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河為線 城為珠 線串珠 珠帶面 魅力運河迎來“高光”時刻

發佈時間: 2021-10-13 16:45:28 | 來源: 滄州日報 | 作者: 祁潔 楊天宇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滄州大運河迎來了“高光”時刻!

10月8日至10日,以“魅力運河文武滄州”為主題的2021年滄州市旅遊産業發展大會拉開帷幕。迷人的運河風光、歷久彌新的運河故事、一個個特色文旅項目,壯美運河宛如一條玉帶,將新時代新運河的獨特魅力淋漓盡展。

作為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我市積極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機遇,圍繞市委“一四五九”工作思路,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理念,全面做好保護、傳承、利用三篇文章,因地制宜打造大運河綠色生態帶、璀璨文化帶和繽紛旅遊帶。一條充滿希望的河流,正從歷史流向未來。請跟隨的腳步,打開滄州大運河的美麗畫軸。

一條流動的風景線

提起青縣司馬莊,不少人腦中會閃現倆字——“特菜”。飛碟南瓜、香蕉西葫、拇指黃瓜……想想這些稀罕的寶貝,是不是有點兒垂涎欲滴了?

青縣大司馬果蔬小鎮

如今,特菜不再是司馬莊的代名詞。司馬莊以籌辦2021年滄州市旅發大會為契機,緊緊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升打造大司馬果蔬小鎮。除了果蔬採摘,新建的萌馬樂園可觀看大型表演《飛馬乾寧》;博學湖可以捕魚捉蝦、戲水遊玩,也可以徜徉棧道、休閒放鬆;司馬湖上可以觀看表演《大運飛龍》,還可泛舟賞景;菜博園中有各種蔬菜創意景觀,可為孩子們提供研學體驗。集盤古文化、運河文化、武術文化、紅木文化、農耕文化等於一體,改造提升後的司馬莊更令人心馳神往。

青瓦灰墻、木柵花窗,垂柳絲絲、池水粼粼,走進南皮縣劉八里鄉雙廟村,仿佛置身江南小鎮。邁入張之洞紀念館,半山亭、書屋、兵工廠生産的槍和炮、新式織機……徜徉在歷史圖片和珍貴文物中,深刻感受到張之洞為中華民族重工業、輕工業及近代軍事作出的貢獻。

你一定不會想到,這個古色古香的村莊,幾年前,還是一個基礎設施較差的貧困村。自2018年起,雙廟村以張之洞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將歷史文化與鄉土人情有機結合,搖身變成了文旅小鎮。

大運河保護基於城市發展,也應主動融入城市格局。作為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資源,我市在不斷改善運河兩岸生態環境的同時,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為加快鄉村振興的突破口,打造一批運河特色小鎮和田園鄉村,讓運河沿岸百姓過上美好生活,記住鄉情鄉愁。如今,隨著運河堤頂路的全線貫通,滄州運河沿岸,一個個自然富氧、文韻悠長的景點連成一條流動的風景線。

運河故事“活”起來

繁華不只為追憶。新時代下,如何講好滄州運河故事,全方位展現運河的獨特風華?一直是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中之重。

走進泊頭文廟鎮大運河貢梨公園,一棵棵係著紅絲帶的梨樹躍入眼簾。“將軍梨”“乾隆禦梨”“總督梨”……透過樹標牌中的名字,足以顯示它們的不一般。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説:“這些係著紅絲帶的梨樹都是古樹,棵棵有故事。”

古樹見證著時代的發展變遷,也見證著村莊的興衰巨變。為展現梨鄉風情,文廟鎮以尹莊村為示範點,結合人居環境整治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挖掘當地傳説故事,對古梨樹進行保護,先後打造了佔地200畝的貢梨園。大運河貢梨公園主要包括運河文化區、南巡文化區、梨文化區、化城寺遺址及大運河梨博物館五大主題分區,目前,園內文化墻、雕塑、梨博物館及禦碼頭已完成建設,待全部景點打造完成,這裡將成為大運河畔賞運河風情、品梨鄉古韻的新打卡地。

滄縣禦碑苑水利風景區以大運河為依託,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水利科技等資源,對原景區進行全面系統提升,通過改造提升20余處景觀節點,形成“一場、兩閘、三廊、四碑”的總體佈局,讓運河文化“活起來”“靚起來”。

東光大運河水工智慧博物館

東光縣依託世界文化遺産謝家壩,新建水工博物館,館內通過實物、文字、圖片、模型等形式展示大運河的水工智慧。

千百年來,大運河奔流不息,恰如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持續推進過程中,我市運河沿線各縣(市、區)根據自身優勢,通過多種方式傳承大運河文化,為運河故事添加豐富、生動的注解,讓千年運河文脈常新。

文旅融合續寫運河傳奇

雜技因運河而興,運河因雜技而靈。雜技和運河是吳橋兩大文化要素,密不可分。

登上江湖大劇院西側的觀景平臺,從高處俯瞰,古色古香的運河人家美食街與雜技奇觀宮、魔術迷幻宮和江湖大劇院形成環形,契合了天方地圓、渾然一體的美好景象。吳橋縣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員介紹説,正前方的燕趙風情美食園,以展示吳橋地方名吃為主,並薈萃全國各地特色美食,以完善旅遊配套服務,滿足遊客需求。右側的玻璃大球是球幕影院,通過超常規沉浸式虛擬影像,讓遊客現場感受360度全景包圍的震撼。

吳橋運河碼頭

為擦亮“雜技之鄉”的金字招牌,吳橋縣充分利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承辦市級旅發大會、雜技節吳橋分會場、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及打造國家5A級景區的歷史機遇,把雜技文化、大運河文化元素貫穿于旅遊産業發展全過程,推進雜技文化旅遊産業化發展,提升産業延伸壯大的拉動力,目前已建成文旅項目8個,總投資約11.8億元。如今,吳橋大運河畔正演繹著新的“江湖傳奇”。

運河區滄州印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化産業園,充分利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輻射帶動能力,依託運河區區位和資源優勢,立足滄州,面向京津,建設河北省“四個一百”工程生態休閒農業示範區,大力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

大運河非遺文化公園作為落戶滄州的首個國家級大運河項目,以“千里通波,大美運河”為主題,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打造“大運河上永不落幕的園博會”。

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是運河沿線城市的共同傳奇。當時代巨輪航行到新的歷史“風口”,如何書寫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錦繡華章?從這些新鮮“出爐”的文旅項目中不難發現,滄州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同發展全域旅遊結合起來,整合運河沿線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資源,讓古老的運河更具生機與活力,也為滄州大運河旅遊高品質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攝影陳雷


推薦閱讀
抓住機遇加快推進項目建設 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樣板 市第十次黨代會和市“兩會”就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進行了具體部署。各級各相關部門和相關施工單位要抓住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按照“保護、傳承、利用”要求,全力加快推進大運河文化帶重點項目建設,努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樣板。昨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鞠志傑、梁英華、朱春燕、劉建華,帶領部分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市人大代表,實地調研中心城區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情況。
通州大運河:南北文化一線牽 馬經綸與李卓吾之交明代通州名士馬經綸,邀請思想家李贄北上,成就了通州南北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原本流傳于山東等地的“南方”漕運號子,也因此隨著漕船,沿運河來到通州,既滿足了廣大船夫在漕運碼頭的勞作需要,又在北京留下了山東民間音樂的深刻印記。而14首《運河號子》,則為通州所獨有,具有重要的漕運文化特色。
河為線 城為珠 線串珠 珠帶面 魅力運河迎來“高光”時刻 從這些新鮮“出爐”的文旅項目中不難發現,滄州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同發展全域旅遊結合起來,整合運河沿線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資源,讓古老的運河更具生機與活力,也為滄州大運河旅遊高品質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吳橋運河碼頭為擦亮“雜技之鄉”的金字招牌,吳橋縣充分利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承辦市級旅發大會、雜技節吳橋分會場、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及打造國家5A級景區的歷史機遇,把雜技文化、大運河文化元素貫穿于旅遊産業發展全過程,推進雜技文化旅遊産業化發展,提升産業延伸壯大的拉動力,目前已建成文旅項目8個,總投資約11.8億元。大運河非遺文化公園作為落戶滄州的首個國家級大運河項目,以“千里通波,大美運河”為主題,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打造“大運河上永不落幕的園博會”。
一起來看大運河文化帶文博領域建設成果 文物保護和利用方面昌平區大運河白浮泉遺址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勘探總面積1.03萬平方米。考古成果方面近年來,北京市文物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組織在大運河沿線開展考古工作,對白浮泉、萬壽寺、玉河通惠河、西板橋、清固倫和敬公主園寢、路縣故城、大運河故道、小聖廟、善人橋等文化遺産的考古取得了重要成果。2018年對昌平區白浮泉遺址周邊、戲臺、都龍王廟等處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考古勘探面積12000平方米,發掘面積243平方米。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