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當代藝術家聚焦大運河敘事 30余件作品集體亮相

發佈時間: 2019-10-30 15:53:38 | 來源: 中新網 | 作者: 馬海燕 | 責任編輯:

當代藝術家聚焦大運河敘事30余件作品集體亮相

費俊 《睿?尋》2019供圖

大運河申遺成功五週年之際,北京時代美術館迎來了一場特殊的展覽“共同空間——後非遺時代的大運河敘事”。26位/組藝術家的30余件形式各異的作品,讓人們看到大運河正在進入當代藝術家的視野。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運河,它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

石青 《大運河的能源地理之二:速度圖像與能量的消失》2019供圖

石青 《大運河的能源地理之二:速度圖像與能量的消失》2019供圖

此次參展的30余件/組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裝置、影像、行為、多媒體、VR技術等不同媒介。展覽從大運河文化、運河沿線非遺、當代藝術三個關鍵詞出發,試圖以當代藝術的視角重新構建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下現實中的作用與意義。

策展人肖戈表示,參展藝術家從“40後”到“90後”都有,他們挖掘和創作角度不同,呈現出來的藝術形式和創作媒介也不同。但大家處在同一個時代裏,在同一個空間中,講的是同一個故事。希望展覽能夠讓大家看到藝術家們對中國大運河的呈現和表達。

北京時代美術館館長趙燕表示,此次展覽形式不是簡單的圖片展,更多運用了新媒體、新技術,希望用這種形式引起更多年輕人的關注與熱愛。

“希望今天的我們回看我們的歷史文化,能給普通觀眾帶來更多的啟示,讀懂文化遺産與當代的關係。”參展藝術家費俊表示説。為此,費俊在展出的作品《睿·尋》中為觀眾打造了一個智慧互動專區,觀眾可以在手機上下載藝術家開發的應用程式,搜尋並體驗藝術家“移植”在威尼斯橋樑上的來自中國各地水域的25座橋梁。

2008年,藝術家石青驅車從北京大運河出發至杭州,旅程中他用影像、圖片等記錄了這次實踐。2019年石青重新完成一次逆向的大運河之旅。作品《大運河的能源地理之二:速度圖像與能量的消失》就是對這兩次行程結果的展示。石青表示,大運河的意義不僅僅是申遺,有了大運河,就有了運河兩岸的城鎮、商貿、空間之間的建構以及南北交流的方式。從這一點來講,藝術家做的還遠遠不夠。(完)

推薦閱讀
杭州:大運河劇院展露新姿 高顏值“迴旋水波”造型 位於杭州拱墅區嚴家橋路的大運河中央公園(二期)核心建築——大運河劇院目前已展露新姿,預計今年12月將完成主體結構施工。劇院的設計融入了運河水的元素,造型獨特,從空中看就像一個迴旋的水波。
讓大運河文化“流動”起來,承載運河城市發展 《綱要》開門見山提出“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引領,統籌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多次強調“以文化為引領推動區域高品質發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高度統一”“開拓區域經濟高品質發展新空間”“六大高地(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凸顯文化引領”。京津、燕趙、齊魯、中原、淮揚、吳越等六大區域文化串聯起的大運河文化帶,不僅擁有豐富的文化層累和精神內涵,而且對區域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大運河的歷史,無疑也是一部運河城市發展史。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四大戰略”相互融通 本報北京訊(記者李海楠)6月6日,由北京物資學院、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秘書處主辦,北京物資學院大運河研究院承辦的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成立一週年成果發佈暨大運河智庫觀察家觀察員60人論壇在北京舉行。正是借助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的影響力和廣泛的社會效應,中國大運河智庫觀察家觀察員60人論壇才得以成立。”王文舉介紹,將以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成果發佈和大運河智庫60人論壇為契機,以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為平臺,攜手聯盟成員單位,通過對大運河沿線文旅、經濟、生態、民生等方面的研究,向上級有關部門和屬地黨委政府報送咨政建議和專題研究報告,為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一圖穿越大運河六百年時空 看看“他們”做了啥?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併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