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夢溪:講好大運河故事 完善沿線運河文化解説系統
中國網8月10日訊 (記者 宋柏霖)8月6日下午,第17期中國網議庫系列沙龍活動暨“講好大運河故事”主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及大運河領域企業家就“講好大運河故事,傳播中國文化”主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參加研討會的民進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毛夢溪表示,大運河作為世界最宏偉的四大古代工程,是中國人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偉大創造,是中華民族不朽的歷史文化。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不僅是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大舉措,而且對提升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匯聚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
毛夢溪介紹,作為以教育文化出版為主界別的參政黨,中國民主促進會長期、深度關注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做好“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辯證地闡釋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處理好遺産保護、文化傳承、區域發展三重關係。為此,民進中央開展了一系列調研,並提出建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加強制度設計,推進協同管理;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不要博弈,要聯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目前面臨的三個問題尤其需要進一步解決。
一是分段管理、多頭管理,制約大運河文化帶的統籌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涉及8省34個城市,其工作涉及水利、文物、旅遊、交通、環保、國土、住建、規劃、文化等多個部門。在缺乏統一規劃和立法的現實下,基於不同屬地、不同部門的管理需要和管理目標,在實際工作中各屬地、各部門難以達成一致,一定程度上將影響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
二是缺乏專業化管理,大運河文化闡釋解説系統滯後。國家層面尚未形成專業化、多層次的大運河遺産保護、管理團隊,不能滿足新形勢下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的需要。大運河文化闡釋解説系統不科學、不系統、不規範、不統一的現象普遍存在,不利於大運河文化的傳播。
三是保護與開發博弈下過度開發問題顯現,制約大運河文化帶的永續開發。由於歷史上對大運河文化內涵和歷史風貌的忽視,一方面部分文化遺産被忽視、難逃破敗厄運,另一方面又存在過度開發、盲目開發的問題。保護範圍不明確、緩衝區預留空間不足、不合理等,改變著大運河文化遺産的整體性環境,並造成持久負面影響。
為此建議:
一是加強制度設計,推進協同管理。習近平總書記講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但到目前為止,在依法管理運河方面,我們還沒有一部關於保護、利用大運河的條例。以條例來規範管理,形成以運河遺産點為核心、運河河道為線、保護範圍為面的條塊化運河保護與管理網路。理順區域間、部門間、産業間的關係。
二是建設“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聯盟”,完善大運河文化闡釋解説系統。將洛陽大運河博物館、京杭大運河博物館、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靜海大運河博物館等連點成線,構建大運河文化帶博物館聯盟,系統展示中國大運河的歷史文化科技內涵。進一步完善大運河沿線運河文化解説系統,科學、系統、客觀地展示大運河文化的價值內涵。
三是劃定中國大運河生態空間管控範圍,構建大運河廊道系統,使管理者“依法按界”管理、保護,科學指導城鄉開發和建設。以整體保護為基本出發點,用大運河串聯起沿線關鍵遺産節點,構成一條歷史文化廊道;通過生態治理,岸線整治,將大運河沿線打造成水清、岸綠、環境優雅的生態廊道;分段通航,部分恢復大運河航運功能,改造利用河岸堤頂道路建設大運河岸線行車通道,點綴運河歷史文化景觀小品,打造一條觀光廊道。
毛夢溪介紹,自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來,民進北京市委會、天津市委會、江蘇省委會、河北省委會、河南省委會等就“進一步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都曾有開展調研,並形成提案,提出建議,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效果越來越明顯。
毛夢溪建議,應把大運河保護提高到國家發展戰略的高度,徹底清除部門主義和地方主義這兩個立法障礙,發揮各地職能部門的作用,有效地動員全社會力量進行統籌規劃、整體保護、科學開發、合理利用。借鑒國外運河法的實施經驗,整合國內各部門及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參照《長城保護條例》模式,制定符合國情省情市情的《大運河保護條例》,使運河保護有例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