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康縣基於優質的資源稟賦和美麗鄉村建設打下的良好基礎,對標鄉村振興總要求,堅持農業農村農民聯動、生産生活生態融合,鼓勵支援鄉村先行先試,積極開展“共同管理、共同提高、共同發展”的“三個共同”創建活動,著力打造中國西部鄉村建設樣板縣。

創新共同管理機制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鄉村黨組織主導作用,切實強化政治引領和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功能,不斷創新鄉村治理模式,探索建立符合農村實際、農民廣泛支援、規範有效運作的鄉村管理機制,著力破除瓶頸制約,健全完善長效機制,為鄉村振興提供持久動力。

一是共同保護公共環境。健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機制,全面開展綠色家庭、綠色村莊、綠色鄉鎮示範創建,共同保護自然資源,共同保護綠水青山。健全村莊環境衛生管理長效機制,按照村裏村外、左鄰右舍、房前屋後、戶內戶外、晴天雨天、城市農村“六個一樣”標準要求,實行“科級領導包片、聯(駐)村幹部包村、村幹部包社、社幹部包戶”的網格化管理和環境衛生“日巡查、周評比、月考核”制度;統籌用好管好鄉村公益性崗位,明確崗位職責,加強規範管理,更好發揮作用。健全農村垃圾污水處理長效機制,探索符合農村特點和農民習慣、簡便易行的分類處理模式,明確垃圾清掃、收集、轉運、處理等環節責任主體,推進“戶分類投放、村分揀收集、鎮清運處理”的分類收集處理體系建設;因地制宜採取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治理模式,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村莊環境衛生村民自我管理機制,完善環境衛生公約,推行門前“三包”責任制和農戶積分管理制,深入開展“村評戶比、家潔院凈”“美麗庭院”評選活動,通過村民微信群“評價亮曬”,加強約束管理,獎勵先進,督促後進,引導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

二是共同參與鄉村建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尊重農民意願,落實鄉村振興為農民而興、鄉村建設為農民而建的要求,堅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農民參與,引導群眾樹牢“主人翁”意識和村莊共同體意識,激發內生動力,發揮主體作用。主動參與鄉村建設。建立健全農戶參與的鄉村規劃管理機制,制定農村房屋建設管理辦法,明確審批程式和建設標準,引導群眾自覺遵守規劃要求,加強村莊建設風貌管控。健全完善隨損隨補機制,引導農戶主動參與房屋修繕、圈廁改造、庭院美化和村莊公益性設施建設,共同創造美好生活環境。健全完善激勵機制,鼓勵支援在外創業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勞務帶頭人、大學生、退伍軍人等回鄉返鄉創業,積極參與家鄉建設。強化資金使用監管,著力打造綜合性示範村,為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探索路徑、積累經驗、樹立標桿。

三是共同管護公益設施。深入推進村級公益性設施共管共用,健全有制度、有標準、有隊伍、有經費、有監督的長效管護機制。完善公益設施管理辦法和規範標準,落實網格化管理措施,推動管護內容清單化。按需組建“村級組織主導、農民主動參與、組織管理有序”的管護隊伍,向群眾公示管護人員、管護範圍和監督電話,推動管護隊伍專職化。建立多渠道資金籌措機制,管好用好共管共用獎補資金,通過“一事一議”發動群眾投工投勞,鼓勵社會各界人士捐資捐物,實現管護經費多元化。健全群眾自我管護監督機制,組建村級公益設施管護群眾性組織,發動黨員群眾開展“我享用·我管護·我監督”等活動,加強日常巡查檢查,推行“隨手拍”群眾舉報,推動管護監督常態化。

四是共同管理村內事務。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推進農村黨支部建設標準化、黨建工作資訊化,深入開展“四抓兩整治”行動,推廣“微心願”“背包警務”等好做法,推行網格化管理、數字化賦能、精細化服務。完善村級重要事項、重大問題經村黨組織研究討論機制,推進村委會規範化建設,全面落實“四議兩公開”、村幹部“小微權力”清單制度,拓展村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平臺。探索建立“核心價值觀鑄魂+先進典型引領+村規民約約束+法治道德守底+家風互評促進”的鄉村治理新機制,發揮鄉賢理事會等民間組織作用,推動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實行黨務村務財務公開,堅持“一月一曬”,對涉及鄉村建設項目、村集體資産處置等村級重大事務和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事項,做到隨時公開。

五是共同推進關愛行動。深入開展農村留守老人婦女兒童和特殊,困難群眾關愛服務行動,健全基層黨員、幹部關愛聯繫制度,實行黨員幹部與困難群眾結對幫扶,組建村莊互助幫扶愛心團隊,設立愛心求助電話,隨時幫助留守人員和特困群眾解決具體困難。組織黨員幹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優秀青年、能人大戶在幹好本職事、做好身邊事、管好家庭事、參與公益事等方面創先爭優,積極為留守老人提供“每天送問候、每週送服務、節日送慰問、生病送醫療、急難送救助”服務,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疏導、情緒管理、親情關懷、安全教育、學習輔導等關愛服務,為殘疾人、精神障礙患者等特困人員提供困難救助、權益維護、事務代辦、智力支援等服務,建立鄰里守望工作機制,構建溫馨和睦的鄰里關係。

六是共同維護和諧穩定。推進更高水準的平安法制鄉村建設,創建無發案、無事故、無陳情、無訴訟、無黑惡、無黃賭毒的“六無”平安村莊。推進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加強安全生産領域風險隱患排查治理,做好社區矯正對象、刑滿釋放人員以及婦女兒童、精神障礙患者、殘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服務管理。構建一站式多元化矛盾糾紛化解調處機制,學習借鑒“楓橋經驗”,建立化解矛盾糾紛、法律諮詢服務平臺,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妥善處理群眾合理訴求。加強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創建“民主法治示範村”,落實“一村一法律顧問”,開設“法律大講堂”,引導幹部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依法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維護權益。

探索共同提高路徑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建設環境優美、誠信和諧、充滿活力的文明鄉村。

一是強化思想引領。構建群眾交流溝通的平臺和載體,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建設,採取符合農村特點、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創新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採用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方式,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深化團結進步教育,強化農民群眾的社會責任意識、集體意識、協作意識和主人翁意識。

二是提高綜合素養。完善鄉村人才振興機制,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質為重點,引導農民樹立相信科學、和諧理性的思想觀念,提高文明生活、科學生産、經營致富能力。完善農民教育培訓機制,加強對鄉村工匠、致富能人和經營管理人才等創新創業主體培訓,開展適合農民就業的技能培訓和新職業新業態培訓,提升農村低收入人口職業技能。加強科普宣傳教育,開展農村科普活動,評選科技示範戶、科技明白人和科普資訊員。大力推進健康鄉村建設,健全農村疫情常態化防控機制,開展愛國衛生運動,普及文明健康理念,推動養成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生活方式,提高農民群眾健康素養。

三是提升生活品質。緊盯改善提升農民生活品質,立足村莊現有基礎,採取填平補齊、完善功能、改造提升的辦法,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滿足農民群眾日常生活需要。從農民實際需求出發推進農村居民改廁、改圈、改廚、改灶,優化居住功能,增添現代設施,改善生産生活條件。健全教育引導機制,開展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養成好習慣、形成好風氣的“四好”創建活動,推廣“開窗透光、明窗亮灶”“客廳下樓、臥室上樓、雜物入庫”等有效做法,引導群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整合文化惠民活動資源,支援農民自發組織開展村歌、“村晚”、廣場舞、趣味運動會、社火表演等體現農耕農趣的文化體育活動,讓農村群眾享有更加豐富、更高品質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培育文明鄉風。發揮村民自治作用,健全完善群眾認可、通俗易懂、務實管用的村規民約,加強村民理事會、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等民間組織建設,提高群眾參與度,形成文明共建、齊抓共管的格局。持續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家庭、“五星級文明戶”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培育選樹孝老愛親、敬業奉獻、助人為樂、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引導農民群眾移風易俗,改變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盲目攀比等不良習俗。建立健全獎勵激勵機制,推廣運用“巾幗家美積分超市”等積分獎勵模式,對各類先進典型進行授牌獎勵,讓善者不虧、德者有得。

構建共同發展格局

順應廣大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健全完善持續穩定增收,長效機制,激發發展活力,共用發展成果,不斷增強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一是深化資源共用。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産權制度改革、農村“三變”改革,探索聯合經營、資源共用模式,發展共用菜園、共用農田、共用農莊等業態,讓大自然賦予的山水林田資源,為更多群眾厚植産業發展基礎。創新方式方法,激活農戶承包地、林地、閒置農房和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集體經營性資産等資源要素,帶動農戶獲得地租、勞務、入股分紅等多種收入。健全農民種糧收益保障機制,因地制宜選擇復耕復種的作物品種和技術模式,全面落實農業補貼政策,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完善撂荒地復耕措施,有序推進撂荒地整治利用,為外出務工農戶提供全程託管服務,對長期無能力耕種的農戶,鼓勵採取代耕代種或流轉經營、入股分紅方式,促進村級集體和農民群眾雙贏增收。

二是做強富民産業。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因地制宜發展地域優勢明顯、帶動能力強、參與主體多的主導産業,推動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産業發展格局。構建産業利益共用機制,按照“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和“黨建+”模式,鼓勵支援村黨組織創辦龍頭企業或合作社,帶動農戶發展特色産業,實現“養殖戶放心養、種植戶放心種、合作社到府收、龍頭企業保價買”,確保群眾穩定增收。探索建立“抱團”發展機制,鼓勵支援發展農業産業化聯合體,通過企業(合作社)帶動農戶應用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向農戶提供託管代養、訂單收購、貯藏加工等服務,提升小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和抗風險能力。探索建立村企合作機制,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企業共同開展規模種養、産銷合作、農産品加工、綜合開發等多類型的村企合作,引導企業、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形成“土地流轉+優先雇用”“股份合作+保底分紅”“訂單種植+保底收購”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實現利益共用。鼓勵支援村集體企業(合作社)參與承接土地整治、農業綜合開發、病蟲害防治、農村公共設施建設管護等鄉村建設項目,增加村級集體經濟收入。

三是促進共同富裕。健全完善防返貧動態監測幫扶機制,對因災因病因疫等苗頭性問題,及時落實社會救助、醫療保障等幫扶措施,全面消除返貧致貧風險隱患。完善脫貧人口、低收入人口增收長效機制,在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人居環境、鄉村道路等涉農項目建設中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吸納更多脫貧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地就近就業。用好中建集團定點幫扶和東西部協作政策機遇,組建村級勞務協會,積極對接企業用工需求,抓好外出務工宣傳引導、組織動員、技能培訓,實現農村勞動力有組織輸轉。探索“先富帶後富,全村共同富”的結對幫扶機制,鼓勵幫扶單位、民營企業、黨員幹部、能人大戶、致富能手等與脫貧人口、低收入人口開展結對幫扶,縮小收入差距,推進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