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魅力運河 文武滄州

發佈時間: 2021-10-13 16:50:12 | 來源: 滄州市文旅廳 | 作者: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2021年滄州市旅遊産業發展大會10月8日-10日,在泊頭市、吳橋縣、東光縣、南皮縣、青縣、滄縣、運河區、新華區舉辦。此次大會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包括4項主體活動和2項輔助活動,共建設文旅項目18個。

作為大會的主體活動之一,今天上午,滄州文化旅遊招商項目推介暨重點投資項目簽約儀式正式舉行。

2021年滄州市旅發大會主題為“以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為引領,深化文旅融合,助推滄州經濟社會全面快速發展”。作為滄州市大運河成果展示的綜合平臺、滄州運河品牌塑造的推廣平臺,此次大會亮點紛呈。

滄州印象·大運河農業生態文化産業園位於滄州市運河區南陳屯鄉西磚河村,這裡曾是古運河上的千年驛站,繁華興旺。如今,這裡建成了一處佔地面積近千畝,集大運河文化傳承、現代農業科技示範、高端馬術運動傳播、青少年科普研學教育和觀光旅遊體驗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區。

為切實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寶貴遺産,高標準提升大運河沿線生態,滄州市滄縣啟動了捷地減河文化生態提升改造項目,展示滄縣豐富的河工文化、傳統文化,不斷擦亮運河文化品牌。

2021年滄州市旅發大會重點推出了吳橋國際雜技旅遊片區,包括吳橋雜技旅遊片區5A創建項目和吳橋雜技山水田園綜合體,其中吳橋雜技旅遊片區5A創建項目,涵蓋了球幕影院、運河人家美食街、運河公園等景點。

吳橋是聞名世界的“雜技之鄉”,繼雜技劇《江湖》和《時·代》之後,吳橋縣精心打造的又一精品力作《運河·印象》在2021年滄州市旅發大會期間在吳橋江湖大劇院精彩上演,為人們帶來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

滄州青縣北依京津,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中華民族根祖之盤古文化、悠悠千年的古運河文化、古樸厚重的農耕文化、藝術古典與實用融合的紅木文化在青縣交相輝映。


推薦閱讀
河為線 城為珠 線串珠 珠帶面 魅力運河迎來“高光”時刻 從這些新鮮“出爐”的文旅項目中不難發現,滄州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同發展全域旅遊結合起來,整合運河沿線風土人情、歷史文化等資源,讓古老的運河更具生機與活力,也為滄州大運河旅遊高品質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吳橋運河碼頭為擦亮“雜技之鄉”的金字招牌,吳橋縣充分利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承辦市級旅發大會、雜技節吳橋分會場、申報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創建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及打造國家5A級景區的歷史機遇,把雜技文化、大運河文化元素貫穿于旅遊産業發展全過程,推進雜技文化旅遊産業化發展,提升産業延伸壯大的拉動力,目前已建成文旅項目8個,總投資約11.8億元。大運河非遺文化公園作為落戶滄州的首個國家級大運河項目,以“千里通波,大美運河”為主題,將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與生態文明建設相融合,打造“大運河上永不落幕的園博會”。
一起來看大運河文化帶文博領域建設成果 文物保護和利用方面昌平區大運河白浮泉遺址開展了考古發掘工作,勘探總面積1.03萬平方米。考古成果方面近年來,北京市文物局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積極組織在大運河沿線開展考古工作,對白浮泉、萬壽寺、玉河通惠河、西板橋、清固倫和敬公主園寢、路縣故城、大運河故道、小聖廟、善人橋等文化遺産的考古取得了重要成果。2018年對昌平區白浮泉遺址周邊、戲臺、都龍王廟等處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考古勘探面積12000平方米,發掘面積243平方米。
北京:到2025年把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成標誌性的文化符號 培育大運河主題精品旅遊産品,推動大運河文化旅遊品牌影響力不斷提升。將修復大運河生態環境,建設觀水、近水的濱水休閒空間,整體打造水城共生、人水和諧的大運河生態文化景觀長廊。《規劃》提出,增進大運河兩岸民生福祉,建設民生之河。
續寫千年華章 大運河文化煥發新彩 北京市文物局考古處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在全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領導小組專門成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並編制《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五年規劃,除文物修繕外還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重要文化場館建設、水利水務工程建設等系統內容建設。目前,北京市文物局已啟動白浮泉遺址保護規劃編制,開展遺址範圍內都龍王廟等修繕工作,並加強落實文物巡查工作及周邊環境整治工作,進一步盤活文化遺産。帶著歷史和文化積澱,大運河流淌進新時代近年來,北京市建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推進實施機制,印發《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等重要文件,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中長期目標進行了安排,涉及文物、生態、旅遊、景觀、協同等多個方面。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