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顛覆傳統競爭概念(1)

    美國《遠東經濟評論》2002年10月17日刊文章(提前出版):中國製造:顛覆傳統競爭概念(作者:卡爾比萊格特/上海;彼得沃那柯特/北京)

     上個世紀80年代,當飛利浦電子公司開始醞釀進入中國,準備在這個人口龐大的發展中國家大顯身手的時候,這支荷蘭知名品牌的經營策略很簡單,也很明顯,就是要將飛利浦製造的産品送進中國老百姓的千家萬戶。

    然而,事情卻並沒有像飛利浦所預料的那樣發展:中國非但沒有順理成章的成為飛利浦電熨斗、飛利浦電視等電工産品的銷售市場,反而變成了該公司電器生産的重要基地——在中國製造的飛利浦産品被流水裝載,遠銷世界其他地區。今天,飛利浦在中國的23家工廠每年為該品牌生産總價值超過50億美元的産品,其中三分之二轉銷海外。飛利浦公司亞洲分部的負責人喬翰恩范斯普朗特爾(音)坦言:“我們原來打算在中國大量銷售産品,現在,情況發生了有趣的變化。”

    與飛利浦有類似經歷的公司還有許多。通用電器、三星電子、東芝以及其他數以千計的中國公司和製造商紛紛發現將中國定位為一個出口基地往往要比將她作為一個銷售網點更容易,而且更合算。

    於是,曾經被眾多資深執行官員看好的世界上最具購買潛力的中國市場搖身一變,成為了這顆星球上最受矚目的生産源地。中國製造業極具壓倒性的競爭力改寫著全球跨國合作的現狀,世界各地的企業和個人被迫改變陳舊的經營觀念,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競爭要求。

    中國製造業的強勢崛起使她成為全球商品價格下跌的一股日益重要的促進力,該國卓越的製造能力在全世界範圍內有效下拉工業、消耗、甚至農産品的平均價格。從今年五月份開始,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商品數額已經穩步超越其傳統貿易夥伴日本。

    數十年來,中國向美國輸送的大都是類似紡織品和玩具之流的低端産品,而今,中國已經逐漸開始向美國消費者提供工藝更加繁複的商品,譬如電腦和DVD。今年六月,中國出口美國的電子産品價值超過了12億美元,比前一個月份增加了12.3%;此外,中國對美的高科技産品出口增長速度之快,超過其他任何一類商品。

    美國著名廚具品牌National Presto Industries的總裁馬莉奧柯赫恩(音)對來勢洶洶的中國製造可謂感觸良深。從1998年到2001年之間,美國從中國進口的家用設備總價值成倍增加,達到了6億4千萬美元左右,National Presto被迫下調産品價格,三年中,原來售價49.99美元一隻的平底鍋一再減價,目前的標價是29.99美元。為了降低生産成本,柯赫恩女士不得不於今年年初關閉了公司在密西西比和新墨西哥的子公司,將生産基地轉移到中國。“我們醞釀這一計劃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她説,“儘管和過去的合作夥伴告別讓人難過,但我們別無選擇。”

    中國對美國産品出口量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對國際工業生産的整體結構産生了廣泛影響。1998年到2001年三年間,中國電視機和錄音設備對美出口的規模以每年13%的速度遞增,2001年以達到60億美元;工具以及金屬設施的出口量增加了23%,達到15億美元;體育用品的出口則增長了16%,達到20億美元。

    隨著從中國進口的産品數量增加,美國零售業的許多部分銷售業績一再下跌。美國勞動部提供的數據顯示,從1998年開始,電視機的均價每年下降9%,體育用品的均價每年下跌3%。

    儘管中國製造大規模進入美國市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國失業人數的增加,對像阿瑪特西亞薩勒蒙(音)那樣的普通消費者而言,卻是一件大好事。薩勒蒙先生在紐約經營一家大型轎車服務公司,上個週末,筆者在一家人滿為患的家居超市門外碰見了這位剛剛花了48個美元購買了一架中國製造的組合吊扇和一個輕便固定裝置的中年人,薩勒蒙對自己剛掏錢購買的商品十分滿意:“以前我們都不願意買中國製造的東西,認為它們品質不過關,但現在,它們看上去很不錯,而且價格公道。”

    在薩勒蒙先生身後,是剛購買了一個Black&Decker旋轉把手的巴艾琳斯賓克(音)女士,這種工具可以用來重新為沙發裝墊。斯賓剋女士回憶説,就在幾年以前,這種工具得賣100多美元,而她剛剛買的那個是在中國生産的,只需要39.97美元。“還有誰會傻到多花70美元去買一個使起來一模一樣的東西?”

    在日本,中國商品的低價位加劇了近年來蔓延全日的通貨緊縮,儘管日政府一直力求保持低匯率,仍無法有效的扭轉這一局面。

    在日本經營大型連鎖超市的Aeon公司今年2月份開始銷售中國海爾集團出品的一款標價19,800日元(合160美元)小型冰箱以及一款標價9800日元的洗衣機,這兩種機器的售價比同類型的日本品牌便宜20%-30%。Aeon原本預期將在海爾冰箱推出的第一年內銷售2萬台,然而,截至到2月份,這款冰箱已經銷出了1萬5千台,公司不得不將原來的訂單額成倍擴大。

    回頭看看中國本土,這片廣袤的土地正在經歷其建國歷史上最強有力的通貨緊縮階段,在過去的7年之間,各類商品的平均價格下跌了近兩成。十年前,一台21英寸彩色電視機在中國的售價略高於400美元,而今,它的價格不足80美元,而且仍在繼續下跌。

    “中國崛起成為世界頭號製造基地對世界工業的影響將媲美甚至超過美國工業化對全球經濟的衝擊。” 香港摩根斯坦利的經濟學家安迪謝(音)如是説。

    當然,中國製造對全球商品價格的影響不應被過分誇大。儘管她在許多出口市場上的主導地位逐漸清晰,中國仍然只是全球範圍內導致商品價格下跌的眾多因素之一。世界經濟結構的不休演變——例如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商品的流通速率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以及歐盟各成員經濟體的深化融合——這一切意味著全球消費者面對著越來越豐富的選擇,即使人們的消費能力沒有明顯變化。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增加了生産能力,降低了生産成本,繼而降低了價格。另外,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消費群體和經濟引擎美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也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商品供過於求的狀況。

    中國網2002年10月14日


中國産品已不是廉價聖誕禮物
中國離“世界工廠”有多遠?
日益巨大化的中國市場(上)
“中國造”在國外系列報道(續)
“中國造”在國外系列報道
中國“世界工廠”之思考
潘岳:促進我國建成"世界工廠"
[動向]“中國造危險論”出籠
日本要把“世界工廠”遷往中國?
[爭鳴]中國離“世界工廠”多遠?
中國製造業邁向世界級水準
中國離“世界工廠”有多遠
日本迎接“中國設計”時代
日刊評論日本削減對華貸款事件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