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特色小鎮串起千里大運河
千年大運河,魅力貫古今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文化復興及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大運河文化帶沿線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大運河本體及相關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與各類文化遺産的利用,對沿線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但在保護實踐過程中,運河文化帶遺産研究不充分、資源收集整理不全面、管理條塊分割多頭並管等問題一直存在。長期以來,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都十分關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他們深入一線,紮根基層,經過調查研究,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既反映了他們對大運河的殷殷關愛之情,也反映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今年也不例外。
摸清底數,全面整合大運河文化遺産資源
 2019年,全國政協委員、文物出版社社長張自成實地調研了一些運河主題博物館和特色小鎮。他發現,許多文物展品和文創産品匱乏,展覽內容單調重復,缺乏吸引力。“究其原因,還是源於對運河文化遺産資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不夠。”張自成説。
他表示,大運河歷史文獻檔案資料內容極為豐富,僅奏折、報告、批示、決定、設計、圖紙等檔案資料就有1.5萬多件,運河專書等古籍文獻1000多種,契約、碑刻、家譜、民歌民謠等民間文獻資料,數量更是不明。“這些文獻檔案資料,除局部收集整理外,全面系統的收集整理工作尚未展開。”
張自成建議,及時開展大運河文獻檔案資料的普查登錄工作,特別要對每件文獻檔案資料的保存狀況做出科學評估,以此作為搶救保護研究的依據;部署開展大運河全流域專項地上地下文物調查勘探考古工作,並及時組織整理出版相關資料。同時,適時啟動大運河文獻檔案資料申報《世界記憶遺産》工作,並整合資源,建立大運河文化遺産資源數據平臺,面向全社會開放。
高點定位,以文化帶動城市帶綜合開發
在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研究所所長賀雲翱看來,如果要給江蘇全省13市選出一個共同的“文化標識”,那它一定是大運河。
大運河在江蘇境內的主幹沿線有蘇州、無錫、常州等8市,主要支流沿線有南京、泰州、南通等3市。最新考古調查還發現,鹽城、連雲港也與大運河息息相關。
“這些最新調查,證實江蘇的各個主要水體、包括大海都與大運河相連,江蘇13市也都與大運河相連。大運河對於每個市的起源、變遷、發展都施加了重要影響,注入了不可磨滅的文化記憶。”賀雲翱説。
在流經的其他省市,大運河也像“一張網”,把沿江兩岸各城鎮串聯在一起,織就著廣大人民的共同記憶。
農工黨山東省委主委段青英建議,高起點定位,綜合開發利用,用文化來帶動運河城市帶構建和運河經濟帶建設,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利用,促進區域發展。利用大運河的交通動脈和文化廊道功能,整合運河資源,發展高端産業,建設中國東部地區文化産業帶,打造運河經濟增長極。
以特色小鎮為載體,促進保護傳承有機融合
連成珠,串成串。數據統計,大運河沿岸歷史文化名城有50多個,歷史文化名鎮有90多個,而特色小鎮更是數量繁多。這些各具特色的景區景點、傳統村落、古城古都,構成了優質獨特的文旅資源。尤其是特色小鎮,因兼具城鄉優點,成為輻射帶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
如在大運河浙江段,沿線集聚了70多個特色小鎮。它們以茶葉、絲綢、湖筆、黃酒、書法等為主導,將産業、生態、交通、文化旅遊等多種功能有機統籌起來,不僅為大運河浙江段保護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氣息,也為沿岸老百姓帶來了持續穩定的收入,賦予了浙江大運河文化新的時代內涵。
對此,全國政協常委、杭州師範大學原校長杜衛建議,可進一步發揮特色小鎮作用,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有機融合。
一是以歷史經典産業類特色小鎮為載體,推進運河沿線的中華“老字號”保護傳承。二是以時尚文創類特色小鎮為載體,發展以運河文化為特色的文化産業。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繼承和創新運河文化內涵,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三是開發運河精品旅遊線路,構建“大運河特色小鎮聯盟”。如重點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遊線路,把運河文化內涵和運河文化元素融入文化旅遊開發全過程,培育大運河沿線綜合旅遊景區和特色精品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