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處理好三個關係

發佈時間: 2020-07-06 11:00:25 | 來源: 新華日報 | 作者: 姜師立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6月22日是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六週年,也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正式提出三週年。為進一步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去年國家又提出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任務。江蘇段作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重點建設區,2021年底前要完成建設任務,為全線樹立標桿。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沒有先例可循,江蘇要當好示範,必須在實踐中探索,突出問題意識,強化全球視野、中國高度、時代眼光,破除制約性瓶頸和深層次矛盾,打造民族性世界性相容的文化名片。為此,要處理好三個關係。

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係

建立省級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管理局,完善管理體制。通過成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管理局,並以此為龍頭,加強條線資源的整合,可以統籌不同部門利益,強化頂層設計、跨區域統籌協調,構建工作協同與資訊共用機制,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為地方創造條件,實現承上啟下,從而形成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分級管理、分段負責的工作格局。

加強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立法,推動保護傳承利用理念入法入規。要通過專項立法,結合國土空間規劃,對各類文物本體及環境實施嚴格保護和管控,嚴防大拆大建、監管失控,合理保存傳統文化生態,完美展現運河風貌。通過流域性立法,構建公平公正、權責一致的生態補償制度,縱向上突出以獎代補的生態補償機制,橫向上建立區域流域上下游“雙向補償”機制,確保屬地管理責任得到有效落實。通過地方立法,調動沿線城市和不同部門保護大運河水生態的積極性,打造南水北調東線清水走廊,讓一江清水向北流。

堅持整體保護,適度利用。既要保護好運河物質遺産,又要保護好運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既要保護好運河的文化資源,又要保護好運河的生態;既要保護好大運河遺産區、緩衝區範圍內的文化生態資源,又要保護好風貌協調區、視覺廊道,以及運河沿線城鎮聚落的文化與生態;既要保護好運河的主航道流經的區域,又要保護好歷史上的運河遺址以及運河支流水系的生態環境和文化環境。特別是要堅持生態優先,加強運河生態文明建設,以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為抓手,努力打造山水秀麗的江蘇大運河綠色生態帶,讓良好的區域生態環境成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有效載體。

處理好點線面的關係

處理好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密切關係,做到兩規合一、多規銜接。既要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規劃兩規合一,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納入文化帶建設規劃之中,以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突破口,帶動面上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探索出保護、傳承、利用大型線性文化遺産的“江蘇模式”;也要注重各個城市的規劃、各類專項規劃之間的對接,做到多規銜接。沿線城市在規劃之初就要形成協同發展、跨專業領域合作的態勢,形成既有合作又有分工的文化帶、生態帶、旅遊帶規劃編制機制。

堅持點面結合,統籌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要選擇大運河文化中那些在全國乃至世界範圍內具有突出文化價值、鮮明文化特色、重要文化影響的“最江蘇”元素,從而充分體現大運河的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不但要做好各個遺産點保護,各項節點工程的推進,而且要做好面上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協調推進。要將江蘇大運河沿線城市的資源優勢充分調動起來,共同打造江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金色文化帶。還要注重與江蘇其他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通過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融入多元城市功能,帶動江蘇整體復興和沿線城市活力的提升。

建立跨地區的協調聯動機制,強化城市間協作。要注重跨地區的協調,通過協調協商機制,強化沿線城市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有序銜接、協調推進。要做到上下游協同、區域協調,形成管理模式和管控方式上的全省、全線一盤棋,戰略面結合。建設一批跨地區的協調聯動機制。推動國家有關部委建立全流域範圍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聯動機制,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原則,形成共建共用的模式。

處理好文化和經濟的關係

用天人合一的運河水生態文化推動綠色發展。要通過運河水生態文化的引領,優化整合區域水資源,統籌考慮南水北調、引黃等調水工程,推動區域內京杭大運河適宜航段儘早恢復通水和旅遊通航。推動中央財政對大運河文化帶特別是南水北調東線建立治污項目資金扶持政策,對沿線已列入國家專項規劃的項目如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等重點項目,給予一定的專項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援。要堅持系統治理,拓展綠色生態空間,提升植被覆蓋水準,建設大運河綠色生態廊道,在沿河城市規劃建設一批濕地公園、城市公園、森林公園、植物園等生態中心,提升生態功能和服務價值。

用包容開放的運河文化推動開放發展。要利用運河良好生態,吸引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形成一批具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引領産業升級的戰略性新興産業集群。充分發揮大運河重要節點城市對外連接和窗口作用,拓展與東亞、東南亞、歐洲等地區的貿易、文化往來,加快文化優勢企業走出去。要統籌大運河沿線的遺産資源,以文化遺産為載體,以大運河承載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為核心,打造一批運河文化展示園,生産一批運河文化精品並傳播到國外,將大運河建設成為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前沿窗口。

用創新創造的運河文化推動創新發展。運河文化是商業文化的代表,蘊含著豐富的創新創造精神。要傳承創新創造的精神,加強對創造性、創新型、創業型人才的培養,弘揚“工匠精神”,推動經濟創新性發展。用運河創新文化來助推産業轉型升級,實現産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新性轉化,植入現代元素,用現代理念嫁接傳統,培育發展生活性服務業,用追求精緻的運河精神推動傳統服務業做優做強。要創新發展與大運河文化相關聯的文化會展、創意設計、文化軟體、休閒娛樂、藝術服務等文化産業,推動文化産業與旅遊、體育、農業、工業等相關産業深度融合,助力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打造生機勃勃的“創新運河”。

(作者為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研究員、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推薦閱讀
杭州大運河杭鋼工業遺址綜保項目開工 計劃2023年建成 圖為大運河杭鋼工業遺址綜保項目效果圖杭州市運河集團供圖杭州大運河杭鋼工業遺址綜保項目開工計劃2023年建成中新網杭州6月29日電(江楊燁)6月29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要節點——大運河杭鋼工業遺址綜保項目開工儀式在浙江杭州舉行,GS1303-14號地塊中央廣場區域土壤治理暨地下室開挖正式開工。2019年1月,杭州提出要高標準推進大城北區塊建設和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將其建設成為展示中國城市有機更新成果的重要窗口,展示中華文明影響力凝聚力感召力的重要窗口。圖為大運河杭鋼工業遺址綜保項目平面圖杭州市運河集團供圖相關負責人介紹,項目位於杭州半山國家森林公園西側,總佔地面積約56萬方,計劃2023年整體建成開放。
淮陰船閘綠化整治助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淮陰船閘閘區綠化和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完工,助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移步易景”的新面貌成為404公里蘇北運河上一張閃亮名片。淮陰船閘綠化整治助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京杭運河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人工運河,也是聯合國2014年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産,當今依然發揮著重要運輸作用。航運是運河的核心功能,也是運河文化的邏輯起點。
谷建華圖説老北京之一“西便門(上)” 緣于“北京是運河漂來的”,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組織書畫家、專家、學者三百餘人,歷時八年組織創作了《古運回望圖》及其姊妹篇,反映清代康乾盛世老北京風貌的182米國畫長卷《京門九衢圖》等文化工程。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北京趣事” 東便門的角樓正在內城東南角和外城東北角的交接處,緊靠著角樓的那座單層歇山建築便是外城的東北角門,叫作“東便門”。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