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安徽大運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及現實意義

發佈時間: 2020-12-23 11:28:20 | 來源: 安徽日報 | 作者: 崔蘭海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歷史文化資源,是習近平總書記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作出的重要指示。大運河包括京杭運河、隋唐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皖北地區是隋唐運河通濟渠(也稱汴渠)的流經之地,河道長達180公里,目前尚保留有水河段47公里,無水河段約133公里。大運河作為皖北唯一的“世界文化遺産”,是該地區核心文化品牌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大運河保障了江淮漕運和政權穩定。“漕運之制,為中國大制”,隋唐定都關中,關中雖號沃野,然地狹人廣,所出不足以供給京師。把遠離京師的黃河下游、江淮流域的糧食和物資調運長安的漕運問題,成為隋唐最要緊的財政問題。“安史之亂”後,北方黃河流域經濟遭受重創,江淮成為全國經濟中心,汴渠是輸送江淮漕糧的主渠道。宋代視汴河為“建國之本”,汴河更成為王朝命脈之所繫:“歲漕江淮湖浙米數百萬,及東南之産,百物眾寶,不可勝計。又下西山之薪炭,以輸京師之粟,以振河北之急,內外仰給焉。故于諸水,莫此為重。” 

大運河催生了江淮沿岸城鎮發展興盛。宿州本為徐州符離縣的“埇橋”小鎮,隨著大運河的通航,該地快速崛起,成為南北物質運輸必經之地,時人謂“江淮漕運,以甬橋為咽喉”。每天有許多官私船隻停泊。商旅上岸入城投宿,或直接通過這裡市易物資,臨河大街小巷,遍佈客棧、酒樓、飯店等。唐末龐勳起義,夜襲埇橋,劫掠宿州城中滿載糧資的貨船三百餘艘,宿州商旅雲集的繁華富庶可窺一斑。經濟繁榮,文人墨客亦云集於此,白居易、韓愈、皮日休等均曾寓居宿州,留下眾多詩篇。此外,今安徽境內尚有諸如柳孜鎮、靈璧等運河名鎮。 

大運河促進了江淮區域經濟文化對外交流。大運河通聯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促進南北、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主幹道,它既是海上絲綢之路與北方政治中心的連通渠道,也是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在國內的主要連通渠道,江淮物資通過大運河運銷各地,馳名中外。唐玄宗開元29年(西元741年),曾在京都長安“廣運潭”舉辦東南“輕貨”博覽會,這次盛會中“宣城郡船,載有空青石、紙、筆、黃連”等名品。自此以後,以宣紙為代表的江淮手工藝品揚名京師,馳譽全國。江淮物資中最引人注目是江淮茶葉,當時還出現了通宵經營的茶市。北宋定都運河城市開封,汴渠是當時最緊要水運要道,《清明上河圖》把汴京之繁華凝結于卷軸中,讓人神往。此外,江淮物資通過運河北上洛陽等連通陸上絲綢之路,南下揚州等地,連通海上絲綢之路,遠播世界。 

作為世界文化遺産,大運河正以另一種方式,給它曾經流淌過的江淮熱土帶來無上的榮耀。立足新時代,對安徽大運河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可為創新型文化強省建設提供重要歷史文化資源。 

發展文化旅遊産業。大運河安徽段文化遺産豐富,涵蓋大運河河道遺址、泗州運河故道、運河橋梁遺址、運河碼頭遺址、實物遺存(精美瓷器、沉船、宋花石綱、殘碑等)等物質文化遺産,也包括百善鎮百善老街、柳孜古鎮、蘄澤古鎮遺址等運河村落遺産,還包括淮北花鼓戲、靈璧鍾馗畫、蕭縣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開發、利用好這些大運河文化遺産,讓歷史文化遺産服務當代社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擔當。比如,利用現代化數字科技整體還原安徽大運河的歷史畫面,在助推運沿線文旅事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同時,讓安徽大運河文化成為提升全省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載體。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大運河文化帶見證和積澱了沿岸人民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偉大創造,今天大運河文化作為整體線性文化長廊日益受到關注,打造大運河經濟文化圈的時機業已成熟。安徽要善於與大運河上下游城市群開展基於運河文化的互聯互動互通。時至今日,運河上下游的京津、蘇杭地區仍為中國經濟發達區域,安徽可以利用文化紐帶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的産業轉移,利用皖北的人力、土地等資源優勢,找準定位,激活歷史文化基因,努力在河道水系治理、生態修復、文化旅遊發展等方面與發達省市加強溝通協調,為安徽大運河文化帶發展帶來生機活力。 

提升文化軟實力。安徽大運河文化匯聚了豐富的歷史、人文、經濟、社會、民族風情,也凝集著江淮兒女的偉大創造精神。大運河開鑿期間,“發河南道諸郡男女百餘萬,開通濟渠”,又“發淮南諸州郡丁夫十余萬,開邗溝自山陽淮,至於揚子入江”,運河修成之後,日常維護,每每需要疏浚河道、護堤固壩,可以説,一部運河史就是一部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鬥爭史。立足新時代,我們要弘揚好以開放、包容、創新為特徵的大運河文化精神,讓安徽大運河文化展現出新的魅力和時代風采。(作者單位: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安徽醫科大學基地) 

 

推薦閱讀
河南洛陽:運河“遺珠”變“明珠” 千年古都煥發新活力 據了解,隋唐大運河(洛陽段)除了保存有主河道以外,還完整地保留了附屬遺存,分別是倉庫遺存和橋梁遺存。”洛陽隋唐大運河博物館講解人員講述道。隋唐大運河因洛而開,奠定了洛陽運河中心地位。
安徽大運河文化的歷史價值及現實意義 時至今日,運河上下游的京津、蘇杭地區仍為中國經濟發達區域,安徽可以利用文化紐帶主動承接發達地區的産業轉移,利用皖北的人力、土地等資源優勢,找準定位,激活歷史文化基因,努力在河道水系治理、生態修復、文化旅遊發展等方面與發達省市加強溝通協調,為安徽大運河文化帶發展帶來生機活力。大運河通聯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成為促進南北、東西經濟文化交流的主幹道,它既是海上絲綢之路與北方政治中心的連通渠道,也是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在國內的主要連通渠道,江淮物資通過大運河運銷各地,馳名中外。把遠離京師的黃河下游、江淮流域的糧食和物資調運長安的漕運問題,成為隋唐最要緊的財政問題。
保護大運河 有“1+6” 大運河生態資源司法保護“1+6”合作機制的建立,是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運河生態環境系統保護、整體修復的司法規律和審判規則。簽訂儀式上,“1+6”成員單位就深化大運河生態資源司法保護合作機制的落實進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討。日前,姑蘇區法院牽頭大運河蘇州段沿岸沿線的相城區、虎丘區、姑蘇區、吳中區、吳江區及園區六家檢察院,舉行了“深化大運河生態資源司法保護‘1+6’合作機制”簽訂儀式,建立深化大運河生態資源司法保護的“1+6”合作機制,用法律護航大運河水更清、景更美。
奮力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杭州樣板” 在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過程中,杭州聚焦重點,堅持保護優先,在傳承文化根脈上作示範。推進活態傳承,在發掘文化內涵上出精品……杭州在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上的成果特色亮點,可謂源源不斷、精彩紛呈。日前,“浙江省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暨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集中採訪報道行前會”在杭州舉行,來自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國新聞社等中央及省市級主流媒體齊聚杭州,他們從橋西歷史文化街區、手工藝活態館出發,途經余杭段運河綜保工程、上城區、濱江區運河古跡,至浙東運河蕭山段等,深度走訪、解讀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的保護傳承利用以及令人憧憬的“未來”。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