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國高科技人才之現狀  

    ZDNET網2002年7月10日文章:中國科技人才充足(作者:邁克爾科內勒斯/Michael Kanellos)

    擁有10億人口的中國,其體力勞動者的豐富和充裕在世界上一向享有盛名,然而,從事腦力勞動的人才隊伍也在迅速壯大,迎頭趕上。

    在眾多高科技巨頭擴大在華製造工廠的同時,更有一大批跨國公司求賢若渴,不斷將中國大陸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研究人員招至自己麾下,從事全球應用項目的開發研究工作。而近年來,這些全球應用項目的開發本來都是準備在美國或歐洲的實驗室中進行的。

    "現在我雇傭一名有多年相關工作經驗的中國博士的費用要比雇傭一名斯坦福大學應屆畢業生的費用低得多",美國加利福尼亞洲聖約瑟城的軟體公司--鳳凰科技的總裁兼首席執行官阿爾伯特E西托斯(音)坦言道。

    乍看起來,這種潮流看起來像是一種典型的人才外流現象,或者像是美國企業繞過與專業技術人員工作簽證(H-1B visa)移民爭論相關聯的政治障礙雇傭非本國勞動力的一種手段。但是太平洋兩岸的企業管理人員都認為,這種吸納使用中國本地人才的方法更像是一種在中國的大規模人才搜尋活動,而這種人才搜尋行動的目標恰恰就是中國高等學府培養出的新生代工程技術人員。

    中國高校畢業生爭先恐後地涌向這一産業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其中包括相對較高的薪資、政府鼓勵扶持科教的政策以及國內科技市場的蓬勃發展等等。據統計,中國高校每年畢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大約有70萬人,而美國的科技企業無疑想要吸納這些人中的精英分子,為他們所用。

    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克雷格貝瑞特博士在被問及其晶片製造企業在中國和俄羅斯的研究中心時,他説道,"哪有人才,我們就把設計中心建在哪--最傑出的人才才是我們追逐的目標。"

    然而,毫無疑問的一點是,雇傭中國的工程技術人員的成本要比雇傭美國工程技術人員的成本低得多。綜合不同來源的資料顯示,在中國,只有一個學位的工程技術人員年收入在4800美元到8800美元之間,差別主要體現在工作經驗豐富與否以及效力公司的不同上。而這一收入還不包括住房補貼、退休金以及醫療基金等費用,如果算上這些費用的話,這類工程技術人員的收入將能夠提高50。

    儘管按照美國的收入標準看,這類技術人員的收入還略顯寒酸,但是在城市居民平均年收入還不到4300美元的中國,能達到這樣的薪資水準已經算是非常不錯了。那些有著更高學歷的工程技術人員的薪資通常還要高一些,但同西方國家技術人員的薪酬相比,他們的收入還是要低得多。人力成本的降低意味著外國企業在中國設立的實驗室還將繼續保持增長。

    然而,許多美國跨國公司都聲稱,控制人力成本只是他們第二位的考慮事項,而尋找合適的人才,尤其是既熟練掌握外語又熟悉本地情況的人才才是他們首要的目標。例如,鳳凰科技的首席執行官西托斯先生稱,在鳳凰科技,普通話現在是主要使用的語言。鳳凰科技公司是業界領先的BIOS(基本輸入輸出作業系統)技術開發商,這種軟體技術使系統的硬體得以同軟體進行通話。該公司在南京的辦事處擁有18名博士研究人員。南京是長江邊離上海不遠的內陸城市。

     "在'原始'人才方面,中國的碩士和博士生的素質絕對是十分優秀的",美國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葉天正(James Yeh)博士如是説道。

    主持設在上海的英特爾公司中國軟體實驗室工作的王文漢博士(Wen-Hann Wang)稱,中國工程師為西方科技企業所作的工作的範圍十分廣泛。王文漢博士領導的這個軟體實驗室是英特爾在中國的四大研究團體之一。該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從事了英特爾許多課題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開發和提高Linux技術用於以英特爾産品為基礎的電信伺服器,使Palm作業系統相容英特爾的Xscale晶片,為英特爾的安騰(Itanium)處理器編寫軟體驅動程式,為電子郵件視頻編寫應用軟體,以及開展BIOS和可擴展的置標語言(XML)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除了大而化之的常規性研究,設在中國的研究中心在一些領域的專門技術研究上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微軟、英特爾以及IBM公司都已經將它們的"電腦自然交互界面"研究項目的主要開發部分轉移到了中國進行。這種"電腦自然交互界面"將包括筆跡或面容識別技術以及語音激活系統等。儘管這項技術最終將會被推廣到全世界,但一些研究成果卻在中國取得了特別的反響。

     "尤其是對使用中文的人來説,目前使用的人機交互系統(鍵盤)更不友好",葉天正博士介紹説道,"我常常問來聽我演講的聽眾,'你的母親上一次發電子郵件給你是什麼時候',而我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哥哥(弟弟)幫她發的。'"

    在行動通訊領域的研究也相當的活躍。在中國農曆新年期間,中國的行動電話網路常常不堪重負,飽受網路堵塞的困擾。而這種現象是其他國家的研究人員可能永遠也無法經歷或了解的。"我們在這裡充當著中國市場的觀察哨的角色",葉博士又補充説道。

    終生競爭

    中國政府所積極推動倡導的"211工程"以及"重點大學計劃"等耗資數十億美元的重大活動不僅使地方大學在數量上獲得了增加,大學的品質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過211工程,中國政府向100所大學投入了約22億美元的教育資金,而在重點大學計劃中,中國政府將向十所頂級大學投入12億美元。總體而言,中國國內生産總值中有2.9投向了教育事業。中國政府希望在2005之前將全國所有的中學和絕大多數小學都連上網際網路。

    "復旦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都是非常著名的大學",台灣半導體製造公司(TSMC)副首席執行官F.C. Tseng説道,"因此,去美國尋求高等教育的學生就越來越少了。"

    在中國的教育制度下,競爭是教學的主題。儘管中國的小學和中學實行的都是義務教育,即國家承擔了國民這一階段受教育的費用,但是學生的家長還是常常給自己的孩子提供額外的家庭教師輔導、鋼琴課程以及其他各種學習。

    毋庸置疑,教育是推動中國的個人電腦銷售的最強大動力之一。"在中國,孩子早晨6點起床學習,淩晨1點才上床休息是很平常的事",曾任波士頓一高科技公司管理人員,現已回國創業的卡爾姚(音)感慨地説道。

    中國有許多人認為,家長望子成龍的雄心壯志同擺脫文化大革命壓抑影響的期望息息相關。以中國中科紅旗軟體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劉博為例,1974年他15歲時,接到了一個強制性的任務,他不得不去北京郊外的一個農場上割麥子,每天要這樣幹上20個小時。

     "那兩年的艱辛使我學會了如何面對困難",他坦言道,"現在面對困境,我常想,還能比那個時候更糟糕嗎?"

    由此産生的工作道德,不論是自願的還是受強迫的,已經在中國的教育體系內引發了激烈的競爭。要想走進大學校門,學生們就必須通過每年七月舉行的為期三天的高校入學考試。學生們要參加物理、化學、地理、英語、數學以及其他科目的測試。

    10年前,只有5的考生能夠通過高考,而現在,隨著國家興建了更多的高校,學生高考的成功率已經提高到了1比7。

    在高考中取得高分就能夠進入頂級的高校學習,這樣就能接著得到最好的研究生學習機會以及在跨國公司裏謀得一席之地。但是即便是那些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精英,要想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工作也非易事。

    英特爾中國軟體實驗室的總經理王文漢博士介紹説,每年它們都會收到3000到4000份學生的求職簡歷,但是最終只有35人得到了錄用。IBM中國實驗室的情況與英特爾十分類似。每年IBM都要收到1800份擁有碩士或博士學位的學生的應聘簡歷,但是最終只有12人受聘于IBM。

    這些跨國公司在華的實驗室都有著各自公司內最為苛刻的招聘政策。主管IBM中國研究中心的葉天正博士坦言,IBM中國實驗室的招聘淘汰率要高於IBM在任何其他國家的實驗室。

    "和世界其他地區的實驗室相比,我們努力為技術研究人員提供同樣優秀甚至更勝一籌的工作環境",葉博士這樣説道。

    為了在中國得到最好的技術人才,跨國高科技企業可以説下足了功夫。它們同選中的高等學府建立了相當緊密的聯繫。它們在大學設立助學基金,建立聯合研究項目,甚至還提高了當地的教師以及小學進行電腦教育的積極性。

    進退維谷:高級管理人才的缺乏

    然而,在所有的工程技術型人才中,中國在一個重要領域的人才培養上還明顯落後,這就是管理型人才。

    "中國的高等學府將工科和理科合併在一起,而且更重視理科一些",中國紅旗軟體首席執行官劉博説道,"我們十分缺乏項目經理、系統分析師以及開發團隊的領導者。"

    和許多本地的管理人員一樣,劉博先生也是在外國公司裏學會進行項目運作的。大學畢業後,他曾在一個中國研究所工作過,後來他又輾轉跳槽,在一家新加坡個人電腦製造公司、英孚美軟體公司 (Informix)、SCO公司以及微軟等外企都曾工作過。

    根據中國教育與科研網路的統計,中國政府對商業學位和管理培訓的投資正在迅速增加。僅在最近一段時間,中國就新創立了62個工商管理碩士(MBA)項目。

    與此同時,許多外國企業卻採取了主動,填補中國在管理人才培養方面的缺口。以英特爾和鳳凰科技為例,它們就將自己公司內的工程技術人員輪流派往美國接受為期三個月的交流培訓,併為高級學位的攻讀提供資助。公司的僱員還可以得到免費的英語培訓。

     "在中國,企業需要注入大量的管理人才",英特爾軟體實驗室的王文漢博士説道,"但人才的增長要比技術的進步困難的多了。"

    中國網2002/7/19


淘金中國:國際高科技公司的現實與夢想
科技開放為中國發展帶來突破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