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高層論壇在鶴壁舉辦

發佈時間: 2019-11-27 14:14:08 | 來源: 中國經濟網 | 作者: 李彥臻 | 責任編輯:

11月22日至24日,由河南省社會科學院、鶴壁市人民政府主辦,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與考古研究所、浚縣人民政府承辦的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高層論壇在鶴壁浚縣召開。百餘名專家學者歡聚一堂,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出謀劃策。

今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將鶴壁市列為大運河文化帶拓展區,將浚縣列為大運河文化帶核心區。據了解,大運河河南段主要指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永濟渠及京杭大運河會通河臺前段,包括洛河、汴河、衛河、會通河4個遺産段落,流經洛陽、鄭州、開封、商丘、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等地。而衛河(永濟渠)浚縣段呈西南—東北走向穿越浚縣縣境,全長約71公里,沿岸運河遺産涵蓋水工遺存、附屬遺存、相關遺産三大類,包括河道遺存、水工設施遺存、橋梁遺存、倉庫遺存、運河城鎮遺存、運河文化景觀六小類,被譽為隋唐大運河永濟渠中遺産最為豐富多樣的一段。

事實上,浚縣既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和中國運河文明的重要代表。其擁有名勝古跡300多處、非物質文化遺産118項。浚縣在衛河(永濟渠)沿線各市(縣)中,擁有城池、河道、河堤、碼頭、橋梁、倉窖、水工設施、祭祀建築等遺産類型,且歷史風貌保存較好,是中國古代農業文明時期北方運河城鎮的典型代表。特別是穿城而過的隋唐大運河,不僅孕育了浚縣古城、大伾山石佛、黎陽倉遺址等文化景觀,還衍生出泥咕咕、大平調、民間社火、正月古廟會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記載著千年的運河故事。

據悉,本次論壇採取大會發言、小組討論、專家點評、實地考察等形式,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隋唐大運河歷史文化與遺産價值研究、京杭大運河與隋唐大運河比較研究、河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鶴壁大運河遺産價值及其當代應用研究等議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探討。值得一提的是,鶴壁市將浚縣大運河文化帶定位為建設大運河民俗文化旅遊區,以文化為核心、以生態為基礎、以旅遊等相關産業為載體,著力培育“千年運河”“天下糧倉”等文化品牌,實現文化、生態、經濟和社會共生共榮的發展格局,將大運河浚縣段建成全國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示範區。

大運河浚縣段既是白溝和隋唐大運河永濟渠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再現禦河和衛河昔日繁華的重要樣本。與會專家及學者普遍建議,繼續加大浚縣運河文化資源研究開發力度。一是加大運河文化的研究和宣傳力度。建議在浚縣建立一個基地,即河南省社會科學院調研基地;成立一個研究院,即永濟渠(衛河)文化研究院;舉辦一個論壇,即每年不同主題的大伾山論壇;舉辦一個節會,即大運河文化節。通過政府主導、多方合作,科學規劃、項目帶動等措施,將鶴壁浚縣打造成河南乃至全國知名的運河文化重鎮。

二是加大運河文化資源保護利用力度。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增強保護傳承意識,加強黎陽倉、黎陽城等運河遺址遺跡的保護和展示,規劃建設浚縣國家運河文化公園。著力整合正月古廟會、泥咕咕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産業,將運河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産業優勢和産品優勢。

三是打造文化旅遊生態融合發展示範區。堅持以文化為核心,以生態為基礎、以旅遊及其他相關産業為載體,加強與衛輝、滑縣等周邊相關地區的交流與合作,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黃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有機結合起來,著力培育“千年運河”“天下糧倉”“民俗民藝古城”等品牌,實現文化、旅遊和生態共生共融,將大運河浚縣段建設成為全國運河生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試驗區和示範區。

推薦閱讀
京杭大運河揚州段運輸船舶明顯增多 一派繁忙景象 孟德龍攝京杭大運河揚州段川流不息的船舶,助力沿線企業復工復産。孟德龍攝京杭大運河揚州段已經恢復往日的繁忙。孟德龍攝3月7日,貨船行駛在京杭大運河揚州段。
社會司召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專家諮詢視頻會 會上,課題承研單位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介紹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總體思路、大運河資源稟賦及文化價值挖掘、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功能分區和文旅路線設置等方面的考慮。為貫徹落實《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3月17日,社會司會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江蘇省召開專家諮詢視頻會,研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編制思路和重大問題。社會司相關負責同志作會議小結,要求充分認識規劃編制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深入研究、拓展思路、多方諮詢、抓緊編制,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成為精品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文物保護、資源利用和文化傳承的有機統一。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發佈 《規劃綱要》以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8個省(市)為規劃範圍,實施期為2018年~2035年,展望到2050年,明確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方向、目標和任務。文化引領空間佈局“大運河全長近3200公里,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其中,《規劃綱要》以專門章節突出強調,要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從這3個層次深入理解大運河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突出大運河的歷史脈絡和當代價值,以此統領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
京杭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 探密新沂窯灣古鎮 窯灣古鎮爭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力打造“蘇北地區旅遊新標桿”。改革開放後,窯灣鎮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古鎮的建築和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了普查和保護,確認古鎮現存明清建築群813間,建築風格精巧,具有地方特色。窯灣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也形成自己的特色菜肴——窯灣船菜。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