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之聊城篇

發佈時間: 2020-07-07 09:42:55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編者按:運河貫南北,文脈承古今。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大運河,綿延近3200公里,流淌2500多年,串起數十座城。

今年正值大運河申遺成功六週年,由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和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共同打造“古老的運河講新時代的故事”系列報道,以“古運新説”為主旨,從杭州出發,過揚州、訪蘇州、抵北京,探尋沿線城市保護、傳承、利用大運河文化的深厚底蘊講述水鄉之畔的時代故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聊城篇

 

聊城曾是運河沿線九大商埠之一

 

圖為《古運回望圖》聊城段采風資料圖

為方便南糧北運,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政府開鑿東平安山至臨清的運河河道,上接濟州河、下通衛河,並以“開魏博之渠,通江淮之運,古所未有,詔賜名會通河”(《元史·世祖紀》),這便是大運河聊城段的由來。

聊城以“江北水城·運河古都”而著稱。京杭大運河聊城段是古代會通河的一部分。大運河自陽谷縣張秋南五孔橋入聊城市,途經東昌府區、臨清市,在臨清市西北隅與衛河交匯,全長97.5公里,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元明清時期,會通河一直承擔著南糧北運以及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聊城也得益於京杭大運河漕運的興盛,繁榮興盛達400年之久。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聊城篇

明清時期,聊城是運河沿岸最重要的地區之一,以其發達的商業著稱於世,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南有蘇杭,北有臨張”,是古人對京杭大運河沿岸四處著名商埠的描述,“臨張”,即為聊城的臨清市和陽谷縣張秋鎮。當時的臨清鈔關,稅收居運河八大鈔關之首,被譽為“富庶甲齊郡”。這種盛極一時的繁華,使聊城成為當時運河沿線九大商埠之一。

如今,運河兩岸多處遺存,夜色降臨,泛起星星點點的燈光,仿佛仍在昭示著大運河曾經的繁華。

 

無數運河歷史遺跡見證水城繁華

 

圖為《古運回望圖》聊城段采風資料圖

幾千年來,京杭大運河作為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不僅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繁榮,更傳承了燦爛的文化。京杭大運河哺育了兩岸的人民,為聊城留下了眾多的古建築、歷史遺跡以及人造自然景觀等各類文化資源。

從地圖上看,聊城具有較高文化價值和影響力的古跡遺存幾乎都集中在運河沿線。如有與黃鶴樓、岳陽樓齊名的光岳樓,延續水城傳奇的山陜會館,全國唯一遺存的臨清運河鈔關,清代四大私人藏書樓之一的海源閣,具有宋代建築風格的舍利塔,宋、元年間的鐵塔,全國著名的清真寺以及大碼頭、鰲頭磯等名勝古跡。可以説,運河流淌至今的百年時光裏,在聊城留下了無數印記。

 

圖為大運河聊城段東昌湖資料圖

這些古跡讓聊城充滿歷史感,而東昌湖則給聊城增加了靈動的氣息。東昌湖(又名環城湖)是宋代開始修建開挖的北方著名的人工湖。此湖與京杭運河相連,碧湖環抱古城,湖城一色,構成了北方平原特有的“水城”勝景。

流淌千年間的大運河,見證了聊城的輝煌歷史。如今漫步在運河兩岸,會欣喜地發現,那些與運河息息相關的閘壩、碼頭、橋梁、會館、衙署、寺廟、樓閣、街巷、民居等文物建築依然熠熠生輝,那些因運河而生的歌舞、戲曲、曲藝、民間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仍然在民間廣為流傳。

 

國內第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就在聊城


圖為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資料圖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東臨古韻悠長的大運河,西依美麗的東昌湖,是聊城市近年來建設的最大的一處集文物收藏、保護、研究、陳列、宣傳教育于一體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也是國內第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第三批國家二級博物館。

該博物館重點突出運河文化元素,具有鮮明的運河文化特徵。在建築周圍引入水的設計元素,形成貫穿建築周圍的水體——隱喻為貫穿南北的京杭大運河,整個建築單體造型為一艘大輪船的變異,象徵著運河中的歷史巨輪。

 

圖為聊城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資料圖

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陳列面積7000平方米。博物館共五層,地下一層,地上四層,分陳列區、收藏區、研究和學術交流區三個功能分區。

博物館整體陳列以“運河推動歷史,運河改變生活”為主題,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護和研究運河文化,反映和展示運河的古老歷史、自然風貌和民俗風情。基本陳列為“運河文化陳列”與“聊城歷史文物陳列”。

此外,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在聊城古城區建有契約與婚俗兩座分館,分別為目前國內最大的以契約和婚俗為主題的專題博物館,均已對外免費開放,社會反響良好。

 

叫響“江北水城·運河古都”城市品牌

 

圖為新時代大運河聊城段資料圖

為充分利用好運河歷史文化遺産,多年來,聊城市委、市政府對聊城段的運河進行了保護性開發,通過河道開挖整修、沿岸綠化,形成了融觀光、旅遊、生態、居住為一體的景觀帶,隨著運河沿線第一座以運河為主題的中國運河文化博物館的建成,叫響了“江北水城·運河古都”的城市品牌。

聊城編制了《京杭運河聊城段旅遊發展及水生態體系規劃》,將運河的保護和開發列入重點規劃。該規劃從全國的角度分析聊城運河段的發展情況,並結合山東省城鎮體系規劃、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規劃以及京杭大運河旅遊總體規劃等相關規劃進行解讀。

該規劃通過對流域水資源和水利現狀、京杭運河及周邊用地現狀,以及區域旅遊市場、區域旅遊環境和旅遊需求的研究分析,確定了聊城市古運河總體定位、旅遊品牌及設計願景。總體定位為世界的運河:世界文化遺産旅遊目的地、國際自行車賽基地;中國的運河:國家步道、國家級水利風景區;山東的運河:聊城運河經濟帶、鄉村旅遊綜合體。旅遊品牌:會通古運河,聊城故事多。設計願景包括四大篇章:文化的河、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繁榮的河。該規劃為多規合一的運河保護開發總體規劃,聊城市人大常委會已經正式審議通過,項目建成後將形成多業融合的文化旅遊經濟帶。

 

圖為新時代大運河聊城段資料圖

聊城還編制了《京杭運河(聊城段)旅遊産業綜合開發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該規劃在上位規劃的基礎上進行了深化完善,對兩城七鎮的空間佈局進行優化,通過保、創、承、揚對兩岸用地佈局進行了控制規劃,規劃了旅遊道路交通、旅遊服務設施、文化風貌保護用地,更加強調城、鎮、村之間合協作,將京杭運河廊道式旅遊拓展成為具有縱深的“葉脈型”的旅遊區域,促進聊城全域化旅遊目標的實現,推動城市整體發展;統籌安排規劃範圍內的土地使用和各項建設,指導下一步修建性詳細規劃,為運河開發建設提供依據。

據介紹,京杭運河(聊城段)沿線生態水系項目總投資120億元,將沿京杭運河聊城段建設旅遊道、國家步道及旅遊廁所、標識系統等配套設施。該項目得到上級政府和大型市場主體的廣泛關注和支援,已被列為山東省重點預備項目、全國優選旅遊項目。

做好聊城獨有的“通、聯、靈、秀”文章

 

圖為新時代大運河聊城段資料圖

近年來,聊城市高度重視旅遊業發展,圍繞打造特色鮮明的生態休閒旅遊目的地城市,搶抓新舊動能轉換重大機遇,以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為抓手,以推進運河保護開發等大項目為主線,著力推進旅遊改革、大項目建設、鄉村旅遊發展、市場行銷等工作,聊城旅遊影響力不斷擴大。

聊城市委書記孫愛軍指出,聊城市將按照古運河流經路線,將運河沿線節點串聯一體,通過沿途鄉村旅遊、溫泉養生、體育健身等一系列項目建設,實現“遊運河、泡溫泉、嘗小吃、品阿膠、做好漢、研文學、聊聊城”的獨特旅遊生活休閒方式,力爭使聊城成為京杭大運河上最具吸引力的生態旅遊文化名城。

具體將做好“通、聯、靈、秀”四篇文章。所謂“通”,就是實現聊城境內97.5公里的運河全部通水、通航、通路,將淤塞的河道開挖蓄水,兩岸修建旅遊道路。所謂“聯”,就是以運河為紐帶,連通境內主要湖泊、河流、濕地等,把沿線的旅遊資源關聯起來,形成大線路、大景區。所謂“靈”,就是挖掘城市文化底蘊和內涵氣質,實現自然環境、景區景觀和歷史文化的交互融合,彰顯城市的靈氣。所謂“秀”,就是搞好運河沿線綠化美化,形成風光秀美、多姿多彩的“百里畫廊”。最終將京杭運河聊城段打造成為“文化的河、流動的河、美麗的河、繁榮的河”,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文化遺産保護利用亮點工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聊城篇

聊城,因運河而興的一座城市,一座流淌在運河上的“博物館”。奔流不息的大運河,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歷史滄桑,這條運河串起了時間和空間,運河文化早已經融入這座城市,融入生於斯、長于斯的每個聊城人的靈魂。未來的運河聊城段值得我們所期待,未來的運河聊城故事也值得我們記錄……

 

總策劃谷建華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聯合出品

 

附:

關於《古運回望圖》

《古運回望圖》之創作,旨在弘揚自強不息之民族精神,漕運盛景之再現,貴在推崇厚德載物之中華氣量。

西元新世紀開元之年,華夏再沐朝陽,春風又綠神州。翰墨歌盛世,丹青寄赤心。谷建華先生以振奮民族精神為宗旨,以弘揚運河文化為己任。斥鉅資,募群賢,研史料,重考察,集眾家之才智,請諸師之妙筆,穿越六百年時空,探尋當年漕運盛景。歷時五載,徵修四次,終成《古運回望圖》。

全卷通高83公分,長210公尺,以明代航運鼎盛時期為背景,以運河為主線,自通州始至余杭終,經京津冀嚕蘇浙,四省二市,五大水系,百餘城鎮,浩浩蕩蕩,三千余裏,一氣貫通,氣勢恢宏。畫面兼工帶寫,五色丹青,師法自然。人物景色,勾勒細膩,疏密得體。山水迤麗,柳岸花明,漕艘櫛比,往來如梭,閘壩碼頭,廩粟雲屯,城鎮市井,百態人生,縱觀全卷,三千里漕運風情盡收眼底,五千年華夏文明彰顯其中。正可謂,漕運舟楫之盛,可抵長城之雄!

 

推薦閱讀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西便門(下)”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耗資逾千萬元,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古運回望圖》及其姊妹篇,反映清代康乾盛世老北京風貌的182米國畫長卷《京門九衢圖》等文化工程。​
運河文化與官式建築的互動——以山東運河為例 明清時期,山東運河流經區域並沒有名山大川,但書院建築的選址也體現了儒家天人合一、比德自然的環境觀。書院建築大量集中出現于山東運河暢通之時,使該區域成為傳播思想、培養人才的重要之地。會館建築大運河南北貫通,極大地促進了山東運河區域的經濟繁榮和商業發展,使這一區域成為四方客旅、各路商幫競相逐利的地方,商人們或挾鉅資奔走南北,或行舟載貨走集各地。
海河水利委員會組織開展2020年北運河防洪調度演練 為貫徹落實京津冀防汛工作會議精神,進一步鍛鍊隊伍,提高防洪調度水準,切實做好迎戰超標洪水各項準備,6月30日,海委組織開展2020年北運河防洪調度演練。
杭州大運河杭鋼工業遺址綜保項目開工 計劃2023年建成 圖為大運河杭鋼工業遺址綜保項目效果圖杭州市運河集團供圖杭州大運河杭鋼工業遺址綜保項目開工計劃2023年建成中新網杭州6月29日電(江楊燁)6月29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要節點——大運河杭鋼工業遺址綜保項目開工儀式在浙江杭州舉行,GS1303-14號地塊中央廣場區域土壤治理暨地下室開挖正式開工。2019年1月,杭州提出要高標準推進大城北區塊建設和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將其建設成為展示中國城市有機更新成果的重要窗口,展示中華文明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的重要窗口。圖為大運河杭鋼工業遺址綜保項目平面圖杭州市運河集團供圖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位於杭州半山國家森林公園西側,總佔地面積約56萬方,計劃2023年整體建成開放。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