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代表委員共話大運河:一招一式一乾坤 古城水韻太極魂

發佈時間: 2020-05-27 10:22:46 | 來源: 長城網 | 作者: 鄭夢婷 王璇 閆玲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深入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提出,要強化精神內涵的挖掘,結合時代條件加以繼承和發揚,賦予其新的時代含義和文化價值,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中國大運河,世界上開鑿時間最早、跨度最大、里程最長、使用時間最久的人工運河,堪稱“活著的文化遺産走廊”。全國兩會期間,長城新媒體集團聯合北京、天津、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7地的主流媒體推出“代表委員共話運河”專題報道,共同講好運河故事,傳承運河文化!

運河故事之河北——打開河北地圖,全長約530余公里的大運河河北段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等5個市及雄安新區,流淌2500餘年,廣袤土地、億萬民眾得以滋潤、繁衍,一座座城鎮因之崛起、繁榮。

“城因水而靈動,水因城而恢宏”,用來形容邯鄲市永年廣府古城再合適不過了。廣府古城四週環繞著長達5公里的護城河,萬畝荷塘和蘆葦蕩交相輝映。這裡不僅是楊式太極拳的發源地,還是中國北方少有的江南式小城。


“我生在太極之鄉邯鄲永年廣府,這裡不僅是中國武派太極拳的發源地,也是獨一無二的旱地水城,被譽為‘北國小江南’。”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楊氏太極拳代表性傳承人楊振河説,他對這片養育他的土地和大運河有著深厚的感情。

永年廣府古城位於河北省邯鄲市東北約20公里滏陽河畔的永年洼裏,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這裡淺植稻葦,深種荷藕,不僅魚蝦豐富而且野生鳥類繁多,呈現出“蘆葦茂盛、魚蝦共生,碧水風荷、雁戲鳥鳴”的北國水鄉景象。


“古城、水城、太極城。”楊振河告訴記者,永年古城聞名於世,絕不僅僅因為它稻引千蛙、荷香十里,也不僅僅因為它的“九里十三步”和“四門四城樓”,更多的是因為它和太極拳的淵源。

千年運河古韻,百年太極傳承。楊振河説,“大運河蘊育了永年太極,也衍生了‘俠義文化’。永年的尚武之風,使得邯鄲人以剛毅、勇敢、豪邁、直爽著稱。”

作為楊氏太極拳第五代傳師,楊振河8歲開始習武,14歲拜永年著名的楊式、武式太極拳傳人翟文章先生學藝,老師故去後受楊式第四代傳人楊振鐸先生扶教,勤奮加天賦,讓他深得兩位大師真傳。

50餘年習武生涯,30余載傳授之路。楊振河一直在為太極拳的普及與傳承奔走。

如何推動太極拳更好地傳承與發展?楊振河表示,要合理利用永年區廣府古城、水城、太極城的水鄉文化地域優勢。“可以增設水上設施,籌建大型水上印象太極。”楊振河説,一方面要打通由邯鄲乘船遊廣府的河道(滏陽河),構建邯鄲古韻--太極永年的水上旅遊通道;另一方面要修建古城、水城、太極城的坐標設施與觀景臺的修建,打造上有高空觀古城,下有船舟環水繞的文化休閒旅遊勝地。

歷史悠久的廣府古城,如詩如畫的水鄉風光,源遠流長的太極文化。“以‘太極’為魂,‘古鎮’為根,‘水系’為脈。”楊振河説,將太極魂注入古城鎮、大運河,讓文化與旅遊融合,讓詩和遠方在此交融,讓老景點活起來,煥發新生機。


推薦閱讀
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需走融合發展之路 深化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的文化品質文化是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只有通過展現大運河體育文化風貌、喚醒大運河體育文化記憶,方能革新大運河體育文化的時代精神,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的核心競爭力。其次,基於數字化手段喚醒大運河體育文化記憶。因此,首先應基於非遺體育元素構建大運河城市體育文化基因。
多元並舉推進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 運河體育文化既是運河文化的分支,又是地方文化的體現,具有特殊的時空規律性、歷史演變性、地方紮根性和社會變遷性,是自然文化、社會文化、時代文化的融合體。體育文化産業是體育産業與文化産業融合發展的新型業態,是基於體育産業跨界融合、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具體而言,第一,基於實際,細分體育文化市場。
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的時代價值 《意見》指出,要發展特色運動,發展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民族民間健身休閒項目,傳承推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加強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發展。其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極其豐富,也不乏體育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武術、氣功、雜技、遊藝、民間傳統遊戲、民間傳統舞蹈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另一方面,運河傳統體育項目在一些當地學校中的普及性並不高,無論是省市級比賽的項目設置,還是城市文體活動,運河傳統項目的身影正逐漸退去。
天津市寧河區薊運河險工險段治理基本完工 截至目前,寧河區薊運河右堤西關村基段1.3公里、右堤寧河六村至五村段2.6公里、左堤劉莊段3.3公里、左堤還鄉河故道至北埋珠段3.1公里、左堤南埋珠段0.7公里、左堤清泥村基段0.4公里以及大楊河圈小北段、李莊子段1.4公里等7處約12.8公里堤防險工段應急除險加固工程已完工、完工率95.5%,預計6月10日前完成全部治理任務,補齊堤防短板迎戰汛期,全面確保薊運河安全度汛。自4月29日起,寧河區按照“輕重緩急、節約投資”的原則,主要採取用土料編織袋方式打築子埝、對堤防薄弱段進行加高加固、用土工布維護迎水側防止水流沖刷等方式進行除險加固,“多點開花”同步實施各項工程,爭分奪秒確保汛前完成治理任務。本站訊為全力做好超標準洪水防禦準備工作,天津市寧河區水務局組織防汛領域專家對區域內一、二級行洪河道開展拉網式檢查,共排查出薊運河存在堤身薄弱、堤坡陡立、高程嚴重不足、以村基代堤防等問題的險工險段7處、13.4公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