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起帆(中)與國外專家討論國際標準。資料照片

“我很幸運,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好年代!”67歲的包起帆眼神炯炯……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內碼頭上的木材、生鐵、廢鋼裝卸全靠人力捆紮和搬運。包起帆結合生産實際,開展研發,實現了港口裝卸從人力化邁向機械化,杜絕重大傷亡事故。這些成果不僅在全國港口推廣,還在鐵路、電力、環衛、核能等30多個行業廣泛應用,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造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國企改革攻關期,時任龍吳港務公司經理的包起帆又開始了産業創新,提出中國港口內貿標準集裝箱水運工藝系統理念,于1996年12月15日開闢首條內貿標準集裝箱航線。自此,我國內貿件雜貨水上運輸不再僅僅依賴散裝形式,截至2017年,內貿標準集裝箱港口年吞吐量突破9218萬標箱。

跨入新世紀,包起帆調任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副總裁,分管科技、裝備和基本建設。他充分利用新崗位提供的平臺,把創新發明推向新高度,帶領技術團隊開展了港口資訊化、自動化和智慧化等諸多項目的研究。

2004年起,他提出創意並主持建設了我國首座集裝箱自動化無人堆場、世界上首臺全自動橋式抓鬥卸船機、全自動散貨裝船機和我國首臺全自動散貨鬥輪堆取料機,開拓了中國港口自動化的先河;他主持了外高橋四、五、六期集裝箱碼頭建設,以現代物流理念規劃碼頭佈局,建立新型的集裝箱港區功能模組橫斷面佈置模式;率先實現雙40英尺集裝箱橋吊在港口的應用,為上海港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2006年,他主持羅涇二期散雜貨碼頭建設,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公共碼頭與大型鋼廠間的無縫隙物流配送新模式和一條岸線同時供公共碼頭、鋼廠物料配送和電廠灰場共用的方案,成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港口典範。

2011年,由包起帆領軍發明的“基於網際網路實現集裝箱全球跟蹤管理的方法和解決方案”,上升為國際標準ISO18186,這是我國在物流、物聯網領域首個由中國專家發起、起草和主導的國際標準,也是我國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發明最終上升為國際標準的典範。“工人不僅要用汗水來辛勤勞動,更要用智慧創造性地勞動。”包起帆認為。

《 人民日報 》( 2018年12月22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