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開放為中國發展帶來突破  

    ZDNET網2002年7月9日文章:科技開放為中國帶來發展突破(作者:邁克爾科內勒斯/Michael Kanellos)

    這些天,能夠使一個高科技經理人員重新振作精神的幾個詞之一就是:中國。

    多年來,眾多公司都曾嘗試開發中國巨大的經濟潛能,但由於近期世界其他地區依然深陷各自經濟問題的泥沼,中國就成為了一個更具有吸引力的目標。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了像英特爾、諾基亞、惠普這樣的國際巨頭以及其他所有的跨國公司最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之一。

    "在中國,個人電腦的普及率還不及5,中國依然是一個成長中的巨大市場",英特爾(中國)公司的總裁陳偉錠先生(W.T. Tan)如是説道,"中國依然熱愛技術"。

    中國作為一個快速擴張的經濟體,擁有龐大的人口。中國將其産業的就業情況以及産品看作是通向成功的最直接的道路之一。中國已經創造了至今依然十分穩定的兩位數的經濟增長速度,並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將這一勢頭繼續保持下去。

    同減免稅收同樣重要的還有具有競爭力的教育體系以及較低的勞動力成本,這些都將中國改造成了産品開發鏈上關鍵的一環。各方面的資料顯示,中國普通工人每月收入約為3000元人民幣,這相當於365美元。

    "今天,大陸還有許多低端的裝配線,但是10後,這裡就很有可能達到今天台灣的發展水準",微軟中國總裁唐駿如是説道,"起初,人們將可以擴大製造業,最終人們將可以設計國外産品。"

    對一些大型企業來説,這一進程早已經在進行中了。一系列重要的科技公司都在中國建立了産品生産基地或者設立了研發中心。比如微軟的北京實驗室,就取得了一部分MPEG4視頻流標準的智慧財産權。

    中國本地的公司企業的實力也獲得了很大的增長,並將自身的業務擴張到了海外。中國消費類電子産品製造企業海爾以及網路設備製造商華為科技都已經開始向歐洲以及美國出口自有品牌産品。聯想集團作為中國國內最大的個人電腦製造商,在中國國內市場上佔有26的市場份額,並正在積極向行動電話和出口産品市場滲透。

    中國的半導體産業也將成為一個巨大的産業。僅在過去幾年裏,中國就已經涌現了近200家晶片設計企業,世界最大的晶片製造企業--台灣半導體製造公司(TSMC)副首席執行官F.C. Tseng介紹説道。因此,為沒有晶片工廠的IT企業製造晶片的晶片製造商的數量在中國大陸激增。台灣半導體製造公司計劃在這裡設立工廠,以便同宏力半導體(Grace Semiconductor)以及中芯國際(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等本地半導體製造企業展開競爭。

    台灣半導體製造公司的F.C. Tseng在談到中國大陸廠商時説道,"他們已經涉足通訊及消費類電子産品市場",其中,他們還建立了自己的下一代行動電話標準。

    日益成熟的經濟

    中國的高科技機遇在很大程度上是歷史環境綜合的結果。

    在1966-1976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沒有法律",舊金山的一家國際法律事務所Morrison & Foerster的合夥人塞德里克趙(Cedric Chao的音譯)如是説道。但是到了1979年,鄧小平將這個國家重新帶到了經濟改革和政治穩定的道路上來。

    儘管時至今日政治改革的進程依然滯後,但是中國的經濟正在迅速地適應市場力量的要求。

    今天,"中國市場99的消費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斯坦福大學的經濟發展教授劉遵義(Lawrence J. Lau)評價説道。劉遵義教授補充説道,儘管中國政府依然擁有股票交易所中上市公司70的股票,但是私營企業對中國國內生産總值(GDP)的貢獻率也已達到了65。

    根據劉遵義教授的研究,自1979年以來,中國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達到了10.9,而且在未來幾十年裏,不論中國外部經濟環境如何,中國經濟都將繼續保持7的年經濟增長率。他還預測,伴隨著每年4500億美元鉅額投資的流入,到2020年,中國就將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到2035年,中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就將和美國持平。

    中國政府同樣預測到了這種增長的前景。為此,中國政府一方面為科研撥款,另一方面調整其法律為智慧財産權的繁榮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聯想集團、Linux系統的開發者--紅旗軟體以及其他許多高科技企業最初都是依賴國家控制的中國科學院的資金、科研成果乃至人力資源才得以創立的。中國科學院最近開發了一顆相容視窗作業系統的150 MHz的中央處理器。擁有強大科研實力的數百所大學也已建立起來。

    科技産品的銷售

    中國的老百姓也用自己的消費對中國經濟的增長作出了回應。中國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手機消費市場,擁有1.67億手機用戶,而且每月還新增400-600萬用戶。

    自2000年以來,個人電腦的需求增長開始回落。儘管2000年電腦消費品的出貨量僅增長了82,但同世界其他地區相比這一增長依然顯得十分強勁。根據市場研究公司--國際數據公司(IDC)的預測稱,從現在到2006年,個人電腦出貨量的年增長率有望達到18。而到2006年,伺服器銷售收入的年增長率也將達到12.7。

    裝備了Cyrix中央處理器和DOS作業系統的個人電腦的銷售預算是472美元(約合3800元人民幣),而一台國産的配備奔騰4處理器帶顯示屏的個人電腦售價則約是968美元(合8000元人民幣)。

    因特網的普及也將繼續推動個人電腦的銷售。BNI媒體集團的首席執行官 Hsin-Mao Huang稱,2001年,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了上網人數居世界第二位的國家。

    他説道,"中國的情形同世界其他地區有所不同,在中國,電視的內容依然十分有限,因此,同美國相比,因特網在中國就有著更大影響。"

    生産能力的增長

    就目前而言,中國高科技産品中絕大多數可能都服務於國內的市場,因為中國國內消費市場本身已經十分龐大,而且其增長速度要遠高於本地區的其他地方。這就是劉遵義教授和其他分析家將中國比作19世紀的美國而不是其他亞洲國家的原因所在--其他亞洲國家主要依靠出口推動經濟的增長。

    "我們使用的80半導體材料都從國外進口",上海張江高科技園開發公司的首席執行官戴海渤(Dai Haibo的音譯)如是説道,"即便未來20年裏我們能夠增加20個生産場地,我們的生産場地仍將處於不足的狀態。" 張江高科技園是一個面向半導體製造業及其他高科技産業的工業園區,其承租人包括全球最大半導體設備供應商──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及科林研發(Lam Research)等知名高科技企業。

    在這種強勁的發展勢頭下,外國投資者可能將從中獲利。未來5年裏,張江高科技園50的承租人將是中國的高科技企業,而另外的50將是外國公司,但是據預計該工業園70的産值將來自海外製造商。

    由於勞動力成本較低,出口也將獲得增長。主要掃描器生産商中晶科技(Microtek)的首席執行官Carter Tseng指出,在大陸生産一台筆記型電腦的費用要比在台灣生産低25美元,而掃描器在大陸和台灣的生産費用則要差上8美元。

    世界第二大光碟機製造商建興(Lite-On)的首席執行官大衛林(David Lin的音譯)稱,台灣幾乎每一個電子産品製造商都已經或正在大陸投資建廠。台灣每年生産了全球大約一半的筆電以及三分之一的桌上電腦,因此將來很大一部分美國的硬體將不可避免地來自中國大陸。

    去年9月,戴爾(Dell)電腦公司將其日本生産基地遷到了中國大陸。微軟的Xbox遊戲機也在大陸製造,但目前並不在大陸銷售。英特爾也在中國大陸組裝奔騰4處理器、晶片組以及快閃記憶體,並將這些産品銷往全世界。

    政府干預

    然而,外企這種在華投資的熱情卻受到了投資風險以及官僚主義障礙的壓制。中國的法律要求徵收關稅,將外國投資者限制在特定的銷售地區,控制外企的銷售能力,並且要求一些外國企業同中國企業進行合資,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限制措施。

    中國的政府官員們也需要謹慎交往。同地方當局建立良好的個人關係、雇傭本地勞動力以及同當地的大學和企業保持密切的合作對外企的成功至關重要。

    同其他國家的情況相比,"你需要更多地同政府打交道",英特爾(中國)公司的總裁陳偉錠先生如是分析道,"從積極的層面上看,政府完全意識到IT行業對國家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投資和貿易的壁壘也在逐漸減少。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未來4至6年內,北京政府將不得不修訂甚至重新起草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以適應新的形勢和國際準則。而中國的官員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官員也日益認真地加強法律的執行,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主任簡達寧(Jian Daning的音譯)如是説道。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是一個由當地政府運作的、主要針對外企而創辦的工業園區。

    簡達寧主任指出,"許多過去針對外企的民族主義的不合理要求將得到改變,這些改變將是十分迅速的,未來3、4年內將會有很大的變化。"

    以産品通過海關的時間為例,過去産品要通過中國海關需要72小時。當中國政府了解到馬來西亞能夠在8小時內處理進出口商品手續後,它便為自己確立了一般商品10小時、IT産品6小時通過海關的目標。

    中國還認識到了減免稅收的好處。在外高橋保稅區,北電網路、英特爾、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等企業運營的頭兩年可以免繳所得稅,此後三年可以只繳納標準所得稅稅率15的一半。去年,該工業園區實現工業總産值達100億美元,IT高科技企業在這個總産值中貢獻了80的份額。所有的IT企業都無需繳納進口稅和增值稅。

    不僅如此,中國的政府官員還向他們的外國經營夥伴徵求意見。諾基亞首席執政官約瑪奧里拉(Jorma Ollila的音譯)、愛立信的首席執政官庫爾特海爾斯托姆(Kurt Hellstrom的音譯)以及三菱電氣主席森下洋一(Yoichi Morishita)都是北京市市長的商業領導顧問委員會的成員,出任這一顧問角色要求他們每年至少訪問北京一次。

    特別是微軟,它已經更能同當地的政策保持協調一致了。過去十年裏,針對盜版的起訴以及在製作中文簡體版的視窗作業系統時使用台灣的翻譯人員已經使中國大陸的消費者怒火中燒。1999年的晚些時候,微軟中國的前總經理吳士宏(Juliet Wu)撰寫了一本書,書中詳盡地描述了微軟在中國的種種商業手段,該書很快便成為了暢銷書。

    自那時起,微軟就致力於更好地迎合中國大陸地區的消費者。兩年前,中國國家總理朱鎔基同微軟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的音譯)的會談導致了中關村軟體和微創軟體兩家公司的創立,這兩家新公司的股份由中國企業和華盛頓洲雷蒙德城的企業巨頭微軟共同擁有。中關村軟體公司已經於今年4月開始運營,而微創軟體公司則將於7月投入運作,微軟中國區總裁唐駿介紹説道。

    未來發展的預測

    那麼,所有這些活動都將把外國企業引向何方呢?首先,儘管外國公司仍然能從不斷增長的市場中獲利,但是隨著中國本土産業的成熟,外企將要面對各方面日益增長的競爭壓力。

    由於眾多企業為了降低運輸成本,同時為了投中國政府所好而加入對華投資建廠的行列,半導體製造商們將要面對的是眾多企業一窩蜂地在中國大陸發掘財富的熱潮,半導體製造商們可能會因此吃點苦頭。而隨著大量晶片産品涌入市場,日本80年代加入半導體市場後造成的局面以及台灣和新加坡90年代加入這一産業時産生的類似情形將在今天的中國半導體市場上歷史重演。

     "從供給的角度看,或許根本不需要在中國建立這些新工廠",台灣半導體製造公司的副首席執行官F.C. Tseng坦言道。

    個人電腦公司也將越來越多地加入到價格戰當中去。從去年開始,戴爾電腦公司就已經大幅度降低産品價格,並更加賣力地向消費者推銷低價電腦,以爭奪更大的市場份額。聯想集團也誓言要奪取更大的屬於自己的市場業務。

    然而,同過去高科技製造業巨頭有所不同的是,中國或許不會面臨降價産生的壓力。由於中國超過一半的人口仍留在農業領域工作,因此製造業的成本還將維持在較低的水準上。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劉遵義教授稱,"未來幾年內,中國的低勞動力成本仍將給中國經濟帶來巨大的優勢"。如果歷史對現在有所借鑒的話,隨著時間的推移,較低的勞動力成本將直接轉化成西方較低的個人電腦價格。

    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的差別將日益縮小,至少在經濟方面兩者的界限將逐漸模糊。統計數據顯示,台灣企業在大陸的投資額高達數十億美元,雇傭的本地員工超過了30萬人。

    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的這种經貿關係中,台灣提供的是專門技術,而大陸提供的是廉價勞動力。有介於此,香港房地産公司恒隆集團(Hang Lung Group)的主席羅尼陳(Ronnie Chan的音譯)指出,"台灣重回祖國大陸的懷抱只是時間問題"。

    台灣的企業管理人員一般對海峽統一的熱情要低得多,但是他們都公開承認他們企業的未來同大陸的興衰緊密地拴在一起,而商業的聯繫更是引導著兩岸關係的走向。台灣法律事務所Lee and Li的資深合夥人Paul Hsu説道,"政治家們並沒有放棄進行兩岸對話,他們仍然密切關注著這個問題。"

    更為自由的資訊流動和收入的增加都將不可避免地對此産生影響。假如全球的發展歷史可以引為借鑒的話,那麼結果就是--日益成長壯大的"中産階級"最終將推動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

     "我們認為,引進越來越多的技術將使中國日益開放",英特爾總裁保羅歐特利尼(Paul Otellini的音譯)今年早些時候在接受採訪時説道,"從長遠看來,這對中國不無益處。"

    中國網2002/7/16


中國:IT王國志懷遠大的新貴
或將對印度構成挑戰
中國欲成為資訊技術外包大國
中美半導體技術差距縮小
美國會建議嚴控對華出口
中國半導體産業發展的四大趨勢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