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
         

運河盪漾 童謠盈耳

發佈時間: 2019-10-17 15:06:19 | 來源: 杭州日報 | 作者: 佚名 | 責任編輯: 李培剛

原標題:運河盪漾 童謠盈耳

“回想一下,你們小時候聽過哪些童謠?是不是不外乎《找朋友》《蝸牛與黃鸝鳥》《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這些呢?”10月14日晚,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尋謠計劃”分享會一開始,小河就向台下的學生們拋出了這個問題。似乎現場的所有人,都不約而同地點了點頭。

為什麼老的童謠沒有被傳唱?

為什麼市面上流行的兒童音樂難以令人滿意?

社區音樂除了公園和廣場舞外是否還有別的可能?

2018年,帶著這三個疑問,獨立音樂人小河在北京發起了“尋謠計劃2018-衚同童謠”。今年夏天,他與自己的團隊來到杭州,深入街巷,循聲而動。四個多月來,他們通過對老杭州人的尋訪,挖掘那些被掩藏在記憶中的城市老童謠,並以線下現場互動的方式進行改編與傳唱。

小河説,從盛夏到深秋,當老童謠再次響起,那是一座城市最初的記憶。而每一首童謠的背後,都有一個老人、甚至一個家族的起落浮沉。回頭再看這些故事,所返照的正是時代如何從過去一步步走到今天的無數片段。

1

用童謠的過去與現在,聯結老年與青年

8月的一個清晨,“尋謠計劃2019杭州站”的第一回,來到了汽笛滾滾的拱宸橋邊。運河盪漾,童謠盈耳。

杭州知名作家莫小米唱起了小時候母親唱給她聽的《將軍謠》:“啷啷啷,馬來了,將軍騎馬挂腰刀,這個將軍脾氣大,説話就像放大炮……”涼風習習,桂香陣陣,人來人往,運河船的汽笛聲都錄進了歌裏。一曲音了,莫小米憶起遙遠的歲月,口齒不清地跟母親哼唱這歌,心裏仿佛有淚流過。

這也是小河發起“尋謠計劃”的初衷之一,現場不僅是錄音,而是需要每個人用全身器官去沉浸,去感受。“未來有一天,再次聽到這首童謠,他們當時的感知會被瞬間激發,甚至淚流滿面。”

以杭州為據點,尋謠團隊這次涉足的地域範圍相比北京和長沙站,擴大了許多,去往周邊的桐鄉、義烏、紹興等地,甚至到了臨近福建的泰順畬鄉。四個多月下來,他們一共收集到了90多首童謠。其中,30多首是有旋律的童謠,20多首是沒有旋律的童謠。除了當地形形色色的童謠,他們還希望能挖掘到每個城市或地區特有的曲藝或非遺項目。省級非遺桐鄉蠶歌,就是這次杭州站最大的收穫之一。

第二回中國絲綢博物館,朱叔叔唱起的《讚田蠶》是家裏流傳了至少三代的一首蠶歌。在他老家桐鄉有著歷史悠久的養蠶織綢習俗,大量的蠶歌在人們勞作時傳唱下來。《讚田蠶》在其中相當有分量,而且傳唱度非常高,流傳了幾十年,現在仍在唱,生動描述了蠶的一生。

更讓小河開心的是,“尋謠計劃”將邊緣化的老年人和主流青年聯結在了一起,並與專業音樂人共同組建一個臨時的音樂互動場景,大家能夠一起在歌聲中度過漫長而愉快的一天。“我們所發現的一首首民謠,就像從田間採來的一棵棵野菜,經過一道又一道工序,變成新的美味,大家共同參與,一起品嘗。”

2

在尋找和交流中,發現杭州的儒雅和風情

小河説,“尋謠計劃”所尋找的童謠,大多都沒有被記錄在冊,其旋律和詞都只存在於老人殘存的記憶當中,他們希望通過線下互動的形式去完成童謠“遺珠”的搶救和補錄。“但更多的,是通過專業音樂人的改編以及年輕人的參與,在豐富童謠可聽賞性的同時,增加其傳唱度,達到活化童謠的目的,從而讓其自發地傳承下去。”

“尋謠計劃”的起點是小河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北京,他對這座城市足夠熟悉。“哪個公園哪個廣場,幾點老人最多,我都心中有數。而杭州不一樣,我發現這裡公園或廣場的邊界非常模糊,老人們分散在各個小區周圍,真的不太好找。”

其次,交流方式的差異性。“如何跟杭州老人搭訕,一開始也挺頭疼的。畢竟南北語系不同,交流習慣不同。我們只能慢慢摸索,慢慢學習。我剛來的時候,對杭州話一竅不通,待了四個多月現在能聽懂60%。”

所幸,“尋謠計劃2019杭州站”的隊伍裏,還有一群默默付出的志願者。來自桐鄉的佳妮,是這次發掘蠶歌的最大“功臣”,併為團隊主動設計各類宣傳插畫。從廣州趕過來的在校大學生,獨自跑到紹興尋找非遺傳承人,一路採訪、錄音、拍攝。對於這些年輕志願者而言,即使整整一天外出“尋謠”都沒有收穫一首合適的童謠,但依舊收穫了感動與美好。

在大屋頂的櫻花樹下,大家和溫州畬族的雷阿媽、雷大姐、藍大哥學唱泰順童謠《放牛謠》;在良渚遺址的莫角書院外,與89歲的周愛雲奶奶、莫西子詩一起《數田雞》……從日落唱到月升,從過去唱到現在。在小河的眼裏,杭州人或許不像北方人那麼熱烈、豪放,但有一份別樣的儒雅和風情。

“一首新編的童謠,其內涵遠遠大於一支錄音。它以老童謠的角度,引領我們去復原老人們以前的童年生活,去重走老人一生的生活軌跡,以此去觀照一個地區的變遷史,和一個地域文化的演變由來。”小河表示,童謠,再往深裏做,就是一個延展性極為寬廣的音樂和社會課題。

五年時間,尋訪十座城市,是“尋謠計劃”的第一步,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其中,讓越來越多的童謠重獲新生。在小河及其團隊看來,將這些瀕臨消失的童謠進行新編後返送回音樂市場,也能彌補現在兒童音樂過於成人化和口水話的問題,讓親子群體在音樂美育上能有更多選擇空間。

昨晚(10月16日),小河回到“尋謠計劃2019杭州站”啟動的地方——單向空間,舉辦了一場總結分享會。他表示童謠的挖掘還將繼續,過去的記憶還在迴響。

推薦閱讀
無錫辦大運河文化生活節 將“詩與遠方”融入日常 ​沿運河而建、因運河而興的無錫,與奔流不息的大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9月28日,首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在“中華文化海外交流基地”無錫惠山古鎮啟幕。
文韻江蘇彰顯文化自信 大運河博物館“搬”進揚州展館 國慶長假,“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江蘇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成就展”場館內,人頭攢動。正在籌建的大運河博物館被“搬”進揚州展館。走進其間,就像登上了一艘即將揚帆起航的船,觀眾站在“甲板”上抬頭看,40多米長軸畫卷展現了揚州城市中軸線文昌路的風貌,見證了揚州70年的發展變化。 講解員劉月圓告訴記者,揚州在建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是首座“國字號”的運河博物館。記者在面積為360平方米的展館內看到,作為揚州精神地標的24小時書房也在體驗區“落戶”,一座紅色的朗讀亭引得不少觀眾進入其中,抒發“我對祖國説”的愛意。
讓更多人感受大運河文化魅力 世界文化遺産中國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一直是網友關注的焦點。據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統計,近一個月來,相關討論量達到5.9萬餘條。網友高度關注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情況,並普遍認為,大運河文化是傳承展現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智庫峰會在揚州舉行 9月28日,由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揚州市人民政府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共同承辦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智庫峰會在揚州舉行,來自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江蘇省社科院等數十家單位的10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探討大運河保護開發的新思路,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出謀劃策。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