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的新挑戰:進軍微型晶片

    美國《洛杉磯時報》2002年10月22日文章:中國造的新挑戰:進軍微型晶片——中國製造業系列報道之二(作者:伊夫琳艾麗泰尼/Evelyn Iritani)

    原文內容提要:為了進入世界工業強國的行列,中國在半導體製造領域內銳意進取,發奮圖強。

    中國,上海——理查德張(張汝京)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出生於台灣,受教育于美國。他已經在上海投資16億美元建立了一家半導體工廠,並還要計劃為他的3000名員工蓋一座大教堂。

    中國已經向資本張開了懷抱,而且以製造業帝國的形象重新出現在世界市場上,它所出口的玩具、電器以及其他産品遍佈全球。但是如今,中國的領導者們希望中國走上一個更加具有挑戰性的競技舞臺:半導體製造業,從手機到導彈制導系統都缺之不可的半導體製造業。

    半導體是高水準經濟的基石,是世界市場上最先進、最具價值的産品之一。中國政府相信,掌握具有250道製造工序的晶片生産技術可以使工廠經理以及工程師們學到能夠把中國經濟提高至工業強國水準的必需技能。以執著堅毅著稱的中國政府已經開始通過免稅、降低土地使用金等等刺激手段來吸引國外的公司以及專家,並希望借此將中國的半導體製造業帶到世界頂尖行列。

    雖然以美國、日本以及台灣的行業標準來衡量的話,中國的晶片産業仍舊原始而落後。但是縱向比較,在過去的幾年中,中國的晶片製造業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美國審計總署(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最近發佈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通過利用國外的資金和技術,若干中國工廠與世界頂尖水準之間的差距已經連“一代”都不到了。考慮到晶片技術神速的發展進程,每兩年就稱得上是一代。

    現在,中國的領導人將幫助中國實現下一步巨大飛躍的希望寄託在了國外技術專家的身上,張先生便是其中的一員。在上海浦東的工廠中,張先生的“中芯國際公司”的職員正在消過毒的“清潔室”裏生産0.18微米晶片,這一寬度僅僅是人類毛髮直徑的一千分之一。這是中國最先進的晶片製造工廠之一,它為日本、美國以及歐洲的企業生産半導體。這些晶片將被冠以國外公司的商標,出售給各個中國客戶,然後再被安裝在各種各樣的電子産品中。

    “由於地理位置上的優勢,我們更加容易踏入中國內地的市場,”53歲的張先生説,“我們不能給出最誘人的價格,但是我們可以在中國內地提供最好的服務。在性能上,我們堪稱一流。”

    在2000年,中國生産的半導體總價值達9億美元,而台灣該年的産值超過110億美元。但是中國內地與台灣等行業帶頭人的差距並不僅僅體現在産量上。關鍵在於,中國內地像“中芯國際”這樣先進的工廠實在是少之又少。所有中國內地生産的晶片幾乎無一例外地被用在了電視機及微波爐製造上。

    即使是這些初級技術的晶片,中國半導體業的生産能力都無法滿足國內公司的需求,要知道中國內地市場對半導體的消費量一直在以每年30個百分點的速度增長。不難理解,中國85%的晶片都要依靠進口。“半導體是資訊科技産業的重中之重,” 中國半導體協會理事長俞忠鈺説:“如果我們希望有進一步的發展,我們就必須掌握這一領域內的生産能力。”

    五年計劃

    就在幾年前,中國在這一領域內的前景似乎還顯得暗淡異常。由於一直懷疑中國將晶片技術用於軍事科技上,美國政府嚴格限制中國接近美國先進半導體技術的機會。空氣和水污染使中國的晶片製造業很難創建晶片製造所需要的潔凈環境。再加上中國缺乏經驗豐富的管理和技術人才,這或許要歸咎於60年代末開始的文化大革命以及期間對知識分子的迫害。與此同時,中國還缺少必需的資金。建立一家半導體工廠需要鉅額的啟動資金——只是在設備引進上的花費就要超過10億美元。

    如果想發展成為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産業,中國還需要依賴國外的資金和人才。1995年,中國政府制定了著名的“九零九計劃”,這個五年計劃的目的就在於獲得上述兩個要素,它的遠大抱負是建立晶片工廠、研發專業技術。中國政府已經降低了阻礙外商投資的壁壘,並且建立了高科技園來為外商提供免費土地以及稅收優惠等政策。為了鼓勵國內工廠使用中國自己生産的晶片,中國政府對進口的半導體收以17%的關稅,而對國內晶片産品的稅率只有3%。

    日本的晶片製造商開行業先河,首先在中國內地投資設廠,緊接著,台灣公司尾隨而至。最初,他們必須出口大多數産品,以保證國內企業不為競爭所害。但是中國政府逐漸允許外商投資的工廠在中國市場上銷售越來越多的半導體。這令更多的國外公司趨之若鶩。

    如今,摩托羅拉公司在天津建立了一家集半導體生産、測試和組裝等工序于一身的巨型工廠。儘管該公司在世界其他國家大肆裁員,但是它卻宣佈將在未來的五年內再投資66億美元至中國,並且至少建立10家硅晶片製造工廠。“所有人都認準了中國。”仙童(Fairchild)半導體公司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科爾克邦德如是説道。這家美國公司正在上海斥資兩億美元興建一家晶片組裝、測試工廠。

    台灣當局對整個事態的發展趨勢相當憂慮。他們害怕晶片業內就業機會的大量流失會掏空島內經濟,使得北京方面在兩岸的政治對峙中佔得先機。因此,多年以來,他們一直禁止台灣的半導體製造商到內地去做生意,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台灣商人們總是會想方設法地繞過這些規定。今年,台灣當局終於抵擋不住商界的大力遊説,放寬了政策性限制,但是仍然禁止向中國輸出最先進的技術。

    Microsemi公司是美國軍方和航太工程的主要供貨商之一,同時,它也同其他很多美國公司一樣,希望擠進中國市場。由於急於擴大自己在中國的業務規模,該公司已經在上海建了一家工廠,這是該公司首次離開美國本土投資建廠。該公司的國際業務副主管安迪袁先生説,這裡的原材料價格很低,而且只用每月不到500美元的工資便可以聘請到擁有高學歷以及五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工程師。這樣一來,這裡的工廠能夠以美國工廠1/3的運作成本來生産同樣高品質的晶片。

    “我們之所以選擇上海作為我們的業務中心,是因為我們在方圓20英里的範圍內便可以買到我們所需要的一切。”袁先生説,“原材料、化學藥品、工具器械:只要是你能夠叫得上名來的東西,這裡應有盡有。除了享受廉價勞動力資源的優勢之外,我們還可以在上海找到大量的高等人才。我的目標是在這裡完成一切,毫無紕漏。”

    歸自海外

    諸如袁先生以及張先生一樣的海外技術高官還向中國提供了一項金錢買不到的東西:在競爭慘烈的半導體行業內摸爬滾打數十年積累下來的豐富經驗。

    張先生生在南京,長在台灣。他曾經分別在台灣的國立大學以及美國的紐約州立大學求學。並曾求職于一家達拉斯的美國公司。1997年,張先生重返台灣,並創建了自己的公司。2000年,張先生拿著若干投資集團交給他的16億美元,開始尋找新的投資地。上海政府以誘人的稅率、便宜的土地以及巨大的人才資源等等優惠條件吸引了他的目光。張先生曾經遊遍了全球,來為自己的生産小組尋找晶片設計師、工程師以及製造專家等人才。為了縮小員工與公司之間的文化差異,他還在上海工廠的旁邊建起了一座雙語學校。

    43歲的羅傑李先生放棄了他在美國美凱龍(Micron)公司公司的誘人職位,加入了張先生的創業歷程,並擔任中芯國際的副總裁。前後兩個職位給李先生提供的工資有相當的差距。張先生一貫以中國當地的工資水準付給員工薪水,也就是説,只相當於美國同等人員工資水準的30%。李先生唯一掛念的是他遠在美國的妻子和孩子,但是生於中國、受教育于美國的他與張先生一樣,都堅信中國必將成為世界晶片製造業的中心。

    在美凱龍,李先生的名下有15項專利,他希望在張先生的公司裏自己會有同樣優秀的表現。“當我最初加盟美凱龍時,它只是一個剛剛起步的小公司,”李先生説,“而當我離開時,它已經是一個擁有1.2萬員工的大企業了。一個人總會重復自己的老路。”

    40歲的工程師周國平(音)在美國矽谷待了十多年。為了看望生病的老母親,去年,他重返祖國。據他自己説,他喜歡被自己的家人以及祖國的文化所擁抱的感覺。儘管與美國相比,祖國還很貧窮,但是他相信中國會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在受聘于中芯國際之後,周先生説:“我一直覺得,我生命的根在中國,我的生命應該獻給祖國的人民。”

    為了組建中芯國際,張先生和他的同事們曾經費盡週折,嘗盡酸甜苦辣。但是專家對中芯國際的發展前景相當看好。張先生已經同東芝、富士通、特許半導體(Chartered)等行業巨人簽訂了合同,從他們那裏獲取最前沿的技術。禮尚往來,張先生將給他們合作的機會,併為他們生産晶片。香港專家桃樂茜賴女士説:“中芯國際相當成功,這是因為它與外界有著密切的聯繫。”

    中國網2002年10月30日


中國破譯水稻基因序列之路
人民共和國“製造”(下)
中國政府大力推動國內研發的3G標準
人民共和國“製造”(上)
商業週刊:世界晶片業中心的轉變
中國晶片市場增速回升
新一代手機生産商在中國崛起
中國生物技術産業“大躍進”
專利權的突破:中國造EVD問世
中國支出放緩打擊全球科技業
“中國矽谷”網羅優秀人才
中國軟體業從盜版中殺出重圍
解讀中國高科技人才之現狀
淘金中國:國際高科技公司的現實與夢想
《福布斯》評中國軟體業發展
科技開放為中國發展帶來突破
中國:IT王國志懷遠大的新貴
或將對印度構成挑戰
中國欲成為資訊技術外包大國
中美半導體技術差距縮小
美國會建議嚴控對華出口
中國半導體産業發展的四大趨勢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