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千年水道 文明紙現 大運河文化非遺紙藝展在京啟動

發佈時間: 2020-12-21 15:55:45 | 來源: 中國經濟網 | 作者: 成琪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作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支援項目,12月19日,大運河文化非遺紙藝展在北京敬人紙語展廳開幕,基於展覽設計的12個主題156場系列手作體驗活動計劃也同時發佈。

展覽由北京市文化創意産業促進中心、北京市文物局指導,北京敬人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主辦,首都博物館和中國園林博物館協辦。來自北京、江蘇、浙江等大運河沿線多個省市的21個系列35件紙藝模型和創意紙産品,結合聲、光、電手法,展現大運河千年水道風貌,突出表現了大運河文化在不同時代留下的審美細節。

展覽分為大運河歷史變遷、紙藝大運河全景、大運河文化紙産品三大部分。其中,大運河歷史變遷板塊,講述了大運河三個組成部分(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及開鑿歷史。

展覽將整個展廳變成一個沉浸式體驗館,以展廳中央紙鋪出品的長8.5米、寬2米的《大運河立體紙藝流動聲像裝置》為體驗核心,用立體非遺紙藝模型展現大運河從北京昌平的源頭到東運河入海口河道全貌,以及大運河全流域25處標誌性景觀:從北段的白浮泉、萬壽寺、南新倉、八里橋、張家灣,到中段的聊城船閘、南旺分水龍王廟、淮安榷關,再到北段的紹興八字橋、余姚通濟橋、寧波鼓樓。通過全息投影的方式,給河道注入流動的河水,一隻漕運船滿載漕運貨物穿梭往來于各地之間,每到一處,裝置上就顯示此地地名,引導觀眾遊覽該地景觀。每處景觀被光束照亮,與背景形成明顯的明暗光影對比。隨著漕運船槳的搖動,耳邊響起船槳、水流和嘈雜的市井喧囂之聲,讓人有置身漕船,在河道上隨流而行的視聽感受。

北京敬人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蔣禎雄表示,他們經過了長達一年的探索,嘗試著用現代聲、光、電技術,結合立體非遺紙藝來呈現大運河河道及沿岸主要景觀。

此次展覽將展至2021年4月18日,12個主題156場系列手作體驗活動將於2021年3月至6月密集舉辦。

來源: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推薦閱讀
近日滿載電煤的船舶通過京杭運河山東臺兒莊船閘 受寒潮天氣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走低,為緩解電煤供應緊張,山東省棗莊市航運部門和水上派出所為電煤船舶開闢綠色通道,為電煤船舶做好資訊服務和護航服務,臺兒莊船閘和萬年船閘可24小時辦理進出閘手續,縮短船舶過閘、待閘時間,確保電煤運輸水上大通道安全暢通。
水脈文脈交融 跟記者一起尋訪大運河古韻今風 浙江省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産共9段遺産河道、13個遺産點,全長約327公里,涉及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5個設區市20個縣(市、區),遺産區面積2658公頃。歷史之河閱不盡豐盛文化大運河上文化豐饒,形制不拘一格。為了留住運河文脈,活化文化遺産,長安鎮啟動了“一壩三閘”周邊清代、民國歷史街區的保護修繕工程。
蘇州打造“運河十景”激發大運河文化帶活力 蘇州是大運河沿線城市中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遺的城市。去年,蘇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牽頭組織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等,向群眾廣泛徵求意見,開展專題調研工作,初步形成了《蘇州“運河十景”建設工作方案(討論稿)》。在推進大運河和景觀文化帶建設過程中,蘇州市綜合考慮運河沿線遺産保護、防洪防汛等工作要求,整治提升運河沿線風貌,推進健身步道、景觀綠化等周邊設施完善,確保與運河主題景觀交相輝映。
一部運河史,半部中華文明史 因此大運河是一條河,更是一種制度、一個知識體系和一種生活方式。運河學何以成為一門學科所謂學科,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有相對獨立知識體系的一門學問,二是指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專業設置。運河學的知識體系內涵清晰,但內容豐富龐雜,其理論構建和方法運用具有極強的學科交叉性,分屬自然與人文類的研究理論和方法都可為其所用。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