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金中國:國際高科技公司的現實與夢想  

    美國《舊金山時報》2002年7月7日文章:現實折磨國際高科技公司的中國夢(作者:馬太伊)

    中國的高科技市場究竟前景如何?

    越來越多的科技公司把中國市場看作是該行業的下一個前沿陣地,這不僅是因為中國有著龐大且不斷增長的消費市場規模,而且還因為中國製造業廉價的生産成本。

    無穴不來風。近期的一些統計數字——尤其是有關半導體製造業的統計數字——都一一印證了人們的上述樂觀預測。上周,半導體工業協會公佈了每月一次的世界各地晶片銷售行情,亞太地區是唯一一個晶片銷售額較之去年同期有所增長的地區。當然,亞太地區包括有中國內地、中國台灣、新加坡、南韓等等國家和地區。根據協會的統計,中國晶片市場的增長勢頭最是強勁。

    亞太地區的晶片銷售額在五月增長了22.4%,達到了41.6億美元,而美國、歐洲和日本三地的銷售額反而分別下降了21%、20.6%和25.9%。在年中預測中,半導體工業協會認為亞太地區的消費量將會在今年上升27個百分點,但是其他的三個地區卻很可能會經歷痛苦的滑坡。

    諸如矽谷的“應用材料”公司和“英特爾”公司等一些高科技巨人都將中國市場看作為不容錯過的黃金商機,並且在近期紛紛為投資中國而慷慨解囊。

    但是,那裏也並不是遍地黃金。

    有專家指出,除了規模巨大的市場以及成本低廉的製造業基礎外,“中國金礦”裏還存在著很多塌方的隱患。專家認為,如果歷史是未來的一面鏡子的話,那麼國際公司在邁出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時必須做到小心翼翼,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田納西州大學國際商業專業的教授吳莎哈雷説,大多數在中國投資建廠並銷售晶片的國際公司都至今未能營利。但是,她説,那些利用中國工廠的成本優勢製造晶片,再將晶片銷往世界其他市場的公司,另當除外。

    哈雷教授的調查研究覆蓋了相當廣泛的産業範圍。她甚至研究了“湯普森拉莫伍爾德里奇”(TRW Inc.)、“3M”以及“拜爾”(Bayer)等公司。有趣的是,哈雷教授説,儘管大部分公司都沒能在中國功成名就,但是它們卻仍然“執迷不悔”,大多都計劃繼續擴展自己在那裏的業務規模。

    尼克霍普先生對此深有同感。“我接觸過很多公司,它們至今沒有在中國獲得數量可觀的利潤,甚至一些公司還沒有開始在中國投資。但是問題的關鍵在於,你是要為下一個三年或是四年投資,還是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霍普先生曾是世界銀行某中國項目的負責人,如今他主持斯坦福大學經濟發展和政策改革研究中心的工作。

    他還説,無論是高科技産品領域還是其他産業,中國市場的真正潛力都稱得上深不可測。“與中國有關的任何資訊本身就充滿了‘猜測’,因為這些資訊無一例外地涉及到了市場潛力,但是目前的市場規模並沒有大家預期的那麼大。這就像是一顆擲到空中的骰子,一切都要等落地之後才能真相大白。”

    中國去年的成功入世絕對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事件,自此,這個中央帝國不得不完全開放自己的國內市場,並與國際自由貿易體系接軌。但是,細節部分的成效仍然只能漸漸體現,而且中國市場上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例如中國的“雙層增值稅制度”(在該制度下,進口商品的稅率仍然遠遠高於國産商品)等等。

    “中國政府在去年為了刺激半導體製造業的海外投資,做了很多工作,”半導體協會公關政策部的負責人達裏爾哈坦諾説,“但是其中一些途徑的合理性還有待商榷。”兩周之前,哈坦諾先生還專門為此與中國方面的官員進行了談判。“我認為,總的來説,他們已經理解到了很多東西。但是你必須時刻提醒自己,那裏的産業規模還相當地有限,只不過其增長速度十分迅速。”他還説,中國國內生産的晶片目前還只能滿足市場需求的20%。這也是為什麼幾家大型的晶片製造公司都在近幾個月紛紛搶灘中國。

    由於預測到中國境內的半導體製造廠的數量將不斷增加,“應用材料”公司去年十月份在上海浦東的張江高科技園成立了自己的銷售和市場辦事處。隨後,這家總部設于聖克拉拉的美國公司便迫不及待地宣佈,它將與上海宏力半導體製造公司(Grace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簽署一項價值2億美元的協議。

    世界最大的晶片製造商英特爾公司透露,它在去年共向中國投資5億美元。這家同樣出身聖克拉拉的高科技公司説,它將在浦東的外高橋自由貿易區設立基地,裝配 “奔騰4”微處理器,並對其性能進行測試。該基地目前共有1200名工人,但英特爾公司計劃至2004年將工人數量增加至3000人。

    “在過去,大多數公司習慣在中國建立合資企業。現在這一狀況已經大大改變,人們更傾向於建立自己的獨資企業。”詹姆斯加雷特先生説,他曾在1996到2000年間出任英特爾(中國)公司的總裁,如今他是該公司法律及政府事務部的副經理,並且主管該公司世界範圍內的政府事務。“你必須進入中國市場,在那裏建築自己的業務網路,爭取客戶,並且以中國為中心向外拓展,”他説,“這是一個怎樣充分利用‘中國商機’的問題。”

    與此同時,較小型的科技公司也加入到了投資中國的謎團。

    位於方廷瓦利市的“金斯頓科技”(Kingston Technology)公司致力於記憶棒的製造生産,它去年在浦東自由貿易區與中國的“長城”電腦公司合資建立了一家製造工廠。金斯頓公司市場戰略部的經理史蒂芬羅德里格斯先生認為,自90年代以來,中國的商業環境正一步步地改善。“他們確實很渴望加入世貿組織,因此他們的市場規則變得更加靈活以及合理。”他説。

    但是,吳莎哈雷先生同時也指出,人們仍然感覺難以在中國經濟的深海中潛水,並且難以與一些官僚機構打交道。此外,對於高科技公司來説,中國國內的智慧財産權問題仍然令人捉摸不透。“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盜版基地。”哈雷先生説。同樣,儘管中國中央政府越來越接近世貿組織的理想化規則,但是各地方政府的官員卻很可能無法在所有事情上與跨國公司達成一致的看法。

    而且,除了上述問題之外,人們還必須得充分考慮他們的競爭者,尼克霍普先生説。他指出,國外的汽車製造商們之所以至今未能在中國取得成功,原因之一便是過多的競爭者攪得相對狹小的中國國內市場擁擠不堪。

    “你不能盲目前進,而是需要審時度勢。”霍普先生如是説。

    中國網2002/7/17


《福布斯》評中國軟體業發展
科技開放為中國發展帶來突破
中國:IT王國志懷遠大的新貴
或將對印度構成挑戰
中美半導體技術差距縮小
美國會建議嚴控對華出口
中國半導體産業發展的四大趨勢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