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作為先人的智慧結晶,包含了很多治水、漕運、水利開發工程設施。我們的祖先創造性解決了開源、蓄水、地形、洪沙等諸多水利難題,高超的治水智慧、水利工藝,直至今日都讓人讚嘆不已。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熠熠生輝的文化瑰寶,北京地區運河開鑿承載悠久歷史
大運河是我國重要的線性文化遺産,2006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其中,京杭大運河(春秋至清)于2006年5月被國務院整體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佈範圍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浙江省。北京與大運河關係十分密切,在三千多年的建城發展歷史中,由於其重要的歷史、地理、軍事、政治地位,在我國古代漕運史上有著突出的地位。
隋唐時期永濟渠的開鑿開啟了由水道運糧至北京的歷史。金代開鑿了以北京為漕運中心的人工運河。元代通惠河水源工程和航道工程的實施,使北京地區的水利工程技術水準達到歷史最高點,運河進入最為繁榮興盛的時期。明、清兩代基本沿用了元代的運河線路,到清末隨著現代鐵路興起,漕運終止。
帶著歷史和文化積澱,大運河流淌進新時代
近年來,北京市建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推進實施機制,印發《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等重要文件,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中長期目標進行了安排,涉及文物、生態、旅遊、景觀、協同等多個方面。
截至目前,北京市文物局針對白浮泉遺址、“三廟一塔”、萬壽寺開展保護修繕成果顯著。白浮泉遺址作為大運河北源頭。目前,北京市文物局已啟動白浮泉遺址保護規劃編制,開展遺址範圍內都龍王廟等修繕工作,並加強落實文物巡查工作及周邊環境整治工作,進一步盤活文化遺産。“三廟一塔”周邊環境整治提升工程已全面完工,完成建築立麵粉飾1551.02㎡、圍墻圍欄粉刷1373.87㎡、綠化用地整理5180.2㎡,其他4670㎡、地面鋪裝硬化740.03㎡、利用拆違後空地建成居民休閒活動區1處。“三廟一塔”景區文物修繕及環境整治工程于2020年10月工程正式啟動,于2021年2月19日入場實施,目前項目主體已完工,通過階段性驗收,正在進行收尾工作。該工程的修繕範圍為三教廟用地紅線範圍內,包括文廟、佑勝教寺、燃燈塔、紫清宮及院落,總佔地面積 15978.79 ㎡,總建築面積2965.04㎡,總投入4000萬元,使用北京市文物及歷史文化保護區專項資金。萬壽寺文物保護第一個階段完成修繕建築面積約9297平米;第二階段擬修繕建築總面積1392平米,院落鋪裝面積7129平米。目前完成了9個殿座的大木構件更換修補、苫背墻體砌築,7個殿座的瓦,完成量達工程總量的90%。
讓“千年運河”歷史和文物訴説他們的故事
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大運河遺産活起來,以大運河為骨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有序展開,大運河文化空間將更好造福於民。新的運河文化地標正拔地而起,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城市副中心劇院及圖書館等文化設施已實現主體結構封頂,預計2022年全部竣工。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是以大運河作為國家治理的標誌物,從國家首都的視角挖掘大運河文化精髓,建構全國性大運河歷史文化展示平臺,並納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體系之中。截止2021年8月,大運河博物館(首都博物館東館)已完成混凝土結構施工,主體結構全部封頂,正在有序推進二次結構工程。預計2021年10月前完成大部分二次結構工程、部分幕墻工程。
北京市文物局考古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在全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專門成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並編制《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五年規劃,除文物修繕外還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重要文化場館建設、水利水務工程建設等系統內容建設。重要的文化及文物工程的實施需要以對外開放為目的,文物本身承載著歷史價值,公眾通過參觀文物及相關文化場所,是一種對於文化遺産的活化利用。
未來,大運河文化帶將成為服務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全國文化中心、世界文化名城的示範工程,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民心工程,成為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千年運河”中華文明金名片的標誌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