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今日
         

讓更多人感受大運河文化魅力

發佈時間: 2019-10-15 10:35:03 | 來源: 光明日報 | 作者: 張勝、王斯敏、蔣新軍、馬卉 | 責任編輯:

讓更多人感受大運河文化魅力

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

世界文化遺産中國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一直是網友關注的焦點。據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統計,近一個月來,相關討論量達到5.9萬餘條。網友高度關注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情況,並普遍認為,大運河文化是傳承展現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網友認為,大運河蘊含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展示中華文明的重要名片。網友“豆本豆線上”稱:“大運河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標識,彰顯了中華文明特質。”網友“小懶豬的夏天moly”表示:“大運河是世界上距離最長、規模最大的運河,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記憶。”

網友表示,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有利於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和國家認同感。網友“余晏子1005”稱:“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對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網民“嫋嫋涼川的微網志”指出:“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有利於凝聚人心,提升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被寄予厚望,網友期待進一步推動大運河的保護傳承與合理利用。網友“GritSolitude”留言稱:“之前讀到一本散文集《曠世風華》,講了大運河邊的風土人情,當時就覺得,這與我們熟悉的皖南古村落那樣的文化遺産相比毫不遜色。只要我們堅定文化自信,中華文明就一定能創造新輝煌。”網友“浮雲海思deng”稱:“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利用的創新舉措,期待可以更好發揮作用,讓更多人感受大運河的文化魅力。”

學術支援: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江蘇省重點高端智庫)

推薦閱讀
無錫辦大運河文化生活節 將“詩與遠方”融入日常 ​沿運河而建、因運河而興的無錫,與奔流不息的大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9月28日,首屆大運河文化生活節在“中華文化海外交流基地”無錫惠山古鎮啟幕。
文韻江蘇彰顯文化自信 大運河博物館“搬”進揚州展館 國慶長假,“禮讚新中國奮進新時代——江蘇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成就展”場館內,人頭攢動。正在籌建的大運河博物館被“搬”進揚州展館。走進其間,就像登上了一艘即將揚帆起航的船,觀眾站在“甲板”上抬頭看,40多米長軸畫卷展現了揚州城市中軸線文昌路的風貌,見證了揚州70年的發展變化。 講解員劉月圓告訴記者,揚州在建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將是首座“國字號”的運河博物館。記者在面積為360平方米的展館內看到,作為揚州精神地標的24小時書房也在體驗區“落戶”,一座紅色的朗讀亭引得不少觀眾進入其中,抒發“我對祖國説”的愛意。
讓更多人感受大運河文化魅力 世界文化遺産中國大運河的保護、傳承、利用一直是網友關注的焦點。據光明網數據新聞工作室統計,近一個月來,相關討論量達到5.9萬餘條。網友高度關注大運河文化帶和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情況,並普遍認為,大運河文化是傳承展現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智庫峰會在揚州舉行 9月28日,由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揚州市人民政府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共同承辦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智庫峰會在揚州舉行,來自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南京大學、浙江大學、江蘇省社科院等數十家單位的10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探討大運河保護開發的新思路,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出謀劃策。
古運回望
運河·聲音
滾動新聞
友情連結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聯繫方式:13261622996

媒體合作:0086-10-88824983

     0086-10-88824993

郵  箱:zhangnr@china.org.cn

     lipg@china.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