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獨家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張家灣趣事”

發佈時間: 2020-05-29 09:29:47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張家灣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張家灣篇鑒賞

“張家灣”,相傳此鎮以元代漕運萬戶侯張瑄“督海運至此”而名。張家灣是元、明、清三代大運河重要碼頭,繁盛一時。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為護漕衛京、防範蒙古兵侵入切斷明廷漕運命脈,在蕭太后運糧河、大運河、通惠河三河匯流處搶築鎮城,稱“張家灣城”,城隨河向而建,門不相對,內多“丁”字街,是大運河邊唯一一座專門保護漕運要道的城池。在張家灣城邊有磚廠、皇木廠、花板石廠和上下鹽廠,都是明朝工部、戶部在這裡設置的建材存儲場地和管理機構。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張家灣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研討圖片

通運橋

通運橋原是一座木橋,俗稱“蕭太后橋”。因這裡鄰近運河碼頭,南北商客雲集,木橋不堪重負,明神宗下旨修建石橋,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正月動工,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十月告竣,是一座三券石橋,賜名“通運橋”。在乾旱的季節裏,下到橋中間橋洞裏,能見到水線下有碑刻,清晰地刻著“大明萬曆三十三年建清源陳進儒監造”字跡。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張家灣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橋端兩側石砌平臺,是上下船所用的碼頭,武宗在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率文武百官和寵妃押南昌叛王宸濠等,乘船由大運河回京,即在此處上岸。石橋在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年)由木橋改建而成,望柱雕獅石護欄,欄板兩面浮雕荷葉紋口寶瓶,線條洗練,脈紋各異,為全國獨具,為石橋之最。清咸豐元年(1851年)對橋體進行過修繕。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張家灣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橋下是遼統和晚期由蕭太后主持開鑿的運河,叫“蕭太后運糧河”。蕭太后運糧河全長21公里,途經張家灣鎮等四個村匯入涼水河,總長4556米。遼蕭太后運糧河由遼陪都南京(今北京宣武區一帶)而至此,元通惠河自大都城積水潭而至此,渾河由西而至此,都在此匯入北運河(遼時稱“潞水”,元時稱“白河”)。蕭太后河口以北為皇家碼頭群,以南為民運碼頭群,官船客舫貨艘,帆檣林立,弦唱相聞,傍民船碼頭形成三里長街巷,故名“長店”。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張家灣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張家灣清真寺

張家灣清真寺明建清修,此寺東向,山門原是山頂磚砌倣木結構。中軸線上主體建築禮拜殿,圓形嵌山窗六處,其窗欞木製,為阿拉伯文,每窗一字,即“仁、義、禮、智、信、孝”六字,世界獨有。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張家灣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張家灣篇鑒賞

萬舟駢集盛景

據説當時行船從橋下過時,不必放下船帆。橋旁有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冬立“禦馬太監張燁撰文”的石碑。清光緒五年(1879年)王維珍的《通州志》中提到通州有八景,八景之一“萬舟駢集”就是指張家灣一帯水路碼頭,糧船薈萃,十分繁盛。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張家灣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張家灣數百年來流傳一句諺語,説“船到張家灣,舵在裏二泗”。裏二泗村西距張家灣城12里,表明大運河上舟船一望無垠,古賦説得好:“揚波之櫓,多於東溟之檣;馳風之檣,繁于南山之筍”,相當形象。兩岸槐蔭連綿,漁村隱現,真有“滿徑槐花感歸遊”的視覺美景了。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張家灣趣事”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張家灣趣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作者簡介: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張家灣趣事”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

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文創産品聯盟主席,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

為續接千年曆史文脈,傳承五千年厚重文化,自1997年始,谷建華先生先後組織創作了《迎香港回歸百米長卷》《迎澳門回歸書畫百米長卷》《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50週年》《紀念老舍先生百年誕辰》《京門九衢圖》《古運回望圖》及《重遊運河圖》等七項浩大的文化工程。因其曾對京杭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古運回望圖》長卷是明代中興時期歷史橫切面的真實寫照,以詳實的歷史資料為基礎,生動的再現了明代京杭大運河兩岸綿延約1800公里沿線的航運、河道管理、農業、手工業、工商業、民俗等繁華景象。

推薦閱讀
高新才代表:積極推動隋唐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 2020年3月,河南省大運河沿河生態廊道建設啟動,打造山水秀麗的綠色生態帶。
京杭大運河揚州段水上運輸再現繁忙 昨天,京杭大運河揚州段上的貨船排成“長龍”。孟德龍攝。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張家灣趣事” “張家灣”,相傳此鎮以元代漕運萬戶侯張瑄“督海運至此”而名。張家灣是元、明、清三代大運河重要碼頭,繁盛一時。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為護漕衛京、防範蒙古兵侵入切斷明廷漕運命脈,在蕭太后運糧河、大運河、通惠河三河匯流處搶築鎮城,稱“張家灣城”,城隨河向而建,門不相對,內多“丁”字街,是大運河邊唯一一座專門保護漕運要道的城池。在張家灣城邊有磚廠、皇木廠、花板石廠和上下鹽廠,都是明朝工部、戶部在這裡設置的建材存儲場地和管理機構。
王愛和代表:建議將贛粵運河納入“十四五”交通規劃 王愛和在全國兩會上提出,“建議將規劃建設贛粵運河納入‘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並作為跨省區的重大標誌性工程。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