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高郵趣事”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天安門篇鑒賞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高郵篇鑒賞
“高郵”城池修築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在這裡設置高郵軍之時,在揚(州)楚(淮安)間,歷史上號稱東南咽領,城邊湖岸高峻而水深狹,易守難攻。其城池地勢高而城外四週低,地差大,像一個巨大的古代飯盂扣在地上。所以宋代本地文學碩彥秦觀有詩讚曰:“吾鄉如覆盂,髙踞揚楚脊。環以萬頃湖,粘天無四壁。”由是,此城又號稱“盂城”。
圖為《古運回望圖》——采風
|名勝一
文遊臺
文遊臺在東嶽廟的後面山上,北宋文豪蘇軾去杭州任太守時,途經高郵,約了當地名士秦少遊、王鞏、孫覺等在此酌酒論文,玩景賦詩而得名。臺在山巔,頂上宋代建有五間重檐歇山頂二層樓和五間歇山頂方殿,還有花壇與綠化臺,名人石刻詩文題字較多。文遊臺與城西的鎮國寺塔、城東的奎星樓和凈土寺塔,遙相呼應,構成高郵城外三角人文史跡圖。
圖為高郵——采風留念
|名勝二
鎮國寺塔
畫卷上高郵城外西門灣上的鎮國寺塔層層高聳于大運河畔,這是古城高郵的明顯標誌。此塔原為九層,唐僖宗稱帝時(874年-887年)始建,六層以下基本為唐時遺存,為磚木結構方形樓閣式塔,塔門兩側設小龕,內置佛像。古雅端肅,與大運河輝映成趣,列列白帆印著塔影北上南下,陣陣號子打破塔下佛寺裏傳出的誦經聲。
圖為《古運回望圖》所繪無錫名勝古跡——鎮國寺塔
|名勝三
施耐庵故里
在明代,高郵州北領寶應縣,東轄興化縣。此縣設置的歷史並不長,五代吳國天復年間(902年-903年),始設興化縣,取大興教化之義而名。此縣雖不悠久,但名人輩出,明代就曾有三位人士令人仰慕。明初章回小説家施耐庵,撰著《水滸傳》,膾炙人口,著稱四海五洲,他逝世後就葬在家鄉。
明代後期潛心研究道教內煉術的陸西星,著有《賓翁自記》等十余種道教丹法的作品之外,還創作了神怪小説《封神演義》明代文壇上出現了七名復古派文學家,史稱“後七子”,其中一名叫宗臣的就是興化人。他擅長時藝,酷嗜古文,竟然湛思咯血,是“後七子”中散文成就優秀的名家之一。
圖為高郵——采風留念
|名勝四
盂城驛
清亮的鎮國寺鐘聲,把人們送到了高郵城南門外運河岸邊的一處古建築群,那裏有精美的牌樓,精緻的照壁,精妙的鼓樓,精良的殿宇,精巧的碑亭,這就是明代設在高郵的水馬驛站-盂城驛,有馬賓士在曾經是馳道的驛路上,傳遞著朝廷政令或地方軍情,也有船航行在大運河上,接送著中外使節或皇親國戚和帝王將相,那立在攢尖帶寶頂六角亭內的驛碑在默默地記錄著存亡興衰的兩千年曆史,見之令人思緒萬千,幽情百狀。
圖為《古運回望圖》所繪高郵名勝古跡——盂城驛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因其曾對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