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科技實力成為推動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化的重要力量。誰能持續且有效提升科技創新能力,誰就能佔領先機,贏得未來發展的領先優勢。正因如此,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在此背景下,有效提升我國工業技術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從工業大國邁向工業強國的關鍵階段,加速提升工業技術創新能力是實現這一轉變的重要支撐。面向未來,需將提升工業技術創新能力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更好把握內外部發展形勢,更加聚焦核心重點任務,找到有效提升工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現實路徑。

工業技術創新面臨新形勢新挑戰

觀察外部環境,我國正處於新一輪科技創新加速推進的戰略機遇期。

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方興未艾,一些新的技術領域處於革命性突破的前夜,世界各國都在著力探索未來顛覆性技術,掀起以搶佔未來産業競爭制高點為目標的技術創新浪潮。其中一個值得注意的動向是,許多國家都從推動單一技術創新轉向構建技術創新生態,並且積極推進跨學科、跨産業的創新資源整合。

這些新形勢新動向要求我們超越單一技術創新的視角,更加重視産業技術創新生態的建設,搶抓在5G、新能源、量子技術等領域的新機遇,掌握髮展的主動權。特別是要正視自身與發達國家之間在科技創新、核心技術、高端製造和高等教育等領域的差距,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的關係,在積極解決應急問題的同時,著眼長遠,加大在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領域的投入,建立國內外創新資源長期合作的機制,創新産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的治理和運營機制。

分析內部條件,我國正處於提升工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發展關鍵期。

我國已進入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時期。高投入、高消耗、大規模擴張的發展方式已難以為繼,資源環境約束加大,勞動力要素成本上升,工業附加值水準下降,核心技術領域受限,這些都是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

“十四五”時期,需充分發揮技術創新對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支撐作用,通過大力提升工業技術創新能力,真正實現核心技術突破,拓展工業提質增效的發展空間,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等新的增長點,推動産業向中高端水準邁進,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就工業自身的情況看,未來一段時期也是我國工業從具備製造能力向提升研發能力躍遷的關鍵期,需要進一步強化工業技術創新的“主動性”“開放性”和“系統性”,激發出企業技術創新的活力,促進我國工業技術創新能力持續且快速地提升。

聚焦重點任務明確主攻方向

面對新形勢新挑戰,需聚焦提升工業技術創新能力的重點任務,明確發力的主要方向。

第一,進一步加強核心技術攻關。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推動高品質發展為主題,這也是我國工業轉向高品質發展的關鍵階段,迫切需要更多的高精尖技術提供有力支撐。其中,核心技術是保障製造業産業安全、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抓緊實現核心技術方面的突破十分重要。

在實際工作中,很多工業技術創新主體都希望以單一核心技術、單個項目或單一企業牽頭的形式攻關,並常常將攻關的重點集中在設備或材料項目的逆向突破上,進而實現“由點到面”的帶動,提升全産業的技術水準和創新水準。但需注意的是,僅從“點”上進行突破,可能突破的速度趕不上技術發展的速度,始終處於落後的位置。而且,即便在設備和材料環節突破了,但工藝環節跟不上,應用基礎研究跟不上,依然難以形成持續提升的技術創新能力,也難以改變被動的局面。

這就要求我們在下一階段的核心技術攻關中,不只集中于“點”上的突破,更要思考“面”上的問題;不只集中在從産品到工藝再到基礎研究的逆向突破上,更要積極謀求正向突破。

第二,構建良好産業技術創新生態。

在産業分工細化、製造業與服務業日益融合以及技術進步等的影響下,産業競爭的模式正在發生變化。以技術創新生態為基礎的産業競爭,已經超越了單個企業的能力邊界,越來越多地體現為技術標準和技術平臺的競爭。因此,構建良好的産業技術創新生態成為提升工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目前,我國有相當數量和規模的産業尤其是傳統製造業,尚未形成創新網路,更沒有形成産業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究其原因,既有基石企業、科研機構以及技術標準服務、金融服務、教育培訓服務等缺乏的情況,也有各創新主體之間的“網鏈式”連接和深度互動不足的問題。下一階段,我們需就促進各類創新主體“各就其位”、共同形成創新群落和創新網路等出真招實招,以核心技術和基礎平臺型技術創新帶動産業技術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

第三,有效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和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已經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仍存在一些體制機制障礙,還需切實加強統籌協調,提高政策執行和專業服務的能力,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具體來看,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收益權已下放給高校院所,但落實不到位、責任虛置等問題依然突出;從事技術轉移服務的機構規模小、能力弱,缺乏高水準、專業化技術轉移服務人才;中試熟化服務平臺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缺乏金融支援、供需雙方對接不暢等一些老問題尚未得到解決。這些都阻礙了創新鏈和産業鏈之間的有效連接,阻礙了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的進程。下一階段,需高度重視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動力、促進創新要素流動、強化企業技術吸收能力、提升技術創新網路整體效率等方面的工作。

有效提升工業技術創新能力的三條路徑

明確目標任務之後,關鍵在於精準施策、有序推動。

一是強化應用基礎研究投入,提升工業技術創新的基礎支撐能力。應用基礎研究是核心技術攻關的重要支撐,是産業基礎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別於自由探索未知科學問題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主要是將基礎研究成果應用於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使基礎研究與相關産業實現更具前瞻性、針對性的連接。對此,可採取建設共性技術創新平臺、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及應用基礎研究招標等多種方式,發揮政府和企業的協同作用,強化在應用基礎研究上的投入,並配套相關財稅激勵政策,引導和支援有條件、有意願的企業和機構對行業中的技術難點和共性關鍵技術從基礎研究的角度進行探索。

二是分類組織共性技術創新活動,提升工業技術創新的協同能力。共性技術創新是促進各創新主體之間有效協同、構建産業技術創新生態的關鍵。由於共性技術具有較強的公共物品特性,世界各國的通用做法是由政府主導或引導建立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推動共性技術研發成果的轉化。借鑒國際經驗,我們可以就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共性技術創新活動,採取分類的組織形式。對風險較高、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的關鍵共性技術,建議主要以財政資金為主支援研發;對於支撐工業發展的基礎共性技術,需充分發揮公益類科研院所的力量;對於比較接近市場應用階段、企業具有較高積極性參與研發的産業共性技術,政府主要發揮引導作用,鼓勵形成産業共性技術聯盟或研究聯合體,促進協同創新。

三是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提升工業技術創新的擴散能力。下一階段,要通過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提升産業鏈水準,維護産業鏈安全。在具體工作中,需深化科技成果權屬、轉化收益分配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切實貫通科技成果轉化全流程,完善區域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實現成果轉化效率和成功率的雙提升,有效釋放科技成果轉化的網路效應。

(王欽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