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無錫辦大運河文化生活節 將“詩與遠方”融入日常

發佈時間: 2019-10-15 10:33:52 | 來源: 中新網 | 作者: 周建琳 孫權 | 責任編輯:

無錫辦大運河文化生活節將“詩與遠方”融入日常

沿運河而建、因運河而興的無錫,與運河有著不解之緣。 孫權 攝

沿運河而建、因運河而興的無錫,與奔流不息的大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9月28日,首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在“中華文化海外交流基地”無錫惠山古鎮啟幕。

閱讀與文創展活動依託運河文化,將圖書與文旅相結合。 孫權攝

閱讀與文創展活動依託運河文化,將圖書與文旅相結合。 孫權攝

開幕式上,大運河文化和生活研討會、園林實景戲曲展演、運河文創市集、閱讀分享會等系列活動悉數發佈。這些活動將把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融入日常生活,帶人們體驗運河文化的魅力。

大運河無錫段是文字記載江南運河最早的河段。以運河“抱城而過”聞名於世的無錫素有“米碼頭、布碼頭、絲碼頭、錢碼頭”之稱。

圍繞運河文化打造的文創産品亮相大運河文化生活節。 孫權攝

圍繞運河文化打造的文創産品亮相大運河文化生活節。 孫權攝

近年來,無錫以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為引領,加強文化遺存保護、文化價值展示、生態保護修復、沿線環境建設,擦亮了“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的品牌。

無錫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局長蔣蘊潔表示,舉辦大運河文化生活節,是對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一次嘗試和創新,把大運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融入日常生活,讓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景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注入當代意義。

圖為無錫的特産之一,惠山泥人。 孫權攝

圖為無錫的特産之一,惠山泥人。 孫權攝

當天,一首優美的運河詩文朗誦《詩意中國》,“揭開”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的“蓋頭”,無錫博物院副院長肖煒到場講解兩幅館藏作品《芙蓉湖圖卷》和《錫繡古運河梁溪風情圖卷》,生動勾勒出無錫與運河的“前世今生”。

“情牽運河”系列文創産品、錫城運河文化旅遊線路也在開幕式相繼發佈。

大運河文化生活節開幕現場。 孫權攝

大運河文化生活節開幕現場。 孫權攝

其中,運河文化旅遊線路把旅遊景區、名人故居、商業街區、文創區融為一體,綜合展示運河風貌、傳統民居、生活美學、生産場景;將運河美食、運河詩畫、運河曲藝、民俗體驗、非遺文化、影視科技文化融入其中,打造出可觸摸歷史的“運河文化長廊”。

首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開幕當天,2019無錫閱讀與文創展活動同步啟動。

無錫當地導遊、講解員獲贈書籍。 孫權攝

無錫當地導遊、講解員獲贈書籍。 孫權攝

據悉,作為文化生活節的“重頭戲”,閱讀與文創展活動依託運河文化,將圖書與文旅相結合,在惠山古鎮的留耕草堂、薛中丞祠、忠節祠、潘旌孝祠內,以主題劃分,分別搭設了對應展館,供遊人閱讀體驗。

推薦閱讀
“減”出來的運河“智造”新動能 千年古運,承載了無數南來北往的舟楫,也傳承著運河兩岸生生不息的歷史沿革和經濟文化脈絡。
無錫辦大運河文化生活節 將“詩與遠方”融入日常 ​沿運河而建、因運河而興的無錫,與奔流不息的大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9月28日,首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在“中華文化海外交流基地”無錫惠山古鎮啟幕。
文韻江蘇彰顯文化自信 大運河博物館“搬”進揚州展館 國慶長假,“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江蘇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成就展”場館內,人頭攢動。正在籌建的大運河博物館被“搬”進揚州展館。走進其間,就像登上了一艘即將揚帆起航的船,觀眾站在“甲板”上抬頭看,40多米長軸畫卷展現了揚州城市中軸線文昌路的風貌,見證了揚州70年的發展變化。 講解員劉月圓告訴記者,揚州在建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是首座“國字號”的運河博物館。記者在面積為360平方米的展館內看到,作為揚州精神地標的24小時書房也在體驗區“落戶”,一座紅色的朗讀亭引得不少觀眾進入其中,抒發“我對祖國説”的愛意。
讓更多人感受大運河文化魅力 世界文化遺産中國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一直是網友關注的焦點。據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統計,近一個月來,相關討論量達到5.9萬餘條。網友高度關注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情況,並普遍認為,大運河文化是傳承展現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