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 >  文旅 > 

銅陵打響研學旅遊品牌——研學“銅都” 讀懂古韻今聲

發表于:2023-05-31 10:14  作者:劉洋  來源:安徽日報  責任編輯:陳紫芊

近日,來自合肥的學生參觀銅陵博物館。(記者 劉洋、通訊員 潘偉/攝)

日前,銅陵市東方紅小學在義安區鐘鳴鎮梧桐花谷景區牡丹園組織研學旅遊。(記者 劉洋、通訊員 梅建廣/攝)

“我愛銅官樂,千年未擬還。要須回舞袖,拂盡五松山。”這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到訪銅陵留下的眾多詩篇中的一首。短短四句詩,既是詩仙留給後人的千古饋贈,也涵養著銅陵的文化品格。

銅陵,被譽為“中國古銅都”,這裡銅文化延續千年、爐火未熄。銅陵又是一座與皖南山區一脈相連的濱江城市,文化底蘊深厚,特色旅遊資源眾多。近年來,銅陵市立足銅文化、農耕文化、長江文化,推出了多條研學旅遊線路,打造了一批“叫得響”的研學旅遊品牌,讓遊客、學子研有所值、學有所思、旅有所樂、行有所獲。

在現代城市裏追尋“銅都”印記

銅陵市西湖城市濕地公園邊,坐落著一座方與圓結合、融入銅元素的別致建築——銅陵博物館。“這個圓形建築銅幕墻是由近3000平方米、重達50噸的菱形青銅板拼裝鑲嵌,它是以銅陵出土的青銅器‘春秋獸耳鳥紋鑒’為原型設計的。”銅陵博物館副館長張翼介紹。

邁入博物館,大廳正上方裝飾青銅吊燈,正前方650平方米的彩金穿孔銅帶墻上,一個個穿孔就像律動的長江之水,波光粼粼。這寄託著“上善若水”的美好寓意,也透露著銅冶煉與水的不解之緣。

走進銅文化主題展覽區,“滄海巨變·銅脈溯源”“綿延千年·礦冶遺存”“銅都瑰寶·青銅遺珍”等6個板塊,將3000多年青銅文明歷史畫卷鋪展開來。人們在這裡穿越千年時光,一覽中國青銅文脈的起伏迭宕。

“銅陵博物館現有藏品1萬餘件,尤以青銅器最具代表性。館內常設展覽有青銅文化展和數字銅文化展。”張翼説,銅陵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承擔著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職責,每年接待前來研學的大中小學生10余萬人次。

如果説在銅陵博物館感受的是銅的厚重與韻味,那麼在“銅官山1978”文創園裏找尋的則是銅的延續與傳承。走進銅官區“銅官山1978”文創園,穿梭于低矮的紅磚房之間,查看房間內收集陳列的收音機、縫紉機等老物件,“穿越感”油然而生。

文創園佔地面積近50畝,利用上世紀銅官山銅礦礦工生活遺址資源,通過選擇性保留、修復、改造和復建方式,再現當年銅礦工人真實的生産生活場景,喚醒關於新中國銅工業搖籃的記憶。

因銅得名、以銅而興,“銅”是銅陵最醒目的標簽。近年來,為讓銅文化研學“活起來”,銅陵打造了金牛洞古採礦遺址、銅博物館、“銅官山1978”文創園、銅官府創意産業園、北斗銅街等一批銅文化主題文旅産品;根據不同學齡段學生,開發了《千姿百態銅工藝》《銅與生活》《神秘圖騰:銅的紋飾》《穿越銅官山:礦工的故事》等13個精品特色研學課程,形成了“認識銅、尋找銅、使用銅、銅傳承”研學課程體系,打造了從銅遺址、銅開採、銅冶煉,再到銅産品生産、銅産品展示、銅文化演藝等多條完整的研學旅遊線路,讓遊客或者學子可以在城市裏追尋銅的記憶,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深層次解讀銅文化的古往今來。

在濱江古鎮邊感悟人文長江

驅車由北向南,過銅陵長江公路大橋,經“山水之門”向右,再行不遠便來到了銅陵市郊區大通鎮。

大通,古名“瀾溪”,以“明清天下重鎮、九華佛國天門、江豚生活樂園、江南詩意水鄉”而聞名,境內的羊山磯與岳陽城陵磯、馬鞍山採石磯、南京燕子磯並稱“長江四大名磯”,有著“長江在這兒拐彎,大海在這裡回頭”的自然奇觀。省級旅遊休閒街區瀾溪老街便位於鎮中。

走進臨江親水的老街,四方石鋪就的道路蜿蜒延伸,上了年頭的民居隨處可見。作為老街,自然少不了老店舖、老手藝。沿著老街向內走,大通理髮店、姚氏漁網專賣、夏洪興老秤行等老舖子,雖然均為老式木板屋,沒有豪華的裝飾,但歲月斑駁的留痕賦予其別樣的韻味。店內依然人氣十足,堅守老舖子的手藝人依然忙活。

瀾溪老街始建於元末明初,歷經多次戰火毀滅與復建。2014年底,郊區政府啟動瀾溪老街修繕保護工程。近年來,又陸續實施了景觀提升等工程,街區面貌煥然一新。踏入老街的“大通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主題展館”,這裡集中展示著大通的歷史、故事、人物、詩歌,並通過沙盤復原了百年前大通繁盛的情景。

“這裡臨江親水,是水運要道,歷史悠久厚重,是長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們在大力挖掘文化底蘊,景區知名度逐漸提升。今年初以來,約2萬名本地以及合肥等地的中小學生前來旅遊研學。”大通古鎮風景區管委會旅遊發展部部長周萌介紹,景區開發了大通剪紙系列、江豚系列、龍舟系列等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旅遊産品,並通過聯合大通文化研究會出版《鵲岸春秋》等書籍,協助拍攝電影、舉辦龍舟賽及美食文化節等方式推介古鎮和老街。

從老街乘輪渡,過鵲江,就到了和悅洲上。沿著曲折的小徑步行,經20余分鐘,便來到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1年,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從長江銅陵段活捕4頭長江江豚置於保護區半自然夾江水域飼養繁殖,目前已成功自然繁育出8頭江豚。

“最小的江豚今年4月下旬才出生,消息傳出後,吸引了不少人前來觀看。”銅陵淡水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殷文格告訴記者,憨態可掬的江豚不僅是格外受歡迎的長江“微笑天使”,也是長江生態系統的指示性物種。

銅陵擁江親江,長江文化蜿蜒流轉。除去極富歷史底蘊的大通鎮、和悅洲外,銅陵還是“江南解放第一城”,擁有“皖江第一橋”。近幾年,銅陵打造了濱江生態公園、濱江體育公園、濱江碼頭書屋,在長江江心洲上建起了“渡江文化廣場”。

從引江濟淮樅陽樞紐順流而下,銅陵140余公里的長江岸線足夠感受黃金水道的繁忙,體會“長江大保護”的成效,品位長江文化的過去和現在。

在山腳田地間探尋農耕文化

“鳳凰山上的牡丹花五顏六色,真好看。導遊阿姨告訴我們,鳳凰山牡丹叫作‘鳳丹’,可以榨油、入藥……”日前,從義安區鳳凰山景區研學旅遊歸來後,銅陵市人民小學學生祖宇軒在作文中記錄下了難忘的經歷。

鳳凰山牡丹稟性特異,別具風姿,素有“三分天下春色”之譽。近年來,銅陵市建設了鳳凰山景區牡丹園,栽植包括鳳丹在內的各類牡丹200余個品種、10萬餘株。牡丹花開時節,小橋流水點綴山巒之間,還有別有韻味的亭臺、富有特色的民居,構成一幅美不勝收的畫卷,不但吸引眾多遊客前來“打卡”,也引來不少研學的學生。“牡丹花開一個多月時間裏,20多所學校組織學生前來研學旅遊。”鳳凰山景區負責人徐煒介紹。

與賞牡丹一樣具有火熱人氣的,還有銅陵白姜主題研學遊。姜農錢雪芹在義安區天門鎮流轉土地種植了300余畝白姜,每天都要騰出時間接待前來研學的學生們。“面對中小學生,我會重點介紹銅陵白姜的悠久歷史,以及栽種時令、白姜産品等知識,很多人對白姜極具特色的‘下姜閣’感興趣。”錢雪芹説。

銅陵白姜是珍貴的特色農業資源,其製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遺,種植系統入選第四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錢雪芹説:“向學生們講授白姜知識,能夠幫助他們了解家鄉、傳承文化。近幾年,銅陵師範附屬小學、銅陵職業技術學院的師生們前來認領姜田,在種姜、收姜中進一步加深對白姜的認識。”

銅陵有“八寶”,金銀銅鐵錫、生薑大蒜麻,因此又被稱作“八寶之地”。以工業聞名的銅陵,還擁有十分豐富的農業特色資源,銅陵鳳丹、銅陵白姜、樅陽媒鴨均係國家地理標誌産品。銅陵市將農業資源、農耕文化與自然風光、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推出“變身小小農夫 體驗勞動之美”“來一場寄情山水的研學之旅”等農業主題研學課程,以及“中華白姜文化産業園—銅草花開研學教育實踐基地—梧桐花谷—犁橋水鎮”等研學遊線路,讓遊客及學子們能夠在山腳田地間探尋特色農耕文化。

相關新聞

政策

産業

新聞排行

      中國網是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領導,中國外文出版發行事業局管理的國家重點新聞網站。本網通過10個語種11個文版,24小時對外發佈資訊,是中國進行國際傳播、資訊交流的重要窗口。

      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網”的所有作品,均為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監督電話:010-88824982(北京)

0551-63367673(安徽)

媒體合作:15955144690

品牌活動:18856058829

廣告合作:15256597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