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五糧液集團落下國有企業公車拍賣的“第一槌”;瀋陽大東區首批拍賣121輛公車;一些地方公車司機開始辭職改行……一些地方公車改革遲滯不前的情況正在好轉。
然而,公車浪費、車輪腐敗問題,在新一輪治理中又面臨新的問題,國有資産如何賣得合理,改革程式不夠公開、拍賣流程不夠完善,個別地方的“應付式改革”亟待糾偏補漏。
公車拍賣屢見豪華車
被稱為國企“公車第一拍”的大型拍賣會前不久在四川五糧液集團舉行。343輛公車拍賣、2500元封頂補貼、1700多名買家參與競拍……除少量流拍外,最終成交324台,成交額高達3003萬元。根據最新消息,五糧液集團第二輪公車拍賣也將在本月底啟動。
馬年新春剛過,新一輪機關公車拍賣又成社會熱點。瀋陽市大東區公車改革的121輛公車首次拍賣,百餘輛公車底價集中在數千元到兩三萬元。資訊披露不充分,車輛無人整理“賣相”差,車輛勘驗只做表面文章,讓很多有意向的人望而卻步。
記者發現,車改拍賣中,暴露的問題值得關注。
幾乎各地公車改革的“蓋子”一掀開,就會呈現觸目驚心的龐大數字和豪華車型。譬如進行公車拍賣的五糧液集團,一家企業一次拍賣公車就達300多輛,而且還有兩輛豪華悍馬,浪費之大令人咋舌。而瀋陽一個區的公車拍賣中,類似起拍價達68萬元的進口豪華越野車也浪費驚人。
今年初以來,是一些地方公車拍賣的集中處置期,公車處置拍賣收入為公車消費“明顯減負”。然而,調查發現,不少地方的拍賣也暴露出了問題。如有的區縣公車淘汰後,廉價落入內部人員手中;有的起拍價定得太低,雖然走了拍賣程式,但是不對社會公開,有暗箱操作的嫌疑;還有的缺少相關服務,不僅競購者不能試乘試駕,有的就在外日曬雨淋,輪胎癟了無人管,導致市民想買不敢買,實際上是變相國有資産損失……
公車改革不是應付上級、糊弄群眾的“作秀”。華東師大教授余南平説:“從私下處置,到目前逐步公開拍賣,現在一些車改已經進了一大步,但一些服務應該改進,對處置公車,怎樣既可以避免暗箱操作,又能實現國有資産保值,有關部門應出臺規定,尤其不能賤賣。”
公車司機成批辭職
最近,一些地方因為公車改革啟動,一些公車司機已經出現成批辭職的現象,被認為是公車改革縱深推進的標誌。
目前,全國機關事業單位的公車數量不下200萬輛,國有企業的車輛更無法計算,每年車輪滾滾中流失的公款數以千億計。公車改革直接動了領導幹部的切身利益,向來阻力大;而群眾最擔心的就是改革後出現“公車照坐、補貼照拿”的“回潮”現象。
從現有改革來看,為減少改革的阻力,多地都會配合發放車貼才能推進。與國內一些進行車改的地區做法類似,溫州車改正縣實職每月最高補貼3100元,杭州正局職位車補每月2600元,寧波市正局職位每月補3000元,廣州天河區正局職位每月2800元……這些車貼的標準,抵得上當地職工大半月工資,是否存在變相增加幹部福利之嫌。
隨著近年來公眾監督興起,一些公車違規、特權問題往往通過群眾舉報曝光。“公車使用的內部監督透明性差,公眾參與度低,作用不明顯。”華東師大教授余南平表示,治理特權車亟須形成穩定、常態的外部監督機制,公車懸挂“公車統一標識”或許是較好的監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