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武清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武清篇鑒賞
“武清”,西漢時期雍奴縣的轄域。此縣有雍奴澤,四面有水叫作“雍”,水而不流叫作“奴”。據史料載,這雍奴澤有99處淀泊,以縣城設在澤中陸地而名。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把漢時設置的泉州縣廢除,縣域併入雍奴縣。唐天寶初(約在742年-745年)改稱“武清縣”。此縣歷史上盛産棉花,是我國北方主要的經濟作物、臨近的寶坻縣産鹽,自古以來就有“金寶坻,銀武清”的諺語。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研討圖片
舟集三沽
明朝時京杭大運河全線暢通、漕運事業走向繁榮,所以也是京杭大運河的黃金時期。明萬曆四年(1576年),于“武清衛設淺鋪11處,小甲11名,伕役110名”,專責河道修堤疏淺之事,漕運帶來沿河市鎮的繁榮。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創修《武清縣誌》,將“舟集三沽”定為“武清六景”之ー。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武清篇鑒賞
萬里雲帆漾碧天,村煙漁火泊吳船;
層層鹢集三沽裏,簇簇鱗屯兩岸邊;
西北群流連海岱,東南巨浸拱幽燕;
鳳城形勝雄千里,獨許雍陽隘廣川。
明隆慶年間,武清知縣李賁在《舟集三沽》一詩中描寫了當時在武清看到的漕運盛況。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武清棉花
“桐身楓葉芙蓉蕊,千樹萬樹朱花開”。棉花的桿莖似梧桐樹榦的顏色,葉子像楓葉的形狀,花開如荷花色形,一片又一片的,舉目可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因今永定河與潮白河的洪水氾濫,滔滔渾浪卷帶大量泥沙,把武清縣內的近百處湖沼淤為平地,土沙兩合,土壤肥沃,一望平川,適於植棉。此縣轄域有大運河滔滔而過,南方植棉、紡棉技術沿運河推廣而至,很快普及開來,帶動了棉紡業的發達,享譽華北。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作者簡介: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