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浙江杭州拱墅:分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帶來的福祉

發佈時間: 2019-10-23 11:31:52 | 來源: 人民網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拱墅全區上下圍繞“重溫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做精做亮‘還河於民’文章”進行了廣泛的解放思想大討論和深入的專題調研,截至目前,查擺實質問題80余個,收集群眾有效意見110余條,對應出臺了60余項整改舉措。不少問題的解決效果,甚至超過了預期。比如,在“運河大媽”“拱宸大伯”志願者服務隊“擴充”之餘,一大批新的社會力量在鼓勵政策的引導下,參與到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中。

“問題有大有小,有歷史遺留、也有新近産生,有一些問題我們從群眾意見中找到了對應的解決方法。”拱墅區主題教育辦工作人員介紹説,一些較難但群眾關注度高的“關鍵小事”,梳理後交由街道、部門整改落實。如果還不能很好解決,就作為全區整改項目,舉全區之力去統盤謀劃解決。

“老舊小區改造”就是拱墅區舉全區之力整改落實的項目之一。“運河沿岸老舊小區不改造翻新、美好生活不被點亮,再美的景致,在群眾看來也是暗淡無光的。”拱墅區和睦街道和睦社區書記周呈説到。他所管轄的和睦新村小區,就是一個典型的“三老”小區,更是一個改造成功的經典案例。

“不能建遊步道,影響一樓的隱私。”“圍墻不能太高,會影響底層住戶的採光。”這些激烈而中肯的意見,來自小河街道的一場“紅茶議事會”,議題便是廣興新村小區改造提升方案。在現場促動師的調動下,小區黨支部書記率先發言,現場30多個居民代表一下子把憋在心裏的話,都説了出來。“不僅讓居民了解改造中的政策法規,也提供了一條能夠提出合理訴求的渠道。”居民代表馮大姐如此評價。

“和睦新村小區為‘老舊小區改造’提供了很好的樣板,‘紅茶議事會’走出了一條有效收集民意的路子。”拱墅區委書記朱建明説,“每個小區的歷史沿革不一樣,群眾需求不一樣,必須挨家挨戶走訪調研,才能形成‘一區一策’整改方案。”難度不小,但他們沒有半點退卻。職能部門一線調研、黨員領導幹部一線破難、資金政策一線落位,在解決“關鍵小事”上,他們拿出了必勝的信心。

“不管是要做內伸還是要做外延,都要以解決群眾實質問題為前提、以群眾的需求意願為基本參考。”大運河文化研究會顧問洪永躍如是説:“做好保護、傳承、利用、弘揚這篇文章,歸根到底是要讓更多群眾分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帶來的福祉。”退休之前,他是拱墅區人大主任,退休之後,他放不下對大運河的情愫,繼續投身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中。

據悉,主題教育期間,拱墅區還將圍繞後世遺時代大運河保護措施、提升大運河公共擁有性、推動文化産業發展等焦點難點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出臺具體舉措,主動扛起使命擔當,為其賦予更多當代價值和時代精神,續寫“人民的運河”“遊客的運河”的精彩篇章。

推薦閱讀
同心協力、同頻共振,做好大運河生態保護這篇大文章 大運河生態環境是大運河價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運河文化帶存在的基礎、背景和條件。在大運河生態保護上,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探索出一條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遊帶協調推進、融合發展之路。
浙江杭州拱墅:分享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帶來的福祉 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拱墅全區上下圍繞“重溫習近平總書記指示精神,做精做亮‘還河於民’文章”進行了廣泛的解放思想大討論和深入的專題調研,截至目前,查擺實質問題80余個,收集群眾有效意見110余條,對應出臺了60余項整改舉措。不少問題的解決效果,甚至超過了預期。比如,在“運河大媽”“拱宸大伯”志願者服務隊“擴充”之餘,一大批新的社會力量在鼓勵政策的引導下,參與到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中。
蘇州吳中區城南街道打造建設大運河文化帶 近年來,蘇州吳中城南街道堅持系統性思維,將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作為“中心城市核”打造的重要環節,兼顧水利水運、沿線交通、遺産保護、文化傳承、生態建設、經濟發展等方面,讓運河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融入人民生活。他們還把區域內已有優質文創産業資源進行整合,與大運河深度捆綁,把運河打造成一個傳播平臺,把區域內的優質資源推廣出去。
大運河廟會杭州啟幕 坐船逛廟會看非遺 ​嗩吶齊鳴歡聲笑,運河廟會人如潮;滿目琳瑯南北貨,喧聲鼎沸東西橋。10月17日,第六屆中國大運河廟會在杭州開幕。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