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第一個周,我與孩子一起看了學校推薦的奧斯卡金像獎影片《鷸》,從鷸寶寶面對挫折、交友溝通、社會學習等心理成長過程中鷸媽媽的做法,我深刻體會到正面管教的作風……”這是煙臺棲霞市桃村中學寒假親子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一位家長的感受。

從課上到課下,從學校到家庭,近年來,煙臺棲霞市教育和體育局將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構建基礎教育高品質體系的任務,納入整個育人工作體系統籌謀劃,圍繞1個課堂主渠道,探索“心理+學科”“心理+活動”“心理+家庭”的“心理+”3種融合模式,全力培養學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心態,為學生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奠基。

圍繞課堂“主渠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

開齊開好心理健康教育課。“我們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納入全市課程規劃,中小學所有班級每兩周1課時。同時,明確要求,各學校有心理專業教師的設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沒有專業教師的則每班班主任為兼職教師。”棲霞市教體局分管副局長王賢林同志介紹,在對心理健康教育課進行硬性制度要求同時,配以督導檢查,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學校常態化。同時,集全市心理專業畢業教師20人組成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大教研組,進行各年級教學資源開發研究,根據不同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發展需要討論制定和設計每年級的課堂教學內容,注重年級的特點及發展性,突出“活動”和“體驗”兩個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要素,每學期為每個年級研究出10節教學設計,統一印刷至各學校,供各班級的心理健康教師上課選用和修改完善。全市大教研組的集體備課,有效保障了心理健康教育課時教學的落實。此外,每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優質課評選或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增強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研究氛圍與水準。

開發“三好”課程。“三好”課程是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從習慣、學習、生命三個維度開發課程,以系列微課的形式對課堂教學以補充。其中,好習慣課程又分為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勞動習慣,共40課;好(hào)學習課程是由學習動力、學習方法、學習策略組成;生命好課程分為生命教育課程、安全教育、青春期性教育課程。“為增強學生的參與體驗,‘三好’課程的系列微課都是以學生當‘小老師’製作微視頻,‘小老師’根據自己的經歷體驗,圍繞一個個具體的內容進行分析與講解、分享,以榜樣的示範給同伴以啟迪與引領。每節課3分鐘左右,特別受歡迎。”談及“三好”課程,參與規劃的心理健康教育兼職教研員郝慶娜老師充滿自豪。“三好”課程一方面在棲霞市教育和體育局微信公眾號推送發佈,另一方面分享至各學校,充分利用課前、課間、課後等時間在班級內播放展示,微課的短小及親切的特點,具有代入感,受到中小學生的喜愛,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建設輔導課程。“心理輔導課程主要是課外活動時間針對部分或個體學生開設的,一般間週一次。按照‘學習輔導、生活輔導和職業生涯輔導’的三大主題來建設輔導課程。”寺口小學的心理學碩士、兼職教研員李韋鵑參與規劃了該課程。其中,團體輔導課,讓團體成員在團體心理動力環境下通過團體成員的互動、分享、體驗、感受,達到認識自我、探索自我、接納自我、調整認知、提升人際關係能力,激發出個人潛能。個別輔導課,由輔導教師針對個例進行一對一地定期與跟蹤輔導。

依託“三融合”,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徑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體現出重要性,為此,我們學校不僅真正地開設心育課,每週開展至少一次的主題活動,定期排查,將心理諮詢室開放用好,還在家校協同方面引領家長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棲霞市實驗中學校長衣曉東同志對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頗有感鉵。全市也積極探索了“心理+學科”“心理+活動”“心理+家庭”的“心理+”融合模式,實現跨學科合作路徑。

“心理+學科”,全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學科課堂是學生學習生活的主陣地,積極探索“心理+學科”的全科融合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的負責人,又是生物老師,在生物教學中,一方面將教學目標與內容融合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挖掘教學資源中蘊藏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根據學科的具體內容尋找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滲透點,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教學中適時採取放音樂、繪畫等方式,改善學生的情緒狀態;當然,課堂民主、平等、和諧的關係確立是各學科都強調的心理教育環境。”棲霞市翠屏中學盧燕老師這樣介紹生活課堂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與途徑。

“心理+活動”,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各學校通過開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豐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讓心理健康教育立體化、豐富化。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專題班會活動,在學期初就指導學校制定出計劃、方案,使這一活動常態化、序列化。每學期至少開展1次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題團課、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結合每年“5.25”心理健康日,我們確定好主題內容指導學校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活動月系列活動。而“10.10”世界精神衛生日,我們則會給家長、教師和學生分別提供指導,開展公益心理諮詢活動,讓人人關注精神衛生,呵護心靈成長。

“心理+家庭”,協同建設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全市規劃建設有“三微”課程,開發“心理+家庭”模式,通過官微、釘釘等平臺,每週一次將微課堂、微視頻、微電影“三微”課程作“局、校、班、家”四級推送,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協同建設心理健康教育環境,取得了顯著成效;各學校則充分利用家委會、家訪、學校開放日、家長論壇等方式,定期與家長進行線上、線下的溝通與交流,並及進地組織家長每週學習“三微”課程。據統計反饋,87.9%的家長認為學習課程對自己有較大幫助,76.3%的家長會主動從課程中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目前,“三微”課程已開發上線100余節,其中 37節入選“學習強國”山東學習平臺,28節被全國平臺結集選發,贏得了社會和家長的一致好評。(孫若語 王賢林 翟李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