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四大戰略”相互融通
本報北京訊(記者李海楠)6月6日,由北京物資學院、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秘書處主辦,北京物資學院大運河研究院承辦的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成立一週年成果發佈暨大運河智庫觀察家觀察員60人論壇在北京舉行。會議發佈了《新時代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總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八條建議》等成果,公佈了中國大運河智庫60人論壇總召集人、執行召集人和觀察家、觀察員名單,簽署並宣讀了中國大運河智庫60人論壇“北京共識”。
中國大運河智庫60人論壇總召集人、北京物資學院校長王文舉教授出席當天的會議並致歡迎辭表示,大運河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物流大動脈,凝聚著中華民族與自然鬥爭和共處的中國智慧,彰顯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是世界公認的文化符號和人類共同守護的文化財富。“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是中國大運河流域第一家新型智庫聯盟。”王文舉介紹,將以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成果發佈和大運河智庫60人論壇為契機,以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為平臺,攜手聯盟成員單位,通過對大運河沿線文旅、經濟、生態、民生等方面的研究,向上級有關部門和屬地黨委政府報送咨政建議和專題研究報告,為大運河文化帶的建設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理事長、中國大運河智庫60人論壇總召集人之一的王佳寧教授在會上介紹,由京杭、隋唐、浙東運河三個維度共同組成的中國大運河,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等六省兩市,他表示,“在中辦、國辦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之際,就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基本態勢進行五項評估和研判六大趨勢,是大運河智庫的研究成果在國內的率先首發。”
據介紹,此次《報告》選取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時間跨度為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31日。《報告》以京津兩市市委、市政府和冀、魯、蘇、浙、豫、皖六省省委、省政府有關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大政策安排進行量化統計與內容分析。
《報告》指出,大運河沿線各省市呈現了不同的基本態勢,其表現為:北京以城市副中心串聯式規劃建設為指向;天津以演繹大運河歷史文脈為抓手;河北以文化遺産保護傳承為宗旨;山東以挖掘齊魯文化資源為本位;江蘇以建設大運河示範區為己任;浙江以串珠成鏈的大運河景點為載體;河南以發展文化旅遊産業為建設方向;安徽以優化空間格局引導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報告》認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呈現六大趨勢:一是重大決策部署與“四大戰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和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相互融通,全方位構建區域經濟發展的“橫+縱”新格局。二是大運河文化帶與生態帶、旅遊帶平行站位,“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戰略取向將貫穿全流程。三是核心區、拓展區和輻射區梯次鋪排,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新模式將陸續呈現。四是以文化引領、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新理念、新要求,創新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治理方式。五是先導段、示範段、樣板段的率先釋出,以及被認可或肯定,將持續考驗沿線各層級政府的施政智慧。六是推進體制機制調整和區域政策整合互為依賴,大運河文化帶治理的長效機制逐步顯現。
此外,作為成果之一,會議還同期發佈了《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八條建議》,其中包括全方位融入國家戰略和京津冀城市群發展規劃、將文旅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作為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依託和抓手、在大運河沿線省市率先進行地方立法、全方位接軌世界運河文化規則、第三方評估和政府購買服務對接、構建北京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長效機制等多方面內容。
正是借助中國大運河智庫聯盟的影響力和廣泛的社會效應,中國大運河智庫觀察家觀察員60人論壇才得以成立。6月6日當天的會議通過並共同簽署了中國大運河智庫60人論壇“北京共識”,其中包括:中國大運河智庫60人論壇服務黨中央、國務院和大運河流域省(市)委、省(市)政府決策,將密切跟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的頂層設計安排,回應現實關切,注重身體力行,樹立系統思維,強調整體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