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原黨委書記吳仁寶——

“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改革先鋒風采)

編者按: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40年來,在中國共産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中華大地發生了感天動地的偉大變革。人民是改革開放偉大奇跡的創造者,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力量源泉。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表彰改革開放傑出貢獻人員的決定》,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表彰了一批為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

“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本報從今天起開設專欄,刊登部分受表彰人員的先進事跡,用鮮活的事例講好改革開放故事,講好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事,充分展現改革開放40年來的偉大成就,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引導全社會致敬先鋒,見賢思齊,在新時代新起點上,匯聚改革開放再出發的磅薄偉力,堅定不移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

從1961年到2003年,吳仁寶在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做了43年村黨組織書記。他帶領全村群眾把一個只有500多畝農田的蘇南小村莊,建成為一個2003年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的華西集團,農民每人平均收入2003年達7.2萬多元。

吳仁寶生前常説,華西村的成功得益於改革開放、得益於實事求是。他做過兩個與眾不同的重大選擇:

各地農村普遍實行聯産承包,他則根據人多地少的實際,堅持集體所有制,由30名種田能手,承包全村500多畝農田,富餘勞動力轉移到村辦企業。吳仁寶説:“中央講‘宜統則統、宜分則分’,華西人多地少,宜統!”

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併發表談話,吳仁寶淩晨兩點召集全村幹部開會,迅速採購大批生産材料,加快村裏企業生産步伐,“淩晨一次會,賺了一個億”。自此,華西村發展進入快車道。吳仁寶提出多項改革舉措:在村辦企業基礎上,組建華西集團,這是江蘇第一個村級企業集團;在堅持集體經濟為主的同時,實行村民參股,發展私營個體經濟、中外合資和混合型經濟,形成了以集體經濟為主體、多种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新格局;1999年,“華西股份”上市,成為“中國農村第一股”。

堅持集體經濟、實現共同富裕,這是吳仁寶矢志不渝的奮鬥目標。“個人富了不算富,集體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國富了才算富。”吳仁寶説,富裕起來的華西要“三不忘”:不忘國家,不忘集體,不忘左鄰右舍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上世紀90年代以來,華西村通過派幹部、出資金、帶技術、辦項目,遠赴寧夏、黑龍江援建了兩個“省外華西村”,幫助當地脫貧致富,出資上千萬元為中西部地區培訓了萬餘名農村基層幹部;2001年開始將周邊20個經濟薄弱村納入華西共同發展。

“有福民先享,有難官先當。”這是吳仁寶對村黨組織書記職責的理解。當華西村村民已經住上五六百平方米的第七代、第八代別墅,吳仁寶卻一直住在上世紀70年代蓋的老房子裏。“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住全村最好房子、不拿全村最高獎金。”這“三不”,是他給自己立下的規矩,一諾千金,直至去世。

申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