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全國人大代表高新才:積極推動隋唐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

發佈時間: 2020-05-29 09:29:35 |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王勝昔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2020年1月20日,河南省出臺《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該規劃遵循“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在空間佈局上,謀劃了“兩軸三極七片區”。“兩軸”是指依託隋唐大運河南北兩段運河,根據沿線城鎮歷史地位、文化資源等,打造沿通濟渠古都發展軸、沿永濟渠古城發展軸。“三極”是指發揮洛陽、開封、鄭州三大古都歷史資源富集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打造運河示範城市。“七片區”是指發揮沿線文化地理特徵突出的優勢,通過打造通濟渠洛陽片區、通濟渠鄭州片區、通濟渠開封片區、通濟渠商丘片區、永濟渠焦新片區、永濟渠安鶴片區、大運河濮陽片區,構築大運河實體與地域文化伴生共榮的集中展示空間。2020年3月,河南省大運河沿河生態廊道建設啟動,河南省在未來3至5年內將加強沿大運河護岸林、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農田林網建設,構築大運河生態安全空間,打造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

為此,全國人大代表、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校長高新才建議:

一、健全區域協調聯動機制,從戰略規劃到體制機制,再到資源配置和戰略實施,不斷統籌隋唐大運河保護開發管理,形成點、線、面結合的條塊化的大運河建設與管理網路,健全大運河綜合管理體制,理順區域間、部門間、産業間的關係,夯實大運河文化帶的保護、傳承、利用的基礎。

二、統籌規劃大運河文化建設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應統籌推進,著力實現互融共建。堅持文化傳承以及生態保護開發相統一的基本原則,尋求發展共通點,展開科學規劃,創新運營機制,努力形成開放共用、互相融合、聯動共贏的建設發展新格局。

三、堅持創新融合發展,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文化遺産保護、河道水系治理管護與生態環境保護也是重要方面,在這些方面要積極創新科研體制,探索科技創新,實現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也要推動文旅融合高品質發展,積極挖掘文旅融合資源,探索科技賦能,創新隋唐大運河文化旅遊産品。

推薦閱讀
王樹理:講好大運河故事 弘揚敢打敢拼的民族精神 ”王樹理表示,大運河的開鑿是古代中國作為農業大國敢於突破進取的表現。“古代中國南北水運交通閉塞,那時的人們能傾力開鑿大運河,猶如在無鳥之鄉看到蝙蝠飛翔一般。以山東臨清為例,其地方語言就有別於其他山東地區,融合了多地區口音的特徵。
薛立勝:深度系統發掘大運河文化價值向國際國內講好大運河故事 自《規劃綱要》發佈後半年,中國網上線了大運河頻道,今年將專門舉辦2020“講好中國故事”創意傳播大賽“講好大運河故事”主題賽。發佈時間:2020-08-1017:25|來源:中國網|作者:宋柏霖|責任編輯:宋柏霖中國網8月10日訊(記者宋柏霖)8月6日下午,第17期中國網議庫沙龍暨“講好大運河故事”主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專家學者、企業家與會,圍繞上述主題建言資政。
王報換:處理好三個關係 做好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三篇大文章 三是要切實做好體制機制創新的大文章,積極引進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大運河遺産保護和利用,處理好官方與民間的關係。二是要切實做好挖掘國際經驗的大文章,加強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國際經驗借鑒研究,處理好國際經驗與中國特色、中國元素的關係。對如何“講好大運河故事”,王報換提出,要立足三個維度,處理好三個關係,做好三篇文章。
應曉萍:為大運河文化保護與傳播十年奔走呼籲更多力量參與 應曉萍呼籲,可以依託“講好大運河故事”主題賽,讓更多運河行業的民間力量參與到大運河文化傳播工作中,讓更多運河沿岸的百姓參與到大運河文化活動中。應曉萍介紹,為更好地講好大運河故事,讓世界了解大運河,讓大運河走向世界,無錫運河之光文化藝術交流有限公司曾多次舉辦“中國運河年”系列活動、“行走大運河”系列活動、“新年走大運”系列活動,記錄大運河的歷史變遷,傳承大運河文化精神。應曉萍表示,在從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事業及大運河文化傳播事業的多年曆程中,始終以“影響中國運河城市文化産業發展進程,助推中國運河城市區域經濟品牌成長”為使命。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