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留住千年運河記憶,擘畫“運河之都”文化藍圖
一條大運河,半部中國史;運河三千里,最憶是淮安。12月20日,“踐行囑託開新局”全媒體主題採訪報道組來到淮安市清江浦記憶館、漕運博物館,在品味千年大運河留下的文化寶藏的同時,探尋“運河之都”淮安聚焦“韆鞦淮揚”文化高地定位、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標誌性城市的腳步。
清江浦記憶館位於風景旖旎的淮安市裏運河文化長廊景區,沿著河道北岸行進至中洲島,一座別具韻味的倣古建築映入眼簾,這就是為了紀念清江浦開埠600週年而建的清江浦記憶館。走進記憶館中央的倣古船頭,恍如穿梭回300多年前的清江浦,兩岸商鋪鱗次櫛比、人頭攢動,一幅明清時期老淮安的繁華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西元1415年,明代水利家陳瑄發動民工,在京杭大運河淮安段開鑿了一條特殊的河道,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清江浦。清江浦河道的開通,讓江南漕船免除陸運過壩之苦,實現了京杭運河的全部暢通,也奠定了淮安在漕運史上的非凡地位。
運河載動了漕運,也載動了沿岸城市的千年繁華。淮安市漕運博物館採用光影互動、180度巨幅投影卷軸和藝術沙盤等形式,通過“漕運與經濟”“漕運與人物”“漕運與民俗”“漕運與城市”四個篇章,回溯了漕運千年的興衰歷史。
淮安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規劃建設處處長夏家茂介紹,作為“運河之都”,近年來淮安聚焦“韆鞦淮揚”文化高地定位,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標誌性城市,健全機制、系統謀劃發展藍圖,為淮安更好傳承運河文化提供制度保障;持續推進漕運文化展示區、河工文化整合區、生態文旅體驗區、運河保護示範區建設,統籌做好保護傳承利用三篇文章。
今年6月,《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條例》正式施行,這是全國運河沿線城市第四部、江蘇省第一部,專門針對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此外,《江蘇省大運河(淮安)文化旅遊發展基金管理辦法》已經出臺,《淮安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已報省聯審……各類規章制度的確定,將進一步為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提供法治保障,為淮安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城市,淮安擁有中樞整合的水工文化,明清兩朝共有200多位治河官員駐節淮安,而水工文化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內容。今年5月,為深入挖掘淮安豐富的水工文化、水利遺存,淮安正式啟動中國水工科技館規劃建設,該項目共分三期,一期為板閘遺址公園,二期為中國水工科技館本體,三期為運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項目佔地面積416.2畝,建築面積約16.4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8.922億元,目前,一期已進場施工,二期、三期正在深化設計,第一批文物徵集已經完成。
與此同時,另一批標誌性項目也在同步推進。中國漕運城、河下歷史街區、清江浦1415街區、蔣壩河工風情特色小鎮、京杭運河綠色現代航運示範區等項目將從藍圖走入現實,昔日的“運河之都”正煥發出新時代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