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來部分高校招收廣西保送生情況 (記者蒐集整理)
2
歷史
保送政策曾幾次“動刀”
一教育界人士稱,我國保送生政策有幾個關鍵性節點,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2000年,保送生人數呈逐漸上升的趨勢,2000年上升到高峰2.5萬人。不過,由於一些中學出現“推良不推優”、“送官不送民”的現象,保送制度屢受詬病。2001年,全國保送生驟減,從上年的2.5萬人減至約5000人。
保送生制度設立之初,是為了減少高考一考定終身帶來的弊端,期待通過保送生政策,彌補高考的缺陷,確保一些品德好、有特長的學生進入高校。在廣西某高校招生就業中心工作的覃老師本身就是一名保送生。上世紀90年代初,在貴港一所中學就讀的他因學習優異、並獲得市級優秀學生幹部榮譽,獲得區內一所師範院校保送的資格。“當時我們的保送很嚴格、很民主,不僅需要學校推薦,還要全班同學投票通過。”覃老師告訴南國早報記者。
不過,保送制度出現一些不公正現象引來不少質疑。上世紀90年代末,王女士在我區一所重點中學讀高三,她的成績一直在年級排前20名。當年,各高校到學校組織保送考試,但她和很多排名年級前20名的學生並不知道考試資訊,待保送資訊公佈,她才發現,一名在年級排名中上的學生已經獲得了廣東一所重點大學的保送資格。更令人驚訝的是,班裏另一名排名靠後的學生,意外地保送進入西部一所不錯的高校。
南寧一所自治區示範性高中的負責人介紹,在上世紀90年代,高校把保送生名額分配給中學,推什麼樣的學生上大學,中學有很大的自主權,基本上,中學只要將推薦的學生材料寄過去,把學生的學業成績及平時表現寫上,都能夠通過。尺度的放開,讓一些人有機可乘。
2001年開始,教育部對保送生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第一,壓縮規模,取消指標分配;第二,明確規定只有四類普通高中應屆畢業生才有保送資格;第三,開始在網際網路上公示保送生名單;第四,增加了高校對保送生進行文化測試等考核環節。2007年開始,教育部統一要求高校必須對擬錄取的保送生進行文化測試及相關考核,以保證所錄取保送生的生源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