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大運河迎來了“高光”時刻!
10月8日至10日,以“魅力運河文武滄州”為主題的2021年滄州市旅遊産業發展大會拉開帷幕。迷人的運河風光、歷久彌新的運河故事、一個個特色文旅項目,壯美運河宛如一條玉帶,將新時代新運河的獨特魅力淋漓盡展。
作為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我市積極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機遇,圍繞市委“一四五九”工作思路,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理念,全面做好保護、傳承、利用三篇文章,因地制宜打造大運河綠色生態帶、璀璨文化帶和繽紛旅遊帶。一條充滿希望的河流,正從歷史流向未來。請跟隨的腳步,打開滄州大運河的美麗畫軸。
一條流動的風景線
提起青縣司馬莊,不少人腦中會閃現倆字——“特菜”。飛碟南瓜、香蕉西葫、拇指黃瓜……想想這些稀罕的寶貝,是不是有點兒垂涎欲滴了?
青縣大司馬果蔬小鎮
如今,特菜不再是司馬莊的代名詞。司馬莊以籌辦2021年滄州市旅發大會為契機,緊緊圍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升打造大司馬果蔬小鎮。除了果蔬採摘,新建的萌馬樂園可觀看大型表演《飛馬乾寧》;博學湖可以捕魚捉蝦、戲水遊玩,也可以徜徉棧道、休閒放鬆;司馬湖上可以觀看表演《大運飛龍》,還可泛舟賞景;菜博園中有各種蔬菜創意景觀,可為孩子們提供研學體驗。集盤古文化、運河文化、武術文化、紅木文化、農耕文化等於一體,改造提升後的司馬莊更令人心馳神往。
青瓦灰墻、木柵花窗,垂柳絲絲、池水粼粼,走進南皮縣劉八里鄉雙廟村,仿佛置身江南小鎮。邁入張之洞紀念館,半山亭、書屋、兵工廠生産的槍和炮、新式織機……徜徉在歷史圖片和珍貴文物中,深刻感受到張之洞為中華民族重工業、輕工業及近代軍事作出的貢獻。
你一定不會想到,這個古色古香的村莊,幾年前,還是一個基礎設施較差的貧困村。自2018年起,雙廟村以張之洞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韻,以生態農業為基,將歷史文化與鄉土人情有機結合,搖身變成了文旅小鎮。
大運河保護基於城市發展,也應主動融入城市格局。作為大運河流經里程最長的城市,為“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資源,我市在不斷改善運河兩岸生態環境的同時,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為加快鄉村振興的突破口,打造一批運河特色小鎮和田園鄉村,讓運河沿岸百姓過上美好生活,記住鄉情鄉愁。如今,隨著運河堤頂路的全線貫通,滄州運河沿岸,一個個自然富氧、文韻悠長的景點連成一條流動的風景線。
運河故事“活”起來
繁華不只為追憶。新時代下,如何講好滄州運河故事,全方位展現運河的獨特風華?一直是我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中之重。
走進泊頭文廟鎮大運河貢梨公園,一棵棵係著紅絲帶的梨樹躍入眼簾。“將軍梨”“乾隆禦梨”“總督梨”……透過樹標牌中的名字,足以顯示它們的不一般。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説:“這些係著紅絲帶的梨樹都是古樹,棵棵有故事。”
古樹見證著時代的發展變遷,也見證著村莊的興衰巨變。為展現梨鄉風情,文廟鎮以尹莊村為示範點,結合人居環境整治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挖掘當地傳説故事,對古梨樹進行保護,先後打造了佔地200畝的貢梨園。大運河貢梨公園主要包括運河文化區、南巡文化區、梨文化區、化城寺遺址及大運河梨博物館五大主題分區,目前,園內文化墻、雕塑、梨博物館及禦碼頭已完成建設,待全部景點打造完成,這裡將成為大運河畔賞運河風情、品梨鄉古韻的新打卡地。
滄縣禦碑苑水利風景區以大運河為依託,充分利用現有的自然生態、歷史文化和水利科技等資源,對原景區進行全面系統提升,通過改造提升20余處景觀節點,形成“一場、兩閘、三廊、四碑”的總體佈局,讓運河文化“活起來”“靚起來”。
東光大運河水工智慧博物館
東光縣依託世界文化遺産謝家壩,新建水工博物館,館內通過實物、文字、圖片、模型等形式展示大運河的水工智慧。
千百年來,大運河奔流不息,恰如中華文化生生不息、奔涌向前。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持續推進過程中,我市運河沿線各縣(市、區)根據自身優勢,通過多種方式傳承大運河文化,為運河故事添加豐富、生動的注解,讓千年運河文脈常新。
文旅融合續寫運河傳奇
雜技因運河而興,運河因雜技而靈。雜技和運河是吳橋兩大文化要素,密不可分。
登上江湖大劇院西側的觀景平臺,從高處俯瞰,古色古香的運河人家美食街與雜技奇觀宮、魔術迷幻宮和江湖大劇院形成環形,契合了天方地圓、渾然一體的美好景象。吳橋縣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員介紹説,正前方的燕趙風情美食園,以展示吳橋地方名吃為主,並薈萃全國各地特色美食,以完善旅遊配套服務,滿足遊客需求。右側的玻璃大球是球幕影院,通過超常規沉浸式虛擬影像,讓遊客現場感受360度全景包圍的震撼。
吳橋運河碼頭
為擦亮“雜技之鄉”的金字招牌,吳橋縣充分利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承辦市級旅發大會、雜技節吳橋分會場、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及打造國家5A級景區的歷史機遇,把雜技文化、大運河文化元素貫穿于旅遊産業發展全過程,推進雜技文化旅遊産業化發展,提升産業延伸壯大的拉動力,目前已建成文旅項目8個,總投資約11.8億元。如今,吳橋大運河畔正演繹著新的“江湖傳奇”。
運河區滄州印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化産業園,充分利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輻射帶動能力,依託運河區區位和資源優勢,立足滄州,面向京津,建設河北省“四個一百”工程生態休閒農業示範區,大力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
大運河非遺文化公園作為落戶滄州的首個國家級大運河項目,以“千里通波,大美運河”為主題,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打造“大運河上永不落幕的園博會”。
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是運河沿線城市的共同傳奇。當時代巨輪航行到新的歷史“風口”,如何書寫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的錦繡華章?從這些新鮮“出爐”的文旅項目中不難發現,滄州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同發展全域旅遊結合起來,整合運河沿線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資源,讓古老的運河更具生機與活力,也為滄州大運河旅遊高品質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攝影陳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