運河•今日
         

巴拿馬運河:你的榮耀我的悲傷

發佈時間: 2021-12-03 15:47:38 | 來源: 北青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關於巴拿馬運河,在看《被抹去的歷史》之前,我所知道的是:它位於中美洲國家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運要道,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跡之一的“世界橋梁”。誰創造了這個奇跡呢?答案是美國。在美國人多年的努力之下,巴拿馬運河1914年開始通航,屬於水閘式運河。從運河中線分別向兩側延伸16.09公里所包括的地帶,為巴拿馬運河區,總面積為1432平方公里。看了此書後,才知道運河區的歷史一直以來被掩蓋在“美國征服並改造了惡劣的自然環境,成就了世界第七大工程奇跡”的主流敘事之下,從未得到過真正的檢視。而這本書,就是要挑戰這樣的主流敘事,它要告訴我們一個從未被大聲講述過的當地人血淚史。

美國國力的勝利巴拿馬的創傷

本書作者瑪麗薩·拉索,現在的身份是哥倫比亞國立大學歷史教授、哈佛大學哈欽斯非洲和非洲裔美國人研究中心研究員,拋開這些社會身份不説,她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巴拿馬人。在她成長的時代,巴拿馬運河區還屬於美國管轄(美國通過1903年的《美巴條約》佔有了巴拿馬運河區,並擁有了此區的主權,有權力修建和管理運河)。可以説,對於一個生活在巴拿馬的孩子來説,運河區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地方。除非有運河區居民的邀請,否則那裏眾多的游泳池、網球場、電影院、餐館都不對巴拿馬人開放。作者也注意到,擁有整齊的草坪、游泳池和空調別墅的運河區城鎮與叢林之間的強烈反差,讓人感覺不可思議。如果聯想到我國曾經存在於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租界,可能會比較容易理解這種“強烈反差”。在自己的國土上,卻成了一個二等公民,我相信是這樣的屈辱感驅使著作者去探究祖國“何以至此”的根源。

本書的調查研究和寫作開始於2011年,結束于2018年。這七年時間裏,作者收集翻閱大量未經披露的原始檔案資料和私人回憶,力圖還原運河區真實的日常生活圖景。越是深入探究歷史的真相,作者就越發意識到美國在造成巴拿馬運河區當地人悲劇上有著不可推卸責任,“這本書講述的不是一部美國科技的成就史,而是一段以運河區人口外遷為結束、充滿了疑慮和失敗的歷史。”這與過去我們所看到的歷史講述有著完全不同的視角,那些讚美巴拿馬運河是美國國力勝利象徵的書籍汗牛充棟,而站在當地人的位置上,我們看到的是,“對於20世紀初的巴拿馬來説,運河區人口外遷是最具創傷性的事件之一,其痛苦程度甚至超過了巴拿馬在1903年脫離哥倫比亞。運河區景觀的滄海桑田令人印象深刻,甚至可以與巴拿馬運河的修建相提並論。”

“運河區人口外遷”是全書的核心歷史事件:運河區曾是巴拿馬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那裏充斥著縮小版的巴拿馬城和科隆城,城鎮裏還有出租屋、酒館和集市。1912年,美國總統威廉·霍華德·塔夫脫頒布了運河區人口遷移令。1913—1916年間,運河區的巴拿馬城鎮一個接一個地被拆除,大約有40000人被迫離開。在經歷了人口外遷和私人商戶、私人房屋、私人農場的搬遷之後,運河區變成了一個人口稀少、沒有政治生活和私人房産的地區。而要理解運河區的人口外遷,就必須了解20世紀之初巴拿馬運河重要的象徵意義,以及美國對拉丁美洲尤其是對拉美熱帶地區的設想。

“文明人”的壯舉“土人”的代價

1904年的美國,還不是現在我們所熟知的全球霸主,但其全球影響力已經不容小覷了。它需要幹一件大事,來證明自己的厲害,而開挖巴拿馬運河就是最好的證明機會。要知道,當年的歐洲強國法國,19世紀80年代開始開挖運河,卻失敗得一塌糊塗。如果美國幹成了,那它就將向全世界證明,它可以在一個歐洲強國失敗了的地方取得成功。開挖的過程一波三折,艱難無比,負責的官員換了一撥又一撥,在克服了各種困難之後,終於完成了壯舉。但此書作者卻提醒我們不要忘記了運河區本地人,他們為了這項“壯舉”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這一面的歷史,過去的主流敘事是不會注意到的。

在主流敘事中,美國在“中美洲叢林”的中間地帶建立了完美的村鎮和城市,“美國想要告訴全世界,它征服了全世界最‘棘手’的自然環境——熱帶的自然環境。這個征服者要帶來的不是基督教,而是健康、柏油路、污水處理系統。它要讓潔凈的人行道、自來水——而不是大教堂——來表現它的輝煌成就。”但是,現實卻並不完美。運河區裏生活了來自多個國家、有著眾多政治信仰的超過60000名居民。怎樣處理運河區的本地城鎮和居民?美國人會選擇管理和“教化”這些城鎮,還是拆除城鎮,然後將居民遷到附近巴拿馬區和科隆區的其他城鎮?……經過一系列政策調整,其結果是為了展示現代城市的理想願景,讓每個勞動者都能享受到乾淨的住房、公立學校、柏油街道人行道、公園。運河區主管官員們逐漸覺得,“土人”城鎮已經不適合運河區了。

“土人”是美國人對巴拿馬本地人的蔑稱。在美國人的眼中,這是一群生活在熱帶地區的野蠻人,需要像美國這樣代表著西方文明的國家進行改造。但是作者用事實證明,這些所謂的“土人”,這些生活和忙碌于地峽走廊長達400年之久的巴拿馬的騾夫、船夫、律師、工程師、農民,在運河修建過程中可是與美國人地位平等的合作夥伴,而且在運河修建之前,他們才是這裡的主人。他們不僅不是所謂的野蠻人,在很多方面還比美國這些所謂先進國家更為文明。當美國國內因為奴隸制和自由黑人的法律地位發生嚴重分歧時,巴拿馬的“黑人共和制”顯示出的則是對美國人種歧視的一種挑戰,要知道哥倫比亞(當時巴拿馬還未獨立出去)廢除奴隸制比美國早十多年,黑人可以擔任市長這樣重要的職務。可是在當時的美國人看來,這些都是奇怪而且荒謬的。

被抹去的歷史被誇飾的“照管”

1908年出版的《美國擴張政策概論》一書中,作者詹姆斯·莫頓·卡拉漢不相信熱帶地區居民有在民主制度下生活的能力。另外,他還説:“對於欠文明地區的居民來説,現代歷史的趨勢似乎是接受白人殖民、投身於強國的保護之下。對於那些白人無法殖民的欠文明地區,必須由一個溫帶地區的基地所統治,必須由美國和其他肩負文明發展責任的國家作為文明的代理人,為了人類共同利益來治理。如果一流文明國家束手不管的話,那些地區的發展就不會有什麼效果。”根據這種歷史觀,只有西方文化才有持久的活力。在西方文明論的敘事中,其他地區(如西屬美洲)對19世紀科學、技術、政治等方面變革的貢獻通通被抹掉了。

作者在書中指出,其實自西班牙人征服美洲以來,巴拿馬和其他拉美國家的歷史早已和歐洲技術密切地聯繫在一起。電報、蒸汽機、鐵路、農藥、肥料是中美洲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但在美國人的眼中,這些都如書名所説的“被抹去”了。在“西方文明論”盛行的時代,美國為了確定佔領巴拿馬運河的合法性,著力把巴拿馬描繪成一個不開化的野蠻之地,必須要由美國“救贖”。愈來愈盛行的“科學種族主義”和“文明是白人專屬”的看法,讓一個黑人佔大多數的熱帶國家很難躋身於可以享有平等權利的文明國家行列。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美國強制遷移城鎮和居民,改換運河區景觀,“將破碎、失敗與背井離鄉的絕望留給了巴拿馬。”

全書的最後一句話是:“撰寫自己的歷史。”作者作為一個巴拿馬女性“土著”,在美國的大學裏寫完了一本揭露美國“罪行”的書,想來頗為荒誕。“為什麼要記住過去?為什麼現代運河區景象殘留的碎片很重要?”這是作者對自己的提問,也是對自己同胞的提問。她知道這些召喚這些記憶,會讓某些人感到不舒服,“這會讓一些人失去他們自詡擁有的照管其他人的權利,無論是國與國之間的照管,還是精英或中産階層——不管來自右翼還是左翼——對窮人的照管。很多人會感到不舒服,因為這讓大家明白,某些民族和地區雖然貧窮但不落後;他們無法趕上現代化的列車,是因為他們往往已經實現了現代化。”

可以説,歷史的真相往往就是讓人“不舒服”的。面對過去同胞們被掩埋的血淚史,不能假裝一切安好。必須戳破那些堂而皇之的勝利者謊言,才能撰寫出自己的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講,此書做到了。


推薦閱讀
明年7月後或可從北京坐船到河北 第二批是行政辦公和一些企業,特別是運河商務區邊上一些高樓已經拔地而起,虛位以待,我們正在推進,爭取明年到後年第二批行政機構搬到副中心。崔述強説,在行政辦公方面,第一批北京市的主要黨政機關,包括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協還有相關的35家部門165個單位第一批搬到了副中心,有15000人左右。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崔述強介紹,京杭大運河40公里、河北段21公里已經通航,我們現在正在做連接這兩段運河的工作,到明年7月以後,到夏天就可以從北京坐船到河北,整段航行60多公里。
巴拿馬運河:你的榮耀我的悲傷 而要理解運河區的人口外遷,就必須了解20世紀之初巴拿馬運河重要的象徵意義,以及美國對拉丁美洲尤其是對拉美熱帶地區的設想。越是深入探究歷史的真相,作者就越發意識到美國在造成巴拿馬運河區當地人悲劇上有著不可推卸責任,“這本書講述的不是一部美國科技的成就史,而是一段以運河區人口外遷為結束、充滿了疑慮和失敗的歷史。在美國人的眼中,這是一群生活在熱帶地區的野蠻人,需要像美國這樣代表著西方文明的國家進行改造。
因河而生因河而盛——天津傳承千年大運河文化再續輝煌 令楊鳴起等一大批參與大運河文化傳承保護的人士興奮的是,今年4月,天津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方案獲得通過。新華社記者孫凡越攝不僅如此,任吉東介紹,迄今在天津發現的大運河相關歷史遺存有二百餘處,包括運河河道,運河上的船閘、橋梁、堤壩,沿岸的衙署官倉、會館商鋪、古驛館等。陳官屯運河文化博物館館長陶夢振介紹:“自開館以來,該館已經接待海內外遊客30萬人次,成為群眾感受運河魅力的窗口。
打造系列運河主題精品體育賽事 今年滸墅關以自然生態和歷史文化特色旅遊資源為依託,舉辦“犇騰·運河”首屆運河文化藝術,開啟全民健身節系列活動,強化特色、打造品牌,組織多場圍繞,運河文化的群眾體育賽事。同時,伴隨著轄區以“大運河”為核心,強化體育賽事運動基地建設,打造系列運河主題精品體育賽事,滸墅關大運河文化帶再添新活力。明年,我們還將計劃打造更多的精品賽事,把大運河系列賽辦成百姓喜歡的品牌賽事,讓體育為滸墅關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增添活力和動能。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