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京杭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 探密新沂窯灣古鎮

發佈時間: 2020-03-19 09:38:29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劉涵 | 責任編輯: 宋柏霖

中國網3月18日訊江蘇省徐州新沂市窯灣古鎮位於京杭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與宿遷、睢寧、邳州三市縣相連。窖灣歷史上溯于春秋,建鎮于唐朝初年,已有1300多年曆史。窯灣古鎮西依大運河,東臨駱馬湖,三面環水,為南北水運樞紐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鎮上錢莊、布莊、當鋪、商鋪等各種店舖作坊360余家,故有“黃金水道金三角”和“小上海”之稱。

作為京杭大運河的重要碼頭之一,窯灣至今仍保留有傳統的早市—夜貓子集。窯灣古鎮地處運河中段,過往船隻一般需在這裡停靠,晚上停泊早晨起航。船家商賈需要在夜裏購買生活必需品,長此以往形成夜集。星夜趕集,黎明結束,也不耽誤白天的農活,因此被百姓稱為“夜貓子集”。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描繪了“夜貓子集”的熱鬧場面:“梆打三更滿街燈,恭候賓客腳步聲。四更五更買賣盛,十里能聞市潮聲。”

窯灣除了夜貓子集外,另一特色要屬“窯灣三寶”,即為綠豆燒酒、窯灣甜油、窯灣桂片糕,以獨特的口味,豐富的營養,深受廣大遊客的喜愛。

窯灣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也形成自己的特色菜肴——窯灣船菜。所謂窯灣船菜,顧名思義就是在船上製作,船上食用的菜肴。只是隨著水運的衰退,船菜的製作地點也逐漸由水上轉移到了陸地。窯灣船菜主要取材于駱馬湖的特色時鮮,如鱖魚、毛刀魚、銀魚、白米蝦、蟹、藕、菱角米等。豐富的食材鑄就了繁多的船菜種類,其中尤以魚勝。如清蒸白絲、蝦仁雞頭米、銀魚抱蛋、尖椒小幹魚等;湯羹類如富貴魚頭湯、湖蚌馬蹄湯等。

窖灣古鎮文化氣息濃郁,岳飛、朱元璋、史可法、乾隆皇帝等歷史名人曾在窯灣留下足跡。愛國將軍張華棠三年駐軍,淮海戰役首戰窯灣,也為窯灣留下了深深的歷史印記。抗日戰爭爆發後,窯灣古鎮的商業逐漸蕭條,解放後至“文化大革命”期間,窯灣古鎮的建築和歷史遺存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但仍然是蘇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古鎮。改革開放後,窯灣鎮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古鎮的建築和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了普查和保護,確認古鎮現存明清建築群813間,建築風格精巧,具有地方特色。數百年繁榮孕育的歷史、民俗、飲食、商業文化得以傳承。駱馬湖濕地風光秀麗獨特,湖産豐富,所産湖蟹、青蝦、銀魚等遠近聞名。

窯灣出土的清代聖旨石碑石刻、壁畫字畫、刺繡瓷器等大量珍貴歷史文物,存留下來的古商會館、古廟、古橋、古槐等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

近年來,新沂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新沂旅遊開發工作,全面啟動窯灣古鎮的保護開發。2008年底正式成立新沂駱馬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屬國有性質,主要任務是保護和開發建設窯灣古鎮及駱馬湖資源。

在開發工作中,窖灣景區工作人員認真做到及時搶救、全面保護、積極利用、確保水準。把景區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作為開發工作中的重中之重,高標準規劃設計,精心施工,窯灣古鎮迎來了復蘇的春天。八年多來,他們對窯灣古鎮共投入資金10億多元。對兩條古商業街的明清建築進行了修繕,前後共修建房屋1600多間、面積3.2萬平方米;疏通後河及護城河1000多米,架設景觀橋5座;新建生態式停車場1.8萬平方米,星級廁所10個;完成吳家大院、趙信隆醬園店、東典當、窯灣典當博物館、窯灣民俗史話館、大清窯灣郵局、窯灣美術館、南哨門、界牌樓、北門鎖鑰、江西會館、山西會館、天主教堂、陸舉人宅等近20個景點的修復工作;2011年10月1日窯灣古鎮景區正式對遊客開放。

近年來,在新沂市委、市政府正確領導、各相關部門單位鼎力支援下,經過景區全體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窯灣古鎮現已取得了幾十塊金字招牌:2010年10月,被省政府評定為“歷史文化名鎮”; 2010年11月,被中國大運河網評為“最美運河十景”第二名;稱號;2011年6月,在被原國家旅遊局評為“旅遊特色鎮”的基礎上,又被原國家旅遊局、住建部評為“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古鎮特産綠豆燒酒、窯灣甜油等被入列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 2012年10月正式被原國家旅遊局批復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2013年11月,通過ISO9000品質管理體系認證; 2015年2月,獲“江蘇名牌産品“稱號;2015年10月,榮獲徐州市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頒發的 2012-2014年度文明單位獎;2015年12月,窯灣古鎮電子商務平臺榮獲江蘇省旅遊局和資訊化辦公室頒發的“旅遊+網際網路”模式創新優秀項目獎;2016年4月,窯灣古鎮景區榮獲2015年度中國旅遊總評榜“年度最具潛力景區品牌”。2015年,景區遊客接待量已達150萬人次。

未來三年內,窯灣古鎮將依據旅遊發展的六要素,全面打造好景區發展的“九個來”,即“人要慕名來、車能方便來、喜歡住下來、口水流出來、晚上亮起來、娛樂嗨起來、特産裝起來、離開還想來、推薦親朋來”。窯灣古鎮爭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力打造“蘇北地區旅遊新標桿”。(劉涵)

推薦閱讀
通州與北三縣將共建北運河—潮白河生態綠洲 結合生態廊道的保護、修復與建設,重點推進北運河、潮白河、長安街東延長線、鮑丘河、南部等5條區域綠道建設。生態綠洲地區一切建設及經營活動最大限度地服從於保護兩河生態資源的原始性、自然性、完整性、豐富性及特異性要求,構建由森林公園、郊野公園、濕地、水系構成的結構合理、生物多樣性豐富的複合生態系統,大力推進森林生態、生態農業和生態廊道建設,推動既有村鎮生態化改造,適度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嚴格控制開發強度。通州與北三縣將依託北運河—潮白河兩河良好的生態資源,以提高生物多樣性為目標,以生態修復和生態示範為重點,在兩河中部地區劃定生態綠洲。
如海運河河長工作推進會召開 3月17日,如海運河河長工作推進會召開。高新區負責人作了2019年如海運河河長工作總結,並彙報了2020年整治計劃。他要求,增強法治意識,切實履行好河長工作職責。
京杭大運河文化帶賈汪段綠化美化工程啟動 近年來,賈汪區深入踐行“只有恢復綠水青山,才能使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深入實施採煤沉陷區治理、森林自然保護區建設和京杭大運河清水廊道整治工程,在石頭縫上“繡”出了“森林城市”,生態底色更加靚麗。3月12日上午,京杭大運河文化帶賈汪段綠化美化工程啟動。京杭大運河文化帶賈汪段美化工程遵循生態優先、因地制宜、適地適樹、地域特色的設計原則,在大運河兩岸寬度各100米範圍內,構建起以林涵水、依水建林、林水相融的生態景觀體系,打造水清、岸綠、河暢、景美的運河最美風光帶。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條例 為了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寶貴遺産,全面落實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精神,充分挖掘和展示大運河淮揚文化的地域特色,促進國家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法》《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