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武清趣事”

發佈時間: 2020-05-25 13:30:21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武清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武清篇鑒賞

“武清”,西漢時期雍奴縣的轄域。此縣有雍奴澤,四面有水叫作“雍”,水而不流叫作“奴”。據史料載,這雍奴澤有99處淀泊,以縣城設在澤中陸地而名。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把漢時設置的泉州縣廢除,縣域併入雍奴縣。唐天寶初(約在742年-745年)改稱“武清縣”。此縣歷史上盛産棉花,是我國北方主要的經濟作物、臨近的寶坻縣産鹽,自古以來就有“金寶坻,銀武清”的諺語。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武清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研討圖片

舟集三沽

明朝時京杭大運河全線暢通、漕運事業走向繁榮,所以也是京杭大運河的黃金時期。明萬曆四年(1576年),于“武清衛設淺鋪11處,小甲11名,伕役110名”,專責河道修堤疏淺之事,漕運帶來沿河市鎮的繁榮。明萬曆十五年(1587年)創修《武清縣誌》,將“舟集三沽”定為“武清六景”之ー。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武清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武清篇鑒賞

萬里雲帆漾碧天,村煙漁火泊吳船;

層層鹢集三沽裏,簇簇鱗屯兩岸邊;

西北群流連海岱,東南巨浸拱幽燕;

鳳城形勝雄千里,獨許雍陽隘廣川。

明隆慶年間,武清知縣李賁在《舟集三沽》一詩中描寫了當時在武清看到的漕運盛況。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武清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武清棉花

“桐身楓葉芙蓉蕊,千樹萬樹朱花開”。棉花的桿莖似梧桐樹榦的顏色,葉子像楓葉的形狀,花開如荷花色形,一片又一片的,舉目可見。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武清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因今永定河與潮白河的洪水氾濫,滔滔渾浪卷帶大量泥沙,把武清縣內的近百處湖沼淤為平地,土沙兩合,土壤肥沃,一望平川,適於植棉。此縣轄域有大運河滔滔而過,南方植棉、紡棉技術沿運河推廣而至,很快普及開來,帶動了棉紡業的發達,享譽華北。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武清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武清趣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作者簡介: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武清趣事”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推薦閱讀
高新才代表:積極推動隋唐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 2020年3月,河南省大運河沿河生態廊道建設啟動,河南省在未來3至5年內將加強沿大運河護岸林、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農田林網建設,構築大運河生態安全空間,打造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
京杭大運河揚州段水上運輸再現繁忙 昨天,京杭大運河揚州段上的貨船排成“長龍”。孟德龍攝。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張家灣趣事” “張家灣”,相傳此鎮以元代漕運萬戶侯張瑄“督海運至此”而名。張家灣是元、明、清三代大運河重要碼頭,繁盛一時。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為護漕衛京、防範蒙古兵侵入切斷明廷漕運命脈,在蕭太后運糧河、大運河、通惠河三河匯流處搶築鎮城,稱“張家灣城”,城隨河向而建,門不相對,內多“丁”字街,是大運河邊唯一一座專門保護漕運要道的城池。在張家灣城邊有磚廠、皇木廠、花板石廠和上下鹽廠,都是明朝工部、戶部在這裡設置的建材存儲場地和管理機構。
蔡麗新代表:全力建設文化帶 釋放大運河之美 蔡麗新代表介紹,淮安紮實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淮安段建設,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標誌城市,真正將大運河淮安段建設成為中國漕運文化核心展示區、中國水利河工文化經典整合區、運河生態文旅江淮經典體驗區、運河保護利用綜合示範區。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