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了新機遇,在新技術支援下整體的思政教育工作都有了全新的發展,成為近年來學術界研究的熱門話題之一。

新媒體環境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不僅是教育資源和教學效果方面的優勢,還包括教育渠道和工作創新。

新機遇:新媒體賦予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優勢

拓資源

教育資源的豐富性和公平性一直是教育界討論的熱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對大學生群體的意識形態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重點。新媒體技術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海量的資訊資源和相對公平的資源獲取平臺。在形式上,新媒體技術助力思政教育教學形式,讓傳統的課堂教育轉化為多元多樣的動靜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在教學資源和資訊獲取方面,各類資源平臺也極大地方便教育者和學習者獲得思政教育的訊息,包括各大門戶網站和平臺的專題討論、公開課、話題等。

提效果

萬物互聯時代,網路資訊有了更快速地傳播載體,將新媒體運用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有效地提升教育的實效性。新媒體具有的傳播優勢能夠將最新的思政教育資訊通過動態的資訊形態快速走向學生群體。另外,新媒體無形中也可以拉近思政教育工作者與學習者之間的距離,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效率。新媒體助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還表現在技術提升了思政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趣味性,新生代的大學生群體對網路世界的興趣度和認同度是非常高的,新媒體的交互性和虛擬性都是傳統思政課堂無法比擬的。

促創新

網際網路發展是各行各業的歷史新機遇,新媒體的先進性能夠為思政教育工作創新提供多種可能性。首先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手段,新媒體的技術優勢以及新媒體打造的平臺優勢能夠為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新的創新,教育手段可以在傳統基礎上得到優化,思政教育工作和教育管理的方法變得更為靈活。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思政教育工作帶來新發展,探索新媒體環境下思政教育的創新途徑。

寬渠道

新媒體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拓寬了教育渠道,新興媒體的開放性和便捷性連接了思政教育的工作者和學習者。新媒體在大學生群體中的普及度是最高的,不管是手機、平板等移動客戶端的普及度,還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無所不在,都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豐富渠道。如疫情防控期間的“網課”從形勢所迫的應急之舉成為如今的常態化課程,開放、平等的教育溝通平臺成了新的教育渠道。

新審視: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現存問題

引起高校大學生群體發生心理、行為和價值取向方面的偏差

新媒體時代,青少年群體在氾濫的網路資訊裏面臨多元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的衝擊,去中心化的資訊傳播影響了大學生的價值選擇,讓其失去正確判斷的能力。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決定了該階段學生的自製力差、社會經驗不足,在包羅萬象的網路資訊平臺上,開放式的資訊獲取讓大學生迷失在紛雜的價值取向裏。在心理層面,新媒體打破時空限制,讓邊界感消失于網路,而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能力下降,導致心理問題的案例時有發生。現實人格和網路虛擬人格之間的轉換讓大學生心理出現危機甚至産生人格障礙。在行為方面,新媒體弱化了語言、道德等的現實約束力,大學生容易受到煽動性資訊的影響,在網路世界釋放負面情緒,滋生網路暴力,産生道德失范行為。在價值取向上,容易受到片面的炫富、虛榮和拜金等負面價值誘惑,形成不全面、不現實的價值取向。

新媒體背景下傳統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局限性

新媒體已然成為了當代大學生最偏愛的資訊平臺,是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媒體對大學生學習習慣和思維方式的改變,讓傳統的思政教育工作倍感壓力,傳統的思政教育不管是課堂,還是校園文化活動都不再是最吸引學生的法寶。高校傳統思政教育理念和形式在新媒體時代變得封閉、落後,教育載體的選擇直接影響教育效果。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面對的學生是具有多元化思維方式、多樣化心理需求的群體,如果不在教育形式、教育制度方面進行與時俱進的改革,就無法跟上時代的步伐,被自身的局限性桎梏于原地。

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隊伍提出更高要求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隊伍是影響教育工作效果的直接因素,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不僅是思政教育日益重要的新形勢對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更是新媒體時代技術發展的必然要求。新媒體技術和平臺讓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能夠跟上步伐,在技術和平臺,甚至是因技術帶來的理念變革環境下迅速適應。既能接受新理念,又能快速掌握新技術,在教育工作中能夠和學生一道具備較高的網路資訊素養和技術功底。當然,作為教育工作者堅定的思想政治意識、夯實的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和綜合文化素養是基礎,在此基礎上,新媒體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更高要求需要工作者明確自身的政治定位,不斷精進自我,提升網路資訊快速鑒別、處理的能力。

新思路:新媒體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升策略

提升教育認識,明確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工作以人為本、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結合的原則。新媒體時代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是培養國家所需的全面發展的擁有堅定政治素養人才的重要保障,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指導的地位,明確認識到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主體性與主導性相結合的總體原則。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價值,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邏輯,思政教育工作的主體是人的思想和價值觀,更需要堅持和貫徹以人為本的原則。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要透過以人為本的本質,服務好高校師生群體,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強對教學模式的探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要以學生為主體,考慮學生的本質特徵和實際情況,注重學生的體驗,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思政教學中去。以人為本的工作原則還可以體現在對新媒體的正確解讀方面,新媒體賦予教育的以人為本更注重個性化差異。積極探索新媒體與思政教育的結合點,借勢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以人為本”,讓新媒體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助力,充分發揮新媒體的價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新媒介觀,提高資訊辨別能力。

主體性原則認為受教育者是學習的主體,並不是被動地接受教育,新媒體環境下的主體性原則是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要改變原有的單一主體定位,教育教學中認識到教師主體性的同時充分認同學生的主體性,師生雙主體的教育觀念。在思政教育工作者,教育者要認識到大學生作為獨立個體的主觀意識和獨立思想,及時的關注學習群體在新媒體環境中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變化。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突出學習者的主體地位,發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主導性原則指的是教育者是幫助受教育者發揮主體性的先行者和引導者,將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在新媒體環境下更好的發揮出來。

加強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師資隊伍建設,加強立德樹人素養,提升教師教學水準。辦好思政教育的關鍵在教師,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工作者隊伍要堅定信念,勇於因能夠對新媒體給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新挑戰。

首先加強教師隊伍的理想信念教育,為人師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書育人。思政教師作為學生理想信念培育的引路人,需要自身先把握好政治方向。高校要加強思政教師隊伍的理想信念組織和領導,通過定期召開教育座談會,聽取思政教師思想彙報,研究思想新動向、新問題,引導教師群體堅定理想信念的自覺性和積極性。其次,增強教師的立德樹人素養,在新媒體時代,資訊的無邊界讓立德樹人成為教育工作的關鍵,網路時代的話語權被泛化在群體裏,而不再是個別權威群體。高校的立德樹人是教育的中心環節,只有先深化高校思政教師立德樹人的素養,才能進一步實現高校思政教育立德樹人的目標。一方面,高校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建設,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支援,從地位和高度上對高校思政教師隊伍立德樹人的性質予以肯定。另外,督促高校思政教師群體的個人學習,面對複雜的新媒體輿論環境,思政教師要以身作則,主動剔除負面資訊,打造基於信仰追求和職業操守氣質風骨和正直形象。

高校思政教師的教學水準是直接影響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在新媒體環境下,各類思潮充斥,各類網路誘惑滋生,教師隊伍的教學水準提升成為適應新媒體環境的必然舉措。首要需要提升的是思政教師的教學理論素養和業務能力,加強思政教師的職業技能培訓,促使思政教師加強對本專業相關知識和授課技巧的系統學習。鼓勵思政教師厚植理論基礎,增強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閱讀和研究。此外,還要提升思政課教師的科研能力,教學和科研需要緊密結合起來,一方面教學為科學明確了方向;另一方面,科研是教學的基礎。高校要加大對思政教師的科研支援,鼓勵思政教師立足學生特徵對思政教育工作展開研究,將理論研究和應用性研究結合起來,對高校思政教育教學的發展進行不懈探索。

健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管理制度,加強載體管理,實施權責管理,完善監督管理。

新媒體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健全的管理制度來規範。首先是載體的管理,新媒體環境下載體的發展非常迅速,思政教育者要正確運用和監管。為了迎合社會技術的進步和學生群體的偏好,加強對教育載體的管理,讓多元化的載體發揮出合力,更好的服務於思政教育教學工作。當然,新媒體日新月異的動態發展,需要對載體進行定期的載體維護管理和日常應用的監督。不管是網路伺服器還是網路教學軟體都需要進行必要的安全檢查,及時清除和更新教學材料,確保教學操作的順利進行。其次,新媒體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參與者包括教學管理者、專職教師、輔導員和學生,對每一個參與者而言權責對等和平衡是保證工作順利開展的保證。做好權責管理首先要對權力和責任做好明確的劃分,保證權力者履行其相應責任。對於教學管理者來説,既要利用好教學管理的權力,也要履行保障教育工作開展的責任。對於思政教師而言,既有參與教育教學的設計和實施的權力,也要面對一定的監管和效果評估。對於輔導員而言,既要參與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管理的權力,也要盡到上傳下達,監督學習的責任。對於大學生而言,既享有學習主體地位,接受教育服務的權力,也要發揮學習主動性,對教育教學工作中的規章制度嚴格遵守的責任。最後是完善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監督管理。要注意常規檢查和突擊檢查相結合,日常檢查為主,加強教學過程中的規範性監督,對於監管成果進行反饋,給出專業的建議。另外,監督管理要注意線上監管和線下監管的結合應用。(供稿:四川大學建築與環境學院講師 趙梓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