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河南洛陽:運河“遺珠”變“明珠” 千年古都煥發新活力

發佈時間: 2020-12-23 11:28:28 | 來源: 新華網 | 作者: 王克偉 屈夢蕾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位於隋唐大運河中心的河南省洛陽市,因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這條大運河見證了“因水而興”的古都洛陽千百年來的繁榮與發展,更疊與變遷。 

隋唐大運河因洛而開,奠定了洛陽運河中心地位。據介紹,為順應隋朝統一之後的新形勢,打造以洛陽為中心的全國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西元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到北京,南至杭州,全長近5000公里。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河洛地區與東南沿海、京津冀地區的聯繫,成為一條溝通南北的大動脈,一條流動的經濟長廊和文化長廊,更成為隋唐的生命線,古都洛陽也迎來了隋唐兩代的鼎盛和輝煌。 

“隋唐大運河的開鑿對推動洛陽當時成為全國政治中心、經濟中心、文化中心起著重要作用,洛陽利用大運河與絲綢之路交匯的有利地形,成為隋唐兩朝的東都所在,迄今為止,對千年古都洛陽的發展影響深遠。”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講解人員講述道。 

“天下之舟船所集,常萬餘艘,填滿河路”,因為大運河,洛陽成了一個商船雲集的大都市,經濟和商業空前繁榮。隋唐大運河開通之後,促進了洛陽經濟文化的飛速發展,大大提升了洛陽的影響力。到宋代以後,隨著都城中心的遷移,洛陽逐漸失去了全國政治中心的地位,隋唐大運河(洛陽段)也逐漸沒落,成為千年大運河歷史長河中的“滄海遺珠”。 

滄海桑田,歷史不會忘記大運河,在2014年6月22日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包括隋唐大運河在內的“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古老的大運河“遺珠”重新煥發活力,成為歷史文化“明珠”。 

據了解,隋唐大運河(洛陽段)除了保存有主河道以外,還完整地保留了附屬遺存,分別是倉庫遺存和橋梁遺存。位於洛陽市邙山南麓的回洛倉遺址以及隋唐洛陽城內的子羅倉遺址、含嘉倉遺址成為隋唐時期中國南北漕運發達的見證者。 

根據考古勘探發現,回洛倉遺址整體呈長方形,東西長1140米,南北寬355米,目前已確定的倉窖數量為220座,通過對倉窖分佈規律的推算,整個倉城倉窖的數量將達到700座左右,倉儲規模宏大。 

“糧食對於一個國家發展來説是極為重要的,隋唐大運河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運糧。回洛倉曾是隋唐大運河沿線的大型官倉之一,僅3號倉窖就可以儲存糧食約50萬斤,大約可供1400人吃一年,幾百座這樣的倉窖佈局規程、排列有序,糧食儲存量巨大。”回洛倉遺址工作人員説。 

近年來,為將大運河千年文化“遺珠”真正變成歷史文化“明珠”,為古都發展注入新的活力,洛陽市全面落實河南“建設文化旅遊強省”的決策部署,堅持保護固態、傳承活態、發展業態,推進“全域遊”,唱響“四季歌”,提升“老三篇”,打造“新三篇”,加快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著力打造國際人文交往中心和國際文化旅遊名城。 

目前,洛陽正在全力打造“博物館之都”,博物館數量、種類和發展速度均居河南省首位,博物館群已成為古都洛陽的文化新地標。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洛陽民俗博物館、二里頭遺址博物館等一大批重點文化項目相繼謀劃實施,古老的大運河正在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推薦閱讀
蘇南運河鎮江段綠色航運亮點多 交通執法部門將符合安裝條件的公務船、工程船、拖輪一併納入改造範圍,對進入河道的其他船舶推行加裝處理裝置,引導非補貼船舶、小機艙船因地制宜安裝生活污水櫃。昨天,記者從市交通運輸綜合行政執法支隊了解到,執法部門採取全鏈治理新模式破解船舶污染物處置難的問題,一體化統籌轄區水域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轉運和處置三個環節,實現了船舶污水的零排放,串起了黃金水道綠色生態“珍珠鏈”。狠抓源頭、打通路徑的同時,鎮江交通執法部門緊盯末端治理不鬆勁,在全省率先建成京杭運河鎮江段船舶生活污水接收處理站,讓船舶生活污水“接收到岸、就近處置”。
河南洛陽:運河“遺珠”變“明珠” 千年古都煥發新活力 據了解,隋唐大運河(洛陽段)除了保存有主河道以外,還完整地保留了附屬遺存,分別是倉庫遺存和橋梁遺存。”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講解人員講述道。隋唐大運河因洛而開,奠定了洛陽運河中心地位。
安徽大運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及現實意義 時至今日,運河上下游的京津、蘇杭地區仍為中國經濟發達區域,安徽可以利用文化紐帶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的産業轉移,利用皖北的人力、土地等資源優勢,找準定位,激活歷史文化基因,努力在河道水系治理、生態修復、文化旅遊發展等方面與發達省市加強溝通協調,為安徽大運河文化帶發展帶來生機活力。大運河通聯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促進南北、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主幹道,它既是海上絲綢之路與北方政治中心的連通渠道,也是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在國內的主要連通渠道,江淮物資通過大運河運銷各地,馳名中外。把遠離京師的黃河下游、江淮流域的糧食和物資調運長安的漕運問題,成為隋唐最要緊的財政問題。
保護大運河 有“1+6” 大運河生態資源司法保護“1+6”合作機制的建立,是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運河生態環境系統保護、整體修復的司法規律和審判規則。簽訂儀式上,“1+6”成員單位就深化大運河生態資源司法保護合作機制的落實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討。日前,姑蘇區法院牽頭大運河蘇州段沿岸沿線的相城區、虎丘區、姑蘇區、吳中區、吳江區及園區六家檢察院,舉行了“深化大運河生態資源司法保護‘1+6’合作機制”簽訂儀式,建立深化大運河生態資源司法保護的“1+6”合作機制,用法律護航大運河水更清、景更美。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