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用特色小鎮串起千里大運河

發佈時間: 2020-05-27 10:21:58 | 來源: 中國環境報 | 作者: 王琳琳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千年大運河,魅力貫古今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是一項具有戰略意義的文化復興及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大運河文化帶沿線的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大運河本體及相關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與各類文化遺産的利用,對沿線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深遠意義。

但在保護實踐過程中,運河文化帶遺産研究不充分、資源收集整理不全面、管理條塊分割多頭並管等問題一直存在。長期以來,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都十分關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他們深入一線,紮根基層,經過調查研究,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既反映了他們對大運河的殷殷關愛之情,也反映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今年也不例外。

摸清底數,全面整合大運河文化遺産資源

&nbsp2019年,全國政協委員、文物出版社社長張自成實地調研了一些運河主題博物館和特色小鎮。他發現,許多文物展品和文創産品匱乏,展覽內容單調重復,缺乏吸引力。“究其原因,還是源於對運河文化遺産資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不夠。”張自成説。

他表示,大運河歷史文獻檔案資料內容極為豐富,僅奏折、報告、批示、決定、設計、圖紙等檔案資料就有1.5萬多件,運河專書等古籍文獻1000多種,契約、碑刻、家譜、民歌民謠等民間文獻資料,數量更是不明。“這些文獻檔案資料,除局部收集整理外,全面系統的收集整理工作尚未展開。”

張自成建議,及時開展大運河文獻檔案資料的普查登錄工作,特別要對每件文獻檔案資料的保存狀況做出科學評估,以此作為搶救保護研究的依據;部署開展大運河全流域專項地上地下文物調查勘探考古工作,並及時組織整理出版相關資料。同時,適時啟動大運河文獻檔案資料申報《世界記憶遺産》工作,並整合資源,建立大運河文化遺産資源數據平臺,面向全社會開放。

高點定位,以文化帶動城市帶綜合開發

在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研究所所長賀雲翱看來,如果要給江蘇全省13市選出一個共同的“文化標識”,那它一定是大運河。

大運河在江蘇境內的主幹沿線有蘇州、無錫、常州等8市,主要支流沿線有南京、泰州、南通等3市。最新考古調查還發現,鹽城、連雲港也與大運河息息相關。

“這些最新調查,證實江蘇的各個主要水體、包括大海都與大運河相連,江蘇13市也都與大運河相連。大運河對於每個市的起源、變遷、發展都施加了重要影響,注入了不可磨滅的文化記憶。”賀雲翱説。

在流經的其他省市,大運河也像“一張網”,把沿江兩岸各城鎮串聯在一起,織就著廣大人民的共同記憶。

農工黨山東省委主委段青英建議,高起點定位,綜合開發利用,用文化來帶動運河城市帶構建和運河經濟帶建設,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進行合理利用,促進區域發展。利用大運河的交通動脈和文化廊道功能,整合運河資源,發展高端産業,建設中國東部地區文化産業帶,打造運河經濟增長極。

以特色小鎮為載體,促進保護傳承有機融合

連成珠,串成串。數據統計,大運河沿岸歷史文化名城有50多個,歷史文化名鎮有90多個,而特色小鎮更是數量繁多。這些各具特色的景區景點、傳統村落、古城古都,構成了優質獨特的文旅資源。尤其是特色小鎮,因兼具城鄉優點,成為輻射帶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載體。

如在大運河浙江段,沿線集聚了70多個特色小鎮。它們以茶葉、絲綢、湖筆、黃酒、書法等為主導,將産業、生態、交通、文化旅遊等多種功能有機統籌起來,不僅為大運河浙江段保護提供了豐富的文化氣息,也為沿岸老百姓帶來了持續穩定的收入,賦予了浙江大運河文化新的時代內涵。

對此,全國政協常委、杭州師範大學原校長杜衛建議,可進一步發揮特色小鎮作用,推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有機融合。

一是以歷史經典産業類特色小鎮為載體,推進運河沿線的中華“老字號”保護傳承。二是以時尚文創類特色小鎮為載體,發展以運河文化為特色的文化産業。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繼承和創新運河文化內涵,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三是開發運河精品旅遊線路,構建“大運河特色小鎮聯盟”。如重點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旅遊線路,把運河文化內涵和運河文化元素融入文化旅遊開發全過程,培育大運河沿線綜合旅遊景區和特色精品景區。


推薦閱讀
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需走融合發展之路 深化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的文化品質文化是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發展的核心要素,只有通過展現大運河體育文化風貌、喚醒大運河體育文化記憶,方能革新大運河體育文化的時代精神,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大運河體育文化旅遊産業的核心競爭力。其次,基於數字化手段喚醒大運河體育文化記憶。因此,首先應基於非遺體育元素構建大運河城市體育文化基因。
多元並舉推進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 運河體育文化既是運河文化的分支,又是地方文化的體現,具有特殊的時空規律性、歷史演變性、地方紮根性和社會變遷性,是自然文化、社會文化、時代文化的融合體。體育文化産業是體育産業與文化産業融合發展的新型業態,是基於體育産業跨界融合、創新發展的戰略選擇。具體而言,第一,基於實際,細分體育文化市場。
大運河體育文化産業創新發展的時代價值 《意見》指出,要發展特色運動,發展武術、龍舟、舞龍舞獅等民族民間健身休閒項目,傳承推廣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加強體育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和發展。其中,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産極其豐富,也不乏體育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如武術、氣功、雜技、遊藝、民間傳統遊戲、民間傳統舞蹈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體育項目。另一方面,運河傳統體育項目在一些當地學校中的普及性並不高,無論是省市級比賽的項目設置,還是城市文體活動,運河傳統項目的身影正逐漸退去。
天津市寧河區薊運河險工險段治理基本完工 截至目前,寧河區薊運河右堤西關村基段1.3公里、右堤寧河六村至五村段2.6公里、左堤劉莊段3.3公里、左堤還鄉河故道至北埋珠段3.1公里、左堤南埋珠段0.7公里、左堤清泥村基段0.4公里以及大楊河圈小北段、李莊子段1.4公里等7處約12.8公里堤防險工段應急除險加固工程已完工、完工率95.5%,預計6月10日前完成全部治理任務,補齊堤防短板迎戰汛期,全面確保薊運河安全度汛。自4月29日起,寧河區按照“輕重緩急、節約投資”的原則,主要採取用土料編織袋方式打築子埝、對堤防薄弱段進行加高加固、用土工布維護迎水側防止水流沖刷等方式進行除險加固,“多點開花”同步實施各項工程,爭分奪秒確保汛前完成治理任務。本站訊為全力做好超標準洪水防禦準備工作,天津市寧河區水務局組織防汛領域專家對區域內一、二級行洪河道開展拉網式檢查,共排查出薊運河存在堤身薄弱、堤坡陡立、高程嚴重不足、以村基代堤防等問題的險工險段7處、13.4公里。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