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聲音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高郵趣事”

發佈時間: 2020-02-10 16:14:03 | 來源: 中國網 | 作者: 宋柏霖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天安門篇鑒賞

                                                            圖為《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高郵篇鑒賞

“高郵”城池修築于北宋開寶四年(971年)在這裡設置高郵軍之時,在揚(州)楚(淮安)間,歷史上號稱東南咽領,城邊湖岸高峻而水深狹,易守難攻。其城池地勢高而城外四週低,地差大,像一個巨大的古代飯盂扣在地上。所以宋代本地文學碩彥秦觀有詩讚曰:“吾鄉如覆盂,髙踞揚楚脊。環以萬頃湖,粘天無四壁。”由是,此城又號稱“盂城”。

                                                                          圖為《古運回望圖》——采風

|名勝一

文遊臺

文遊臺在東嶽廟的後面山上,北宋文豪蘇軾去杭州任太守時,途經高郵,約了當地名士秦少遊、王鞏、孫覺等在此酌酒論文,玩景賦詩而得名。臺在山巔,頂上宋代建有五間重檐歇山頂二層樓和五間歇山頂方殿,還有花壇與綠化臺,名人石刻詩文題字較多。文遊臺與城西的鎮國寺塔、城東的奎星樓和凈土寺塔,遙相呼應,構成高郵城外三角人文史跡圖。

                                                                          圖為高郵——采風留念

|名勝二

鎮國寺塔

畫卷上高郵城外西門灣上的鎮國寺塔層層高聳于大運河畔,這是古城高郵的明顯標誌。此塔原為九層,唐僖宗稱帝時(874年-887年)始建,六層以下基本為唐時遺存,為磚木結構方形樓閣式塔,塔門兩側設小龕,內置佛像。古雅端肅,與大運河輝映成趣,列列白帆印著塔影北上南下,陣陣號子打破塔下佛寺裏傳出的誦經聲。

                                                       圖為《古運回望圖》所繪無錫名勝古跡——鎮國寺塔

|名勝三

施耐庵故里

在明代,高郵州北領寶應縣,東轄興化縣。此縣設置的歷史並不長,五代吳國天復年間(902年-903年),始設興化縣,取大興教化之義而名。此縣雖不悠久,但名人輩出,明代就曾有三位人士令人仰慕。明初章回小説家施耐庵,撰著《水滸傳》,膾炙人口,著稱四海五洲,他逝世後就葬在家鄉。

明代後期潛心研究道教內煉術的陸西星,著有《賓翁自記》等十余種道教丹法的作品之外,還創作了神怪小説《封神演義》明代文壇上出現了七名復古派文學家,史稱“後七子”,其中一名叫宗臣的就是興化人。他擅長時藝,酷嗜古文,竟然湛思咯血,是“後七子”中散文成就優秀的名家之一。

                                                                             圖為高郵——采風留念

|名勝四 

盂城驛

清亮的鎮國寺鐘聲,把人們送到了高郵城南門外運河岸邊的一處古建築群,那裏有精美的牌樓,精緻的照壁,精妙的鼓樓,精良的殿宇,精巧的碑亭,這就是明代設在高郵的水馬驛站-盂城驛,有馬賓士在曾經是馳道的驛路上,傳遞著朝廷政令或地方軍情,也有船航行在大運河上,接送著中外使節或皇親國戚和帝王將相,那立在攢尖帶寶頂六角亭內的驛碑在默默地記錄著存亡興衰的兩千年曆史,見之令人思緒萬千,幽情百狀。

                                                     圖為《古運回望圖》所繪高郵名勝古跡——盂城驛

                                                                          圖為《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谷建華,北京大運河翰林文化開發中心董事長,北京市政協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北京市通州區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政協委員;中國網大運河頻道主編、大運河翰林民俗博物館館長,東方康橋瀚林華馨教育集團董事,因其曾對大運河文化作出突出貢獻,被新華通訊社授予“運河之子”的榮譽稱號。

推薦閱讀
“運河之都”的家國情懷與廣闊未來 近年來,淮安市委市政府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大戰略機遇,用好文化體制改革這個關鍵一招,按照“建管辦+集團”模式,組建正處級事業單位“市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和市管一級企業“市文化旅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全市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明確了責任主體、打造了實施載體,圍繞“136”工作佈局,統籌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各項工作,積極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標誌城市。將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納入各級財政預算,制定出臺淮安實施規劃,啟動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修編,統籌做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服務保障。深化推進裏運河文化長廊系列重大項目建設,加快打造清江浦“三中心一街區”,提升河下老街文化品位及旅遊策划水平,疏浚清口“U字型”河道,還原古運河歷史風貌,依託運河資源稟賦,打造一批水利風景區和水美鄉村,打響“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全域旅遊品牌。
人大代表建言建設“贛粵運河”聯通長江與珠江水系 王愛和認為,鋻於規劃建設贛粵運河具有重大戰略意義,且具備開發的條件和可能性,建議國家將規劃建設贛粵運河納入“十四五”綜合交通規劃,參照長江幹線航道建設模式,由國家層面(由交通運輸部等部委投資)牽頭啟動項目、贛粵兩省共同參與,力爭在“十四五”期間開工建設。歷史上,京杭大運河—長江—鄱陽湖—贛江—珠江一直是中國重要的南北通道,對於促進沿線地區的經濟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王愛和表示,規劃建設贛粵運河對形成國家南北水運大通道——京廣運河具有重要意義。
谷建華圖説古運河之“武清趣事” “武清”,西漢時期雍奴縣的轄域。此縣有雍奴澤,四面有水叫作“雍”,水而不流叫作“奴”。據史料載,這雍奴澤有99處淀泊,以縣城設在澤中陸地而名。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把漢時設置的泉州縣廢除,縣域併入雍奴縣。唐天寶初(約在742年-745年)改稱“武清縣”。此縣歷史上盛産棉花,是我國北方主要的經濟作物、臨近的寶坻縣産鹽,自古以來就有“金寶坻,銀武清”的諺語。
大運河創作展覽選題研討會舉行 5月20日,“2020年河北美術家大運河采風、寫生、創作、展覽活動”選題研討會在省會舉行。白雲鄉、鄭一民、石玉新等省內20余名大運河文史專家、文藝理論家、著名畫家及相關學者參加會議。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67

     0086-10-6950662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sdy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