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2022年7月京杭大運河將實現京冀60公里通航

發佈時間: 2021-12-03 15:46:45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國務院于近日正式公佈了《關於支援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一系列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舉措,支援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12月1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推動北京城市副中心高品質發展新聞發佈會。

《意見》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要打造國家綠色發展示範區。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崔述強介紹,按照規劃的要求,未來副中心將建成一個水城共融、藍綠交織的城市。

崔述強介紹,北京城市副中心水資源最豐沛,以實現“雙碳”目標為引領,建設和諧、宜居、美麗的大國首都,高品質打造副中心。概括起來,就是“兩個抓手、兩個重點、兩種力量”。

“兩個抓手”,即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和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建設清新美麗的生態城市。目前,副中心萬畝森林公園有8個,千畝以上森林組團32個,森林覆蓋率33%,爭取到2025年森林覆蓋率將達到36.5%。同時,從水上做文章,未來將實現京冀60公里通航。京杭大運河北京段40公里已經通航,河北段20公里也已通航,北京正在進行連接這兩段運河的工作。“到明年7月,大家就可以從北京坐船到河北,60多公里的運河通航帶動著副中心和北三縣一體化高品質發展。”崔述強介紹。

“兩個重點”,是指綠色能源和綠色建造。在綠色能源方面,將實施碳達峰碳中和的專項行動,嚴控化石能源消費總量,多一些新能源的應用。“比如在行政辦公區,冬天採暖使用地源熱泵,沒有使用煤和天然氣;夏天空調也是地源熱泵,用的是電。今後我們更多引入綠電,風能發電,在綠色能源上起到示範和帶動作用。”崔述強介紹,綠色建築方面,副中心今後所有建築都要達到三星級綠色建築標準。

“兩種力量”,即政府的力量和市場的力量。政府要帶頭行動起來,調動發揮科技手段進行科技賦能,推動綠色改造。同時,把市場的力量充分發揮出來。這次《意見》提出,支援副中心大力發展綠色金融,發揮北京綠色交易所帶動作用,建設全國自願減排碳交易中心。在綠色金融體系構建、標準制定、政策服務等方面先行先試,通過科技和市場雙向發力,把副中心建設得更好、更美。

推薦閱讀
書香盈滿大運河畔 2021“聚美潞城”文化藝術節書畫展活動舉辦 中國網北京12月8日訊(記者宋柏霖)昨日,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2021年“聚美潞城”文化藝術節書畫展活動暨“咱家書房”潞城閱覽室融合書店揭幕儀式在潞城鎮文化活動中心“咱家書房”舉行。咱家書房正式宣佈揭幕活動完成,合影參觀。在揭牌儀式中,咱家書房(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聶錦榮發表了致辭,表達了對通州區文化建設活動的關切,對推廣全面閱讀、建設書香社區的大力支援,以及對“咱家書房”發展前景的美好祝願。
明年7月後或可從北京坐船到河北 第二批是行政辦公和一些企業,特別是運河商務區邊上一些高樓已經拔地而起,虛位以待,我們正在推進,爭取明年到後年第二批行政機構搬到副中心。崔述強説,在行政辦公方面,第一批北京市的主要黨政機關,包括市委市政府、人大、政協還有相關的35家部門165個單位第一批搬到了副中心,有15000人左右。北京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崔述強介紹,京杭大運河40公里、河北段21公里已經通航,我們現在正在做連接這兩段運河的工作,到明年7月以後,到夏天就可以從北京坐船到河北,整段航行60多公里。
巴拿馬運河:你的榮耀我的悲傷 而要理解運河區的人口外遷,就必須了解20世紀之初巴拿馬運河重要的象徵意義,以及美國對拉丁美洲尤其是對拉美熱帶地區的設想。越是深入探究歷史的真相,作者就越發意識到美國在造成巴拿馬運河區當地人悲劇上有著不可推卸責任,“這本書講述的不是一部美國科技的成就史,而是一段以運河區人口外遷為結束、充滿了疑慮和失敗的歷史。在美國人的眼中,這是一群生活在熱帶地區的野蠻人,需要像美國這樣代表著西方文明的國家進行改造。
因河而生因河而盛——天津傳承千年大運河文化再續輝煌 令楊鳴起等一大批參與大運河文化傳承保護的人士興奮的是,今年4月,天津楊柳青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方案獲得通過。新華社記者孫凡越攝不僅如此,任吉東介紹,迄今在天津發現的大運河相關歷史遺存有二百餘處,包括運河河道,運河上的船閘、橋梁、堤壩,沿岸的衙署官倉、會館商鋪、古驛館等。陳官屯運河文化博物館館長陶夢振介紹:“自開館以來,該館已經接待海內外遊客30萬人次,成為群眾感受運河魅力的窗口。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