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産就像一顆顆耀眼的明珠。用扶貧主線把這些明珠串聯起來,是實施文化精準扶貧的有力舉措。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非遺保護傳承面臨著年輕傳承人群流失的不利局面。

非遺保護是以人為核心的活態傳承。如果沒有人,許多非遺項目將陷入無人可傳的困境和瀕臨消失的險境。湖南抓住非遺創業中“人”這個核心要素,運用脫貧攻堅、傳統工藝振興、創新創業發展政策,搭建平臺擴大非遺傳承人群,激發非遺發展活力,實現了上下聯動、無縫對接,達到助力脫貧的目的。

任何産業都離不開市場的選擇,非遺産業也是一樣。湖南文化底蘊深厚,民族傳統工藝保護傳承和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傳承人技藝水準高,為非遺産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市場需要規模、特色、品牌,更需要適應時代潮流的産品。眼下,創造條件讓“深閨”之中的非遺産品靠手上的溫度、價值與文化底蘊所産生的高溢價認知主動走進大眾消費市場,實現自給自足的良性迴圈,成為非遺傳承發展的任務之一。

非遺産品闖世界,需要精品力作來支撐。筆者認為,在做強民族品牌、擦亮地域品牌、打響文創品牌的同時,還需加大培養高素質的創意設計人才、經營管理人才、科技攻關人才,以及手藝精湛人才。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非遺産業配以視頻製作、動漫設計、軟體開發等,打破創意瓶頸。

非遺産品闖世界,還需打通市場之路。市場之路打通了,看似“不值錢”的材料才會成為客商搶購的“香餑餑”。在充分利用網際網路、電商、微商等平臺,拓寬非遺展示和産品銷售渠道的同時,還應多組織産業項目參加跨地、跨省、跨國交流,利用好廣闊的展示平臺,提升推廣銷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