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海而生、向海而興。海洋,與天津濱海新區的緣頗深。

這裡擁有153公里長的海岸線,海洋資源優勢明顯,是濱海新區高品質發展的戰略要地,可謂天然寶藏和生動的城市名片,蘊含著“藍色實力”,脈動著潛力及未來。

在向海洋進軍的時代大潮中,濱海新區奮力前行,激蕩起奔涌的浪花。

佈局海水淡化産業鏈、支援海洋裝備製造業、串連沿海藍色旅遊走廊、聚焦海洋生態保護……眼下,濱海新區挖掘、整合海洋資源,拓展藍色空間,將海濱之城與海洋文化相交融,繪製“藍色經濟”圖譜,豐富親海、樂海生活體驗,做大做優做強“海”字文章,正朝著國家海洋經濟示範區邁進。

海洋産業:形成鏈條鑄造集群

謀篇佈局,運籌帷幄。以“新”為序,則下筆生輝。

作為戰略工程、朝陽産業,海水淡化是一個值得挖潛的領域。天津市共有4家海水淡化及綜合利用企業,全部位於濱海新區,4座海水淡化廠的總設計規模達31.6萬噸/日,海水淡化能力居全國之首。目前,濱海新區已將海水淡化列入“十四五”時期重點産業。

天津港保稅區臨港高新産業發展局局長高業輝介紹:“位於臨港區域的自然資源部天津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研究所示範基地,佔地25萬平方米,定位為國家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的科技研發領航區、創新驅動示範區、開放合作先導區。”

海工裝備製造同樣是濱海新區高端裝備製造的重要力量。

在天津新港船舶重工的碼頭和船塢,多艘大型高端船舶從這裡“起航”:採用自主創新減震和穩定系統的醫療船,可裝載8000輛汽車、出口歐美的汽車滾裝船……前不久,天津海洋工程智慧製造基地一期工程通過機械完工驗收專家審查會審查,這是我國首個海洋油氣裝備製造“智慧工廠”,引領我國海洋工程行業智慧製造發展。

如今,濱海新區基本形成以海洋油氣裝備、高技術船舶、港口工程裝備、海水淡化裝備和海洋可再生能源裝備五大産業板塊為核心的産業格局,擁有博邁科、太重濱海、海油工程等龍頭企業,以及海王星、中海科技等上下游配套企業,並以此為契機,強鏈延鏈補鏈,鑄造産業集群,設立海工裝備子基金,營造區域産業生態,擴大“朋友圈”。

海洋文旅:合力賦能詩和遠方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面朝大海、熱情好客的濱海人從不缺少詩情畫意──啟動文化旅遊“藍色引擎”,推廣海洋文旅品牌,以開放、多元的姿態迎接四海賓朋。

然而,在海洋文旅主題並不鮮見的情況下,濱海新區怎樣突出重圍?

答案是:對標新加坡等國內外知名海洋文旅城市,聚焦沿海藍色走廊、海河都市觀光帶、全域旅遊示範區,海洋、工業及鄉村遊的“一廊一帶一區多組團”文旅産業格局,提升旅遊及配套服務設施,建京津冀遊客親海旅遊的“後花園”。

目前,濱海新區擁有國家海洋博物館、泰達航母主題公園、極地海洋公園、東疆灣沙灘等一批特色點位。這個國慶假期,來自京津冀魯等地的遊客專程“打卡”,僅國慶首日就達1.3萬餘人次。

濱海新區文旅局副局長賀淑榮表示:“我們支援泰達航母主題公園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積極做好‘到天津,看航母’的名片,也在推動國家海洋博物館成為國家公共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持續吸引優質項目落戶,鼓勵旅遊新興業態發展。”

而為創新海洋文旅産業模式,給遊客提供更好的海洋文旅産品和服務,日前,天津海洋文化旅遊産業(人才)聯盟在濱海新區成立,首批成員單位118家,涵蓋天津、北京、上海、深圳等多個省市地區的海洋文旅名企和高校科研院所。粵港澳大灣區遊艇行業聯合會主席文煥告訴記者:“濱海新區海洋旅遊産業基礎雄厚,作為聯盟成員單位,我們雙方在海洋旅遊領域有廣闊的合作空間。”作為該聯盟主席單位,國家海洋博物館館長黃克力説:“聯盟將成為聚集社會力量,共同搭起海洋文旅産業發展與合作的平臺。”

海洋生態:嚴守紅線養護資源

在謀劃“藍圖”、掘金“藍海”的同時,海上那片“綠水青山”如何守護?

這便是濱海新區持續加碼的一項重要課題。

作為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最前沿和主戰場,濱海新區做了大量海洋生態修復工作,使近岸海域生態環境品質明顯改善,達到近年來最好水準。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的美麗海灣精彩綻放。

據統計,濱海新區12條入海河流從2017年的“全部為劣”改善為2020年的“全部消劣”,地表水斷面劣V類水質比例下降40個百分點,消減比例位居全國前列;近岸海域優良水質比例達70.4%,較2017年提高53.8個百分點,在環渤海地區改善幅度最大。

濱海新區海洋局海域室主任李海山介紹,對於陸源污染治理,他們緊抓入海河流和入海排口兩道關鍵“閘口”,12條河流實行“一河一策”,“控源、治污、擴容、嚴管”四措並舉,清單化、項目化推進實施;同時對港船泵站、天津港一號泵站等市政綜合排口進行從源頭防控到管網收集再到末端治理的系統整治,徹底解決了生活污水直排海問題。

面對海洋生態,濱海新區向來“保護優先、從嚴從緊”──嚴守海洋生態保護紅線,開展岸線岸灘綜合整治,養護海洋生物資源,嚴格落實海洋伏季休漁制度,海洋捕撈總産量與2015年相比減少25%,增殖放流各類苗種近72億單位;建立實施灣長制,強化與“河長制”的銜接聯動,形成“全面覆蓋、分級履職、網格到源、責任到人”的海灣監管新模式。

風勁潮涌,自當揚帆破浪。

“十四五”期間,濱海新區將持續深耕“藍色疆土”,圍繞海洋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擔起使命,將海洋資源優勢轉化為海洋産業優勢,以制度創新推動産業發展,為建設海洋強國作出濱海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