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古運邗溝趣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天安門篇鑒賞
圖為《古運回望圖》運河沿線采風回執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古邗溝篇鑒賞
周敬王三十四年(西元前486年),在伍子胥、孫武輔佐下而強盛起來的吳國,國王夫差北上與齊、晉等中原諸侯國爭當霸主。發揮舟師優勢,滿足千里征戰所需軍事物資和給養的供應,下令徵夫從長江到準淮水之間開鑿一條運河,並在這條運河與長江相匯的地方修築了一座城池叫作“邗”。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春秋早期,江淮之間有個諸侯國稱“邗”(寫成“幹”),吳國滅了邗國之後,也俗稱“邗國”。吳王夫差所築的邗城,其名稱由來如上。因所開的運河由邗城開始,故稱“邗溝”,溝即流水道,就是後來人們習稱的河流。邗溝是京杭大運河形成中最早開鑿的那段河道。當時為省力速成,將江、淮之間的一些天然湖泊貫通起來,借湖開河,形成了此段運河的特點。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古邗溝篇鑒賞
東漢中期,為加強首都洛陽與江南地區的水路運輸,搜刮財富,對邗溝進行改造。避湖泊風濤之險,由陳敏主持新開了一條河道,連小湖,躲大湖,縮短了運道,減少了風險。繼而在西晉永和年間(345年一356年),對東漢邗溝又進行修治,將邗溝河口從城南移到城西,並開河60里,使漕船在長江上行駛縮短數十里,再減江浪風險。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在隋開皇七年(587年),為南伐南朝陳,重開淤塞的邗溝,因將北端由末口移到山陽(今淮安),故亦名“山陽瀆”,河渠古亦稱“瀆”。隋大業元年(605年),重修山陽瀆,將河加寬增深,再改入江口。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古邗溝篇鑒賞
在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再修山陽瀆,將南端河口改在瓜洲,新開伊類河25里,復減少漕船在長江上行程。因山陽瀆在揚州、楚州(今淮安)之間,亦稱“揚楚運河”。
圖為《古運回望圖》——創作采風圖片
在北宋景德、天聖年間,修築傍湖石堤與土堤、水閘鬥門。繼而在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元大德四年(1300年)、元延祐元年(1314年)重修江淮運河,即揚楚運河,以運河連接長江、淮河故名。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古邗溝篇鑒賞
在明洪武、永樂、宣德等年間,對淮陽運河(以淮安到揚州而名)多次修治,疏淤、築堤、開河、建閘、修縴道、構涵洞等等,使漕運通暢。
|名勝
淮南鹽場
畫卷上又出現田園和市井的景象,水聲潺潺,楊柳依依,草房片片,明堂稀稀,鵝鴨群群,商旅濟濟,紛呈眼前。不同的是,在湖邊淺灘處隱隱約約有大片大片的方塊水池,這就是歷史上淮南的鹽場。淮南是我國古代盛産食鹽的地區,京杭大運河邊的鹽城縣就是因湖産鹽而名,那人群中挑擔的小販,也許賣的就是自家生産的私鹽。
圖為《古運回望圖》所繪古邗溝——淮南鹽場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作者簡介: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因其曾對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