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在中國共産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中華大地發生了感天動地的偉大變革。人民是改革開放偉大奇跡的創造者,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力量源泉。
這次受到表彰的改革先鋒,為推動改革開放作出了傑出貢獻,發揮了突出的示範引領作用,是人民群眾的優秀代表。受到表彰的國際友人,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們長期致力於促進中外交流合作,深度參與中國改革開放進程,為支援中國改革開放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
為打造一個理想的社區,茅永紅多次赴國外考察,並向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請教,提出了全新定位: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現代文明社區。在茅永紅的努力下,百步亭社區被評為全國文明社區示範點,獲得首屆“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1月3日下午,由山東省委宣傳部、省委教育工委、團省委聯合主辦的“改革先鋒進校園”專場報告會在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舉行,“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棗莊軍分區政委韋昌進以“不朽的老山精神”為題作演講,700余名師生參加了報告會。
“寬以濟世、誠以育人”,111年前,一位父親給他剛出生的兒子取名“王寬誠”。若干年後,他不負父親期望,赤誠報國,明志興學,從一名普通學徒成長為支援國家建設和改革開放的香港工商界優秀代表。
上世紀90年代,針對社會上片面注重語文學科工具性的風氣,于漪堅持“弘揚人文“的教學主張。在她推動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被寫入全國《語文課程標準》,深刻改變了語文教學的模式。
12月19日,人民大會堂。冉紹之,這個在三峽庫區長大、在三峽移民工作中堅守了20餘年的農村基層幹部,作為改革開放表彰對象,被授予“改革先鋒”獎章。
申紀蘭1929年出生於山西省平順縣山南底村,是全國唯一連任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的人,一生堪稱傳奇。
今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館內,看著“復興號”動車組,中國中車總經理孫永才難掩興奮之情:“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全力打造高端裝備金色名片。”
1981年底,時任煤炭工業部部長高揚文找時任大同礦務局局長陳日新談話。“平朔安太堡礦是我國重要的中外合作項目,也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現在有這麼一副擔子,你明天給我個答覆。”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內碼頭上的木材、生鐵、廢鋼裝卸全靠人力捆紮和搬運。包起帆結合生産實際,開展研發,實現了港口裝卸從人力化邁向機械化,杜絕重大傷亡事故。
1976年,因為家境困難,13歲的南存輝做了一名修鞋匠。後來,南存輝發現:有些顧客拿著磨破的皮鞋來修,出手還很大方。原來很多農民做了供銷員,跑業務跑得磨破了鞋。有供銷員告訴他:“改革開放了,農民可以辦廠,可以跑供銷了。”
從小作坊起步,他帶領吉利汽車從小到大,由弱變強,從小山村走向全世界。回望40年,民營汽車工業開放發展的優秀代表、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認為,吉利的發展應歸功於改革開放的好政策,必須倍加珍惜,為“中國汽車跑遍全世界”而頑強拼搏。
張黎明,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濱海供電分公司配電搶修班班長。埋頭紮根電力搶修一線31年,張黎明身上有股不服輸的韌勁。張黎明從一名普通工人成長為電力行業響噹噹的“藍領創客”,被譽為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新時代産業工人的典型代表。
冬日的烏蒙山區,寒霧繚繞。這個昔日每人平均收入只有600多元、村集體經濟為零的貧困村,在村支書余留芬的帶領下已經成了每人平均收入近2萬元、村集體經濟超過600萬元的小康村。在岩博村,村民既是産業工人又是股東,既拿工資也有分紅,而村裏的年輕人基本上都能就近上班。
改革開放使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釋放了無數年輕人“求真”的熱望與勇氣,潘建偉就是其中之一。經過20多年創新求索,他主持研發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飛向太空,在距地球50萬米的“星空實驗室”求解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百年之問”。
黨中央、國務院表彰的改革開放傑出貢獻人員,在參觀“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時表示,40年的偉大成就讓大家更加堅信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光明前景,在新時代要繼續奮鬥建功立業。
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表彰了100名為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先鋒模範人物。改革開放初期曾擔任浙江義烏縣委書記,頂著壓力拍板建設義烏小商品市場,開創中國義烏國際商貿城建設發展歷史的衢州籍老幹部謝高華光榮入選。
12月16日,河南衛輝唐莊鎮,天空一片湛藍。鎮子附近的通用機場裏,一架山河—奧若拉小型飛機沖天而起,去往新鄭機場執行航測任務。農村山鄉,還有自己的機場?初來乍到的人或許吃驚,唐莊人卻早就習以為常。唐莊鎮的帶頭人吳金印70多歲時,帶著全鎮搞起飛行産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三十五年如一日紮根太行,他帶領10萬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每年進山“務農”超過200天,他幫助山區農民增收28.5億元,被村民們親切地稱為“科技財神”。他,就是河北農業大學原教授、博士生導師李保國。
今年88歲的謝高華曾任改革開放初期的浙江義烏縣委書記。他以群眾需求為第一導向,以敢於改革創新的勇氣和擔當,打破條條框框,毅然拍板給路邊攤市場開綠燈,果斷提出“四個允許”政策,首創“興商建縣”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並帶領全縣幹部勇於堅持、積極作為,催生和培育了義烏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
今年是馬雲創立阿里巴巴的第19年。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阿里巴巴已發展成為世界知名的網際網路科技企業,馬雲也因而成為“數字經濟的創新者”。對此,馬雲曾經感言,阿里巴巴的成長是時代的奇跡。“我們只是恰逢其時,比較幸運地走在這個機遇的中間。”
執掌招商局14年,袁庚創辦了招商銀行、平安保險、中集集團等企業,被譽為百年招商局二次輝煌的主要締造者。在更高的層面,他被稱為中國改革開放具有標誌性的先行者和探索者之一。
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重大會議上,謝高華以“義烏小商品市場的催生培育者”獲得“改革先鋒”稱號。謝高華老人的人生可謂豐富多彩,充滿著一個又一個值得説道的小事跡、小故事,有些故事不僅讓義烏人、浙江人口口相傳,更是以一部電視劇作品登上了全國熒幕。
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張瑞敏説,我一直努力探索企業管理創新,目的是把海爾由傳統企業變成自主創業平臺,讓海爾每位員工像我當年一樣,都有機會成為今天這個偉大時代的成功者。
中國鄉鎮企業成功上市第一家,鄉鎮企業收購海外上市公司第一家……49年後,原先的“鐵匠舖”已發展成為營收超千億、利潤過百億的現代化跨國企業集團,其創始人就是被稱為“鄉鎮企業改革發展的先行者”的魯冠球。
20世紀90年代末,袁隆平在觀察兩係法雜交晚稻的生長情況(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1966年,袁隆平發表了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這篇論文,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
入冬後,太行山深處的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愈發冷了。從村東頭一路走到西頭,快90歲的申紀蘭雖然腳步有些蹣跚,但她不願意讓人扶。她心中牽掛著西溝村159戶396名貧困人口:“脫貧攻堅路上,俺們決不掉隊。”
“他獻身的雪域高原沒有忘記他,歷史沒有忘記他!”看到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孔繁森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他曾經的同事、西藏自治區那曲市人大副主任李玉建難掩激動。
聯想控股董事長、聯想集團創始人柳傳志位於中關村的辦公室裏,墻上一幅懸挂多年的書法,“道”出了這位“科技産業化的先行者”的夙願。改革開放的40年,是柳傳志實現人生價值的40年。
“我走過的路,是一條改革開放40年來一個普通工人命運變遷的路。”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裁、原技術中心主任包起帆説。科技創新讓今天的上海港逐漸成為智慧、綠色港口,而在40多年前,碼頭作業靠的是肩扛手提、人力捆紮,碼頭裝卸險象環生、事故不斷。
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對百名改革先鋒進行表彰。打開這份名單,重溫一部部改革傳奇、重回一幕幕改革現場。一朵朵與波瀾壯闊相遇、與激蕩涌動共躍的浪花,匯入改革開放大潮的偉大歷程,生動見證著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
40年前“貼著身家性命”幹起“大包乾”的18位莊稼漢,如今只剩下10位,多數已年逾古稀。“紀念改革最好的方式就是繼續改革。”嚴金昌説, 鄉村振興,小崗村不能落後。打造一個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環境優美、村民幸福的新小崗,“這就是我的‘小崗夢’。”
“你使許多事情發芽,而自己被冬天拂去如落葉。”這是一位80後法官寫給逝者——上海高院原副院長鄒碧華的詩。鄒碧華參與主持起草了《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的制定,先後召開了15次座談會,歷經34稿。
從1961年到2003年,吳仁寶在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做了43年村黨組織書記。吳仁寶生前常説,華西村的成功得益於改革開放、得益於實事求是。堅持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吳仁寶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
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18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阿蘭·梅裏埃等10名國際友人頒授中國改革友誼獎章,以感謝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支援和幫助。
大型圖文策劃:《改革開放40年·印跡》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
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