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大學生的求職季,但不少人發現,許多職業的薪酬與傳聞中並不對等
白領“被高薪” 如何掂量薪資檔次
眼下正值大學應屆畢業生求職季,白領是不少人的職業理想。然而,一些行業實際收入與民間傳聞相差較大,影響到應屆求職學子的薪水判斷,進而給他們的職業規劃造成不良後果
1
不少白領“被高薪”
能進銀行一直被許多應屆畢業生視為搶到“金飯碗”。在一家股份制銀行做客服工作的李小姐,中文專業畢業。她説,2011年應聘時,能從數百名應聘者中脫穎而出,讓她興奮了很久。工作兩年多時間,頭頂“上市銀行員工薪資每人平均16.6萬元”的光環,每次親朋聚會,都為她贏得無數羨慕眼光。她卻認為,自己“被高薪”了,“我屬於銀行派遣制的員工,每月工資不到3000元,不光工資標準與正式員工有所區別,就連社會保障的繳付金額也相差不少。銀行裏,像高管和客戶經理這類才是真正高薪族。”每當她作此解釋時,多數人都認為她謙虛。
記者調查了解到,“被高薪”的還有公務員、醫生、媒體從業人員等職業。臨床醫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吳雄峻,2010年,削尖腦袋擠進了廣西某三甲醫院。他説:“進去後只領1800元/月的工資,住在醫院的宿舍裏,再熬幾年,考個編制,待遇估計能好很多。”
據介紹,醫學系本科生大多只能去二甲醫院或三乙醫院,入行薪資更低,且大多數只能被“發配”到住院部或基層社區門診部,且現在大多數年輕醫生都只是“勞務派遣制”,要想通過衛生部門的事業編制考試,除了實力超群之外還得“走關係”。“有些人本科畢業後在醫院裏待了10年,還是‘沒編制’,過著的就是屌絲生活”。
原來,即使在白領行業裏也有不少鬱鬱不得志的“屌絲”,傳言中的高薪神話被一個個現實無情粉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