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同心協力、同頻共振,做好大運河生態保護這篇大文章

發佈時間: 2019-10-23 11:31:47 | 來源: 學習時報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大運河生態環境是大運河價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運河文化帶存在的基礎、背景和條件。在大運河生態保護上,要樹立大局觀、長遠觀、整體觀,堅持保護優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探索出一條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旅遊帶協調推進、融合發展之路。同時,大運河的開鑿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貫穿我國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等8省(市)的大運河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全長近3200公里,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近百年來,由於自然變遷、人文破壞和保護不力,大運河面臨著資源環境形勢嚴峻、生態空間擠佔嚴重、生態保護合作機制亟待加強等突出問題和困難。如何做好大運河的生態保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

大運河展現出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和勇氣,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是一部書寫在華夏大地上的宏偉詩篇。正確處理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發展的關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以大運河為載體的文化是“水、岸、城”三位一體的文化。水是靈魂,岸是脈絡,城是明珠。因此,大運河既是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血脈的歷史遺存,也是滋養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生態寶庫。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對一個民族來説,良好時代生態環境是其生存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縱觀人類的發展歷史,每一個民族和文明的興衰更替,除了人口、經濟、政治、戰爭等因素外,生態環境是一個重要的決定性因素。生産力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根本決定因素,但是,這裡的生産力是包含生態環境在內的廣義的生産力而不是只講GDP的生産力,是綠色的GDP。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即是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發展的重要基礎。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過去,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存在一些認識誤區,走了一些彎路,過度開發大運河的經濟價值而忽視了生態保護。今天,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從根本上説,保護大運河生態環境就是保護我們可持續發展的生産力。

生態多樣性是大運河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大運河生態環境是大運河價值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運河文化帶存在的基礎、背景和條件。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運河沿線地區污染物排放量增加、航運農業面源污染問題突出、部分河段水質不能穩定達標等一些突出性複雜性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因此,加強大運河生態保護修復,不能與大運河作為流動文化活態遺産的特性割裂開來,必須是在尊重自古以來形成的沿運城鎮生態多樣性屬性的前提下進行大運河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一方面,生態保護不能脫離文化保護,要有人情味,要與文化保護與傳承等結合起來做。生態保護不要脫離文化保護,不要脫離經濟社會發展,尤其不能脫離人本身。要根據《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構建一條主軸帶動整體發展、五大片區重塑大運河實體、六大高地凸顯文化引領、多點聯動形成發展合力的空間格局框架。要立足生態保護各方面和全過程,堅持以文化為引領,充分挖掘大運河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突出保護,古為今用、強化傳承,打造大運河綠色生態帶、璀璨文化帶、繽紛旅遊帶和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帶,真正做到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自然遺産和文化遺産。

另一方面,要有綠色的色調,體現綠色這一生命的本色和大運河的底色。在大運河生態保護中,既要高度重視治理好水污染,讓沿岸居民喝上乾淨的水,又要打造好沿岸的綠色生態帶,讓沿岸人民更好地享受到大自然的“綠”。從根本上説,綠色是運河文化的底色,是大運河生態保護的重要內涵和鮮明標誌。在大運河保護中一定要突出綠色這一生命的顏色。在做大運河保護與修復時,要保護河道的自然屬性,要維持“魚躍、蛙鳴、鳥飛、蟬唱”的生態景觀,對不穩定地段和特殊地段不得不進行工程保護時,防護方案應選用有利於河道堤岸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自然方法。

大運河生態保護需要同頻共振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運河生態保護,從根本上説,就是為人民提供豐富的、優質的生態産品。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大運河生態保護既需要制度機制的建立,更需要政府和人民同心協力,同頻共振。

牢固樹立“齊手抓修復共建運河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大運河生態治理與生態保護,首先需要全體人民特別是沿線人民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綠色發展的理念、共建共治共用的理念、命運共同體的理念,真正形成高度的思想共識和輿論基礎。

強化大運河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一方面,大運河生態保護必須在生産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使其繼續發揮造福於民的作用,並賦予其時代的精神和生活實用的價值,使大運河的生命力生生不息,打造“活力之河”。另一方面,嚴格控制開發建設強度,堅決保持和恢復沿河綠色生態,加快生態大走廊建設,打造“生態之河”。運河城市應當把運河水污染防治、生態修復、綠色放到整個流域、整個水系“一盤棋”中考量,防止低標準淺層次隨意性建設。

建立制度機制,確保大運河生態保護有章可循。目前,國家層面已經制定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相關行業主管部門正在制定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的專項規劃,大運河沿線要抓緊制定出臺本地區的實施規劃。

抓治理保護與監督監控檢測相結合,確保大運河生態持續改善。以保護修復,打造環境優美、功能強大的生態運河為目標,在推進大運河生態保護過程中,既要明確工作路徑,細化工作步驟,紮實推進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又要做好對生態保護的監督檢測。在大運河生態環境保護中,對於那些不顧生態環境,擅自突破生態紅線、越雷池一步者,要敢於追究、嚴於追究、終身追究。

構建大協作機制,確保大運河生態保護持續有效。大運河生態保護不僅拷問著黨和政府的治理能力,也考驗著黨和政府在全面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實施嚴格監督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能力。貫穿8個省(市)、跨20多個城市的大運河生態治理與保護,迫切需要我們構建一種包括聯席會議、聯合執法等諸多方面的全面協調合作的制度機制。

從根本上説,大運河生態保護相關方面要同心協力、同頻共振,才能真正推動共建共治共用,用一河清水哺育運河生命共同體,推動全流域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推薦閱讀
京杭大運河揚州段運輸船舶明顯增多 一派繁忙景象 孟德龍攝京杭大運河揚州段川流不息的船舶,助力沿線企業復工復産。孟德龍攝京杭大運河揚州段已經恢復往日的繁忙。孟德龍攝3月7日,貨船行駛在京杭大運河揚州段。
社會司召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專家諮詢視頻會 會上,課題承研單位江蘇省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介紹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總體思路、大運河資源稟賦及文化價值挖掘、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功能分區和文旅路線設置等方面的考慮。為貫徹落實《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3月17日,社會司會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江蘇省召開專家諮詢視頻會,研究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編制思路和重大問題。社會司相關負責同志作會議小結,要求充分認識規劃編制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深入研究、拓展思路、多方諮詢、抓緊編制,將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成為精品工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文物保護、資源利用和文化傳承的有機統一。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發佈 《規劃綱要》以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等8個省(市)為規劃範圍,實施期為2018年~2035年,展望到2050年,明確了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方向、目標和任務。文化引領空間佈局“大運河全長近3200公里,開鑿至今已有2500多年,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其中,《規劃綱要》以專門章節突出強調,要深入挖掘和豐富大運河文化內涵,充分展現大運河遺存承載的文化,活化大運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揚大運河歷史凝練的文化,從這3個層次深入理解大運河文化的內涵和外延,突出大運河的歷史脈絡和當代價值,以此統領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
京杭大運河與駱馬湖交匯處 探密新沂窯灣古鎮 窯灣古鎮爭創“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力打造“蘇北地區旅遊新標桿”。改革開放後,窯灣鎮政府和有關部門對古鎮的建築和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了普查和保護,確認古鎮現存明清建築群813間,建築風格精巧,具有地方特色。窯灣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也形成自己的特色菜肴——窯灣船菜。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