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不同個體對同樣的食物會有非常不同的反應,體現在餐後血糖、疾病干預和治療效果等方面。産生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正是個體間的腸道菌群不同。

日前,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陳雁研究組和林旭研究組,揭示了腸道菌群在指導精準營養干預改善代謝綜合徵中的重要作用。這一研究成果線上發表于國際學術期刊《分子營養與食品研究》。

代謝綜合徵,是指人體發生代謝紊亂的病理狀態,以腹型肥胖為核心特徵,糖脂代謝異常、高血壓等也是其重要的病理表現。代謝綜合徵是發生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和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高危風險因素,由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不當的生活方式引發的代謝綜合徵及相關疾病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公共衛生健康問題。

在前期研究中,林旭研究組針對代謝綜合徵及其高風險人群進行了連續12周的飲食干預研究,利用花生替代等能量的精製穀物製品,可以在不增加體重的情況下,顯著提高代謝綜合徵的逆轉率。“人體腸道內寄生著10萬億個細菌,我們通過對花生干預前後的腸道菌群樣本分析,發現腸道菌群個體化差異很大。”論文第一作者王爍告訴記者。

鋻於人群對花生干預響應程度的差異,研究人員根據每個代謝相關指標的前後改善情況,以及代謝綜合徵風險的逆轉情況,將花生干預組人群分為應答者與非應答者。研究人員應用機器學習的演算法,利用干預前樣本的菌群測序數據特徵,建立了針對每個指標和代謝綜合徵整體風險逆轉情況的響應預測模型。

“在我們檢測的9項臨床指標中,有6項指標的預測模型取得了一定的預測效果,特別是在舒張壓和體重的干預效果預測上達到了較高的準確度;另外,代謝綜合徵整體風險逆轉情況也可通過預測模型達到較好的預測效果。”王爍説,不同的腸道菌群,影響了代謝綜合徵整體風險的逆轉水準。

此次研究表明瞭腸道菌群在精準營養干預改善代謝和治療疾病策略中的關鍵地位,為後續以腸道菌群為功能性食物或藥物的靶點研究,或為開展更大規模精準營養干預和臨床應用提供了新思路和理論依據。(記者黃海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