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弊病
有些保送生名不符實
清華大學廣西招生組組長張彥春老師告訴記者,近些年,清華每年從廣西招收5~10名保送生,他們主要從各類競賽中産生,從大學及之後的發展來看,廣西保送生“品質過硬”,而且“持續發展比較好”。記者從清華大學了解到,為了了解各類生源的品質,從十多年前開始,清華就開始對通過保送、自主招生等渠道進入該校的學生,以及進入該校的各省狀元、各省高考前10名的學生進行“品質跟蹤”,參考的指標主要為學生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在年級的名次,以及獲得獎學金的情況。很多人認為,狀元和高考前幾名是最優秀的,但跟蹤調查顯示,通過保送和自主招生等入校的生源,在大學四年裏學習成績最優,一些學生從保送本科到保研等“一路保上去”,成績甚至優於各省的狀元。這名老師説,出現這一情況並不奇怪,因為高考只是一次考試的成績,而保送體現了高中三年的整體實力。
一所高校的招生老師告訴記者,在一些高校,未必每個保送生都“實至名歸”。曾有一名保送生大學期間有多門“挂科”,最後4年大學他讀了5年。“我們宿舍學習最差的學生就是保送上來的。”區內一所高校畢業的吳女士告訴記者,上大學前,她一直認為保送是種榮譽,但這名學生的表現讓她大跌眼鏡。孫女士在湖南的一所高校就讀,他們所在的人文係兩個班不到60名學生中,竟然有9名保送生,跳舞、主持人、體育……很多“特長”都能成為保送的原因,而這些同學在學校的發展很難説很“好”。
4
説法
保送是把雙刃劍
近年來,保送生制度對優秀學生來説,猶如一把雙刃劍。提前保送,讓學生吃了一顆定心丸,但最終能選到喜歡學校並且是喜歡專業的保送生並不多。一些高中相關負責人介紹,不少學生拿到的保送專業,自己未必會喜歡,學生必須有所取捨。也曾有學生拿到了某校的保送資格,但高考分數出來後,學生發現憑自己實力,其實可以考上更好的高校,為此後悔不迭。2000年保送上廣西師範學院的黃先生回憶,他當年考了700多分,成績超過了一本線,本可以考入更好的大學就讀,這也讓他鬱悶了很長一段時間。
2012年,廣西學生林可拿到北京大學地質學基地班的保送資格時,曾猶豫糾結了很久。雖然北大是他從小就嚮往的高校,但地質學並不是他喜歡的專業。當時,林可有兩個選擇,放棄北大保送生資格改要北大自主招生資格。第二個選擇是,如果他不放棄保送生資格,高考成績特別好的話,也可以申請轉專業。
經過痛苦抉擇,考慮到同樣都是要通過高考轉專業,還不如有一個保底,林可接受了北大保送資格。2012年高考,林可考了679分,加上10分競賽加分,經過申請他轉到電腦專業。如今,林可已是北大一名大二學生,回想當年,他認為如果當時轉為自主招生資格,最後選專業的面會更大一些。
很多優秀學生關心的保送,到了工作階段卻鮮有單位關注。昨日,一金融機構人力資源部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單位招聘時只關心是全日制還是繼續教育獲得的文憑,“上大學就得,誰管你怎麼進的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