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在國外系列報道  

    (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進入國際市場的中國産品增多,“中國造”作為一种經濟現象,已引起一些國家政府、經濟學界和實業界的關注。中國産品在世界市場上的現狀如何?有關國家政府部門、行業組織、企業和消費者對“中國造”的看法怎樣?“中國造”同“德國造”、“日本造”、“瑞士造”相比有哪些差距?為了讓廣大讀者了解這些問題,本報從今天起在國際新聞版推出“中國造在國外”系列報道。)

    “中國造”在俄羅斯沉浮的啟示

    在今日俄羅斯,進口商品均分為上中下三個檔次。坦率地講,在高檔商品中,“中國造”産品所佔份額還很少。但在低檔商品中,中國商品卻佔有很高份額。可喜的是,如今“中國造”的中檔商品,尤其是從西方國家轉口進入俄羅斯的商品與年俱增,如“中國造”兒童玩具約佔60%—70%。

    據中國駐俄使館商務專家介紹,俄廣大消費者對中國産品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曲折過程。上世紀50年代,“中國造”的輕紡産品,如暖水瓶、手電筒、毛巾和服裝等在蘇聯人民中享有很高信譽。1986年,在兩國正常經貿關係中斷了幾十年之後,中國政府第一次在莫斯科舉辦了經貿展覽會。當時,真是盛況空前,許多莫斯科市民扶老攜幼,興致勃勃地前來參觀。他們看到的是一個嶄新的中國及其改革七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彩電、錄音機、洗衣機、冰箱、摩托車……琳瑯滿目的展品令他們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到了90年代,隨著中俄兩國人員交往的不斷擴大,兩國的“倒爺”也把大量假冒偽劣商品帶進了俄市場。許多俄羅斯人開的小店前挂起了“本店不售中國商品”的牌子,極大地損害了“中國造”的信譽。這些現象引起了中俄兩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兩國有關部門進行了多次會談,一致認為,由於90年代初期建立的俄中經濟及人員往來機制(非官方)秩序混亂、腐敗氾濫,實際成了俄灰色經濟發展的動力。兩國必須儘快制定相關戰略,將邊貿民貿納入正軌。

    一位長期在俄從事經貿活動的中國商人對記者説,90年代初非常流行的“包機包稅”,獲益的不是俄國家及廣大消費者,而是某些官員、黑社會組織、中國的不法商人和俄航空貨運系統的偷稅漏稅者。一位旅俄華商聯合會負責人説,當時中國人在俄合法經營要比非法經營費用高,甚至更危險。據介紹,90年代初,俄海關實施“特派員”制度,其實是建立私人海關終端,實行包機貨物組合清關,甚至包機未到就提前清關,導致大量稅費流失。俄方知情人稱,俄國庫從上述與中國的“民貿”中應收關稅為每年20—30億美元,而實際只收到其中的幾十分之一。

    從1997年開始,俄方要求所有進口商品都要有俄文説明,並標明産地。這樣一來,基本堵住了假冒偽劣産品的進口。事實證明,“中國造”的産品根本就不像人們想像的那麼差。在今天俄市場的中檔商品中,“中國造”的口碑就不錯。近年來,一些中國商品進入了莫斯科的主流超市和商店。據了解,這些中國産品大多是從西方國家轉口來的,而直接從中國進口的甚少。據説,目前中俄兩國的企業家和商界人士都在探索直接貿易的途徑,這樣可免去不少中間環節。

    據中國駐俄商務官員介紹,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中國産品在俄的形象已有明顯改善。市場這只“無形的手”的巨大調節作用,使中國商家都已清楚地認識到,如果繼續向俄市場傾銷低劣商品,無異於自掘墳墓。這位官員還認為,雖然現在“中國造”在俄的形象已有改觀,但若要在廣大消費者心目中樹立新的形象,還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俄國家統計委員會一位高官對記者説,目前,俄中兩國的經貿合作結構單一,“雙高”産品(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太少。這與俄中兩國目前的經濟和科研水準不相稱,與兩國目前良好的國家關係和政治關係水準相差甚遠。中國駐俄使館商務專家也認為,“中國造”正從低質低價向物美價廉轉變,但還需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目前,中國的“中信”和“華為”已進入俄的通訊市場。不久前在俄成功舉辦的廣東省和廣州市經貿洽談會也證明,中國的“雙高”産品完全可以打入俄羅斯。

    綜觀“中國造”商品在俄十幾年的沉浮,此間一些有識之士認為,中國商品在俄仍面臨機遇與危機並存的局面。俄作為全球範圍內所剩不多而又潛力巨大的市場,理應引起中國企業界的高度重視。俄一些專家坦率地指出,現在西方國家也把目光瞄準了俄。如果中國廠商還猶豫不決,不奮起直追,就將坐失良機。俄政府經濟發展部的一位官員對記者説,“中國造”商品進軍俄,應多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擯棄過去小股作戰、目光短淺的積弊,要在對俄市場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制定長遠可行的戰略規劃,使“中國造”真正走進俄羅斯的千家萬戶。(楊政)

    

    “中國造”在埃及前景廣闊

    非洲大國埃及,是同我國建立經貿合作關係最早的國家之一。近年來,中埃兩國貿易持續發展。據埃及官方統計:2000年中國僅次於美國、德國、沙烏地阿拉伯和義大利,成為埃及第五大貿易夥伴。2001年兩國貿易總額首次突破9億美元大關,其中中國向埃及的出口額達到8.73億美元,創歷史最高水準。

    從20世紀90年代起,中國、日本、南韓等亞洲國家的産品開始在埃及市場佔據比較重要的地位,打破了多年來由歐美一統天下的局面。中國商品以質優價廉而具有強大的競爭力,不僅使當地消費者受益,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我國向埃及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機電、輕紡、化工、五礦和農産品等。其中,機電産品為主項拳頭産品,佔我國對埃及出口總值的35%。服裝紡織品和鞋類産品是我國出口埃及的優勢産品。2001年,我國對埃及的服裝及其他紡織品出口額為2億美元。進入21世紀,我對埃年出口額超過或接近千萬美元的産品還有醫藥製品、電話機、陶瓷器皿、塑膠製品、紙張、煙草、肉類製品等十多項。

    在開羅市中心繁華的商業區,有一條名叫阿卜杜勒阿齊茲的街道,兩邊林立的商店中擺滿了中國製造的各種電器。這些電器大多要比歐美、日本同類産品便宜得多,因此非常暢銷。一家原來經營日本名牌電器的店主説,他不得不削價出售庫存的日本電器,今後他也打算經營中國商品。在埃及著名的商貿港口城市塞得港,市場上到處是來自中國的各類商品。埃及媒體甚至稱,塞得港幾乎成了中國商品的大集市。

    記者採訪了一些埃及商人和顧客,他們説,在埃及市場上,中國商品暢銷是因為價廉物美,對一般埃及家庭特別有吸引力。埃及媒體稱,中國人仔細研究了當地的市場需要。以中國的燈籠為例,開羅居民在每年的齋月一定要購買燈籠進行慶祝,製作各式燈籠本是埃及代代相傳的一項民間手工藝。上個世紀90年代初,中國製造的燈籠開始出現在埃及,並迅速佔領了其99%的市場,2000年的進口額達到2000萬美元。中國製造的燈籠以塑膠為主要原料,造型多樣,除表面印有埃及人喜愛的各種圖案,還可以發聲發光、製造煙霧、遙控唱歌,而且用電照明,比傳統的蠟燭要安全。加上這些燈籠價格低廉,對於腰包不豐的普通埃及人,當然成為首選。

    令人可喜的是,近年來,一些技術密集型的産品也開始打入埃及。我國名優企業開始以其雄厚的高科技實力、品質上乘的産品、良好的信譽和精明的經營方式,贏得了埃及政府、市場及媒體的高度評價。埃及從中國引進先進飛機製造技術,兩國合作生産K—8飛機就是一個典型。去年底,深圳華為公司向埃及電話製造公司轉讓一項入網設備技術,成交額就達430萬美元。目前,華為在埃及市場的合同金額約1500萬美元,成為埃及電信的主要設備供應商之一。“中國造”正在被越來越多的埃及人所接受和喜愛。可以預言,隨著中埃兩國互利合作關係的發展,“中國造”在埃及的前景廣闊。

    但是,從總體看,我國每年向埃及出口的産品仍然是低值産品比重大,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産品不多,多數産品僅局限于價格優勢。記者在採訪中感受最深的是,每當提到中國産品,埃及人首先評論的就是價格低。此外還應該承認,我國有的産品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品質問題。比如:有的機電産品零部件品質較差,經常出問題;有的新産品外觀就像二手貨;有的樣品與實際産品品質不符等等。近年來在中埃貿易中發生的投訴、退貨爭端,不少就是由於産品品質問題引起的。“中國造”要在埃及市場站穩腳跟,拓展新的天地,還須努力奮進。(馬海兵)

    

    “中國造”在瑞士受歡迎

    中國産品在瑞士市場上的銷售狀況究竟如何?記者最近就這一問題採訪了幾位瑞士的相關人士,答案令人欣喜:目前瑞士市場上的中國商品越來越多,並受到了消費者的普遍歡迎。過去10年間中國與瑞士的貿易額增長了4倍,去年達到38億瑞郎。特別是1998年後,中國對瑞士的出口大於進口,已連續多年順差。人們深信,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在國外市場上將會出現更多更好的“中國造”産品。

    物美價廉是中國貨受到歡迎的主要原因。瑞士聯邦經濟總局新聞官阿蘭考奇先生説,雖然目前進入瑞士市場的中國産品大多是普通商品,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名牌産品尚不多,但與十年前相比,産品的品種增多、品質提高、價格便宜,很有競爭優勢。在瑞士市場上,除中國的玩具、紡織品和服裝外,還有機械、家電、化工、鐘錶、皮革、鞋子、建材、醫藥等産品,其中紡織品和機械産品分別佔中國出口到瑞士商品的25%和19%。

    考奇先生還説,據他對伯爾尼“LOEB”、“萬德隆”和“環球”3家連鎖大商場的調查,中國産的服裝價廉物美,尤其是婦女套裝、睡衣等深受歡迎。3個月前才開張的“萬德隆”商場的經理對他説,他們開設了“中國商品”專櫃,顧客絡繹不絕,稱讚“中國貨”猶如“新出爐的羊角麵包”一般誘人。

    日內瓦匯豐銀行副總裁、“瑞中經濟協會”法語區副主席菲利普克尼費介紹説,目前中國産的玩具已佔瑞士市場的85%,取代了香港和日本的産品。日內瓦有名的大型綜合商場“PLACETTE”的玩具,絕大多數是“中國製造”。他説,中國商品在瑞士市場站住腳不僅是因為價格低廉,品質不斷提高也是原因之一。據他了解,“瑞中經濟協會”的會員們現在對中國的産品品質評價不錯,瑞士官方也未對中國産品的品質有過抱怨。另據瑞士最大的食品連鎖店“MIGROS”日內瓦地區採購部主任安德烈馬爾基説,瑞士消費者非常看重商品的品質,該店銷售的中國木耳和香菇雖然價格較貴,但很受歡迎,每年銷售額在10—12萬瑞郎。

    但是,考奇先生也指出,提高品質和創名牌是今後中國産品在國際市場立足的重要條件。“入世”為中國産品打入世界市場提供了機遇,現在中國産品已逐漸打開歐美市場,今後中國應在生産大宗廉價産品的同時,開發出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高檔名優産品。他深信,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造”的産品一定會在國際市場佔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考奇和日內瓦“僱主聯合會”秘書長巴爾德先生還向記者介紹了“瑞士造”在國際市場上成功的經驗。首先是堅持“生産專業化和産品名牌化”的發展戰略,以“名牌立國”,發展獨創的精尖産品。第二是視品質為生命,堅守嚴格的産品品質檢驗制度,絕不讓不合格的産品出廠。第三是重視科研與新産品的開發。瑞士的科研經費佔國民生産總值的2.7%,僅次於美國、日本、芬蘭,居世界第四位。企業的科研經費大部分用於新産品開發,使瑞士得以長期保持産出一定數量的世界名牌産品。第四是重視職業培訓,提高員工素質與職業道德。名牌産品靠的是産品品質,而工人的技術水準和工作態度又是決定産品品質的關鍵。是高素質的員工保證了瑞士名牌的經久不衰,保證了瑞士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李肇東)

    

    “中國造”在日本

    標有“中國製造”的商品進入日本市場是改革開放後出現的新事物。雖然中日之間早就有貿易往來,但初期在日本上市的主要是中國的農産品和手工製品,後來逐漸擴大到玩具、服裝和小日用品。真正由中國製造的家電産品等在日本亮相還是最近的事。

    如今,擺在各種百元商店內(店內所有商品均為100日元)的小日用品,早已成為“中國造”的一統天下。專門從事中國製造的各種休閒服裝生産和流通的UNQL公司,甚至被譽為日本平成時代的奇跡。作為純中國製造的現代産品,中國海爾公司生産的專門瞄準日本單身貴族群體的小型冰箱已擺上日本大型超市的店頭,據説十分暢銷。總之,“中國製造”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已不可或缺,只是還沒有形成像法國香水、義大利服裝一類的世界著名品牌。

    對於上述發展過程,旅日著名學者朱建榮在他的著作中有過一段精彩的回顧。他説:“我覺得自己能夠在日本電視上佔有評論中國問題的一席之地,首先應歸功於祖國的發展變化。我1986年初到日本時,台灣、南韓的産品也只剛剛出現在地攤上,商店裏根本看不到中國産品的蹤影。而現在在日本各大商店裏,標有MADE IN CHINA的商品已廣為日本社會所接受。如今日本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而中國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日本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自身的發展,使得日本社會更需要了解中國,所以電視臺需要中國學者出來作解説評論。”由上述描述可以看出,中國的發展壯大,不僅提高了中國産品在日本的地位,連在日學者的身價也隨之倍增。

    長期從事中日貿易的日本國際貿易促進會貿易投資部部長片寄浩紀先生則從專業的角度,深刻分析了這一變化歷程及其影響。他説,與日中邦交正常化之前相比,30年來日中間的貿易額約增加了90倍。若單從中方對日出口來看,則增加了近200倍。更重要的是,中國對日出口的産品結構也正在從初期的農水産品和資源産品(石油、煤炭、礦産品等)向纖維製品和機械製品轉移。

    但是,片寄先生也指出,目前所謂的“中國製造”中的絕大多數還是日本在華投資企業生産的返銷品,真正稱得上“中國製造”的産品還不多。要想讓更多中國品牌産品打入日本市場,中國企業的精英們必須認清兩點:第一,時刻不忘“顧客就是上帝”這一市場經濟通行的真理。而操縱市場取捨的唯一決定性因素則是顧客對各種産品品質的認可程度。第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除了部分傳統産品外,某國製造正在失去其原有的意義。如今日本的日産汽車和三菱汽車的最大股東分別為法國的雷諾公司和德國的賓士公司,但並沒有改變這兩個汽車公司生産的汽車特色或者産品“血統”。中國要想讓更多中國的品牌産品走向世界,不妨大膽引進外資,擴大與外國知名企業間的合作,這樣做肯定會為中國企業的發展帶來無限生機。(陳志江)

    ——光明日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