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科技業:投資指南  

    英國路透社2002年9月17日文章:中國高科技業指南

    優雅的銷售小姐、身著傳統京劇服裝推銷手機的促銷人員,喧鬧的搖滾音樂:上百家高科技企業齊聚上海浦東新國際博覽中心,參加資訊及通信技術行業國際展覽會(CeBIT Asia 2002),期望在這裡搭臺唱上一台好戲,更好地吸引消費潛力巨大的中國消費者。

    但是有分析師稱,由於盈利回報可能要在數年之後,因此這些高科技廠商的擴張努力和投資有可能會成為在中國的一場豪賭。

    在高科技資訊産業界面臨有史以來最大危機的時刻,仍有越來越多的企業經理人借CeBIT Asia 2002這個地區性高科技展會在中國舉辦的機會將産品打入中國市場。由此可見,跨國公司和中國之間既激情洋溢而又痛苦的"戀情"已經蓬勃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8%,居民可自由支配收入(即稅後收入)同樣穩步上升。在國際經濟大環境持續低迷少有起色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依然維持了強勢上升的勢頭。這無疑十分難得,無怪乎眾多高科技企業高層經理人都對中國市場青眼有加,甚至過分樂觀地將中國看成是引導資訊産業界再度走上高速增長道路的明燈。

    有相當一部分分析師認為,由於不得不面對來自中國國內高科技産業的激烈競爭、迥異的市場環境以及氾濫的盜版現象,外國高技術公司要想在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有所斬獲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而要真正進入收穫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

    中國目前可以説是世界上最大的電腦、行動電話以及電子設備市場之一,面對這樣龐大的市場,絕大多數外國高科技企業都是將經營的戰略重點放在了北京、上海和廣州等大城市上,很少有企業擁有針對全中國的可行的戰略安排,已經開始進入營利階段的高科技企業則更為數不多。

    "中國顯然是最受全球高科技企業追捧的對象。因為在世界其他地區,高科技産業的增長普遍乏力,每個人都在尋找能刺激增長的良方和具有增長潛力的地方",高科技諮詢公司Gartner Dataquest亞太區資深副總裁鮑勃海沃德(Bob Hayward的音譯)如是説道。

    "儘管資訊産業中各個領域公認的全球市場領導企業都在開發中國市場方面取得了毋庸置疑的成就,但是即便是這些在中國有所斬獲的企業,也還有一部分還沒有實現營利",鮑勃海沃德坦言道。

    但是這些高科技企業都沒有輕言放棄,更不會選擇退出導致在中國的種種努力前功盡棄。飛利浦電子(Philips Electronics)在中國市場的産品線極為豐富,覆蓋了從半導體晶片到消費類電子設備的眾多領域。飛利浦公司稱,儘管面臨著短期營利壓力和種種困難,但是為了擴大市場份額和實現長遠的經營戰略,他們將不惜在中國進行一場持久戰。

    "毫無疑問的是,飛利浦將繼續加大對中國的投資力度,因為我們確信對於我們這樣的跨國大企業來説,中國市場是極為重要的,不容出現絲毫的閃失",飛利浦公司亞太區首席執行官約翰斯普朗特(Johan Splunter的音譯)在CeBIT Asia 2002展會上對記者説道。

    中國淘金熱

    想贏得喜好多變的中國消費者的青睞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非要有極其細緻有效的行銷戰略不可。

    市場分析人員稱,要想在中國這個全球競爭最為集中激烈的市場謀得一席生存之地,高科技企業有時候必須犧牲短期的利潤甚至市場份額,以確保獲得長期的收益。

    "這不是淘金熱,你不能指望像去加利福尼亞淘金一樣,一夜間成為百萬富翁",國際數據公司資深中國分析師羅納德葉(Ronald Ye的音譯)説道。

    有分析師稱,許多海外高科技企業無不驚訝于他們的中國競爭對手的經營靈活性。憑藉這對市場的熟悉和行銷策略的靈活,一些中國企業現在已經能夠以更低的價格提供同樣甚至更好的産品,而這在過去是難以想像的。

    "曾在中國電冰箱市場和洗衣機市場上演的土洋爭霸戰正在將戰場轉移到行動電話市場上,許多外國公司將成為中國本土企業刀俎下任人宰割的魚肉",摩根斯坦利公司大中國區經濟學家謝國忠(Andy Xie的音譯)坦言道,"在本土企業強大的市場攻勢面前,大多數外國公司將難以匹敵。"

    除了宣佈銷售量有所上升外,在中國發展業務的外國高科技公司很少透露他們在華經營的收益如何。對此,分析師稱,銷售量的上升往往並不意味著實際利潤的增長。

    在不遠的將來,憑藉著從外國競爭對手那裏學來的工藝技術,中國國內企業有望在消費電子産品的各個領域建立事實上的壓倒性優勢。

    聯想集團、方正集團以及其他一些本土高科技企業已經在中國個人電腦市場上控制了絕大部分份額,而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惠普公司以及戴爾電腦公司這樣的跨國巨頭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爭奪剩下的一點點市場份額。

    1999年,TCL國際控股公司和海爾集團分別發佈了他們的第一台行動電話産品。而今,中國國內手機品牌已經佔據了17.7%的市場份額,這對諾基亞以及其他外國手機製造商而言無疑是一個極其危險的信號。

    全球領先的掌上電腦開發者Palm公司在中國市場的競爭中也處於下風,而本土企業如恒基偉業和名人等公司則主導了龐大的中國掌上電腦市場。今年上半年,僅依靠中國國內的市場規模,中國企業就在亞洲掌上電腦市場上佔據了34%的份額。

    與日本的相似之處

    分析師們發現,現在的中國同上個世紀70年代的日本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20到25年前,外國高科技公司紛紛像今天涌入中國一樣涌進日本市場,並把當時的日本看作是高科技産業發展的熱土。然而,這一切並沒有如期發生,人們並沒有獲得預期的收益。至於外國企業會不會在中國重蹈覆轍還需要時間的檢驗",高科技諮詢公司Gartner Dataquest亞太區資深副總裁鮑勃海沃德(Bob Hayward的音譯)如是説道。海沃德先生經常訪問中國併為高科技企業提供相關的諮詢和建議。

    分析師指出,中國有12家左右的高科技企業擁有雄厚的自主研發實力,有希望發展成為行業內的國際大公司。電信設備提供商中興電子公司以及網路設備製造商華為科技公司等都在此列。

    如何面對外國競爭所帶來的挑戰,這是所有中國本土企業不得不思考的問題。今年早些時候,聯想集團總裁楊元慶對此的總結得最為精妙。

    "我們不害怕競爭,就算是和國際品牌競爭我們也不害怕。我並不認為這些國際品牌在過去幾年裏提高了他們在中國市場的佔有率",他説道。

    "在我看來,沒有任何企業擁有不能超越的優勢。"

    高科技産業專家分析指出,中國本土企業擁有更好的社會關係和更廣泛的分銷渠道,因此常常能夠贏得回報豐厚的政府採購訂單。

    "以目前外國企業在華分銷網路的深度和廣度看,外國公司根本不可能獲得同本土企業比肩的市場佔有率",國際數據公司資深的中國分析師羅納德葉説道,"有時候外國公司即便有能力提高他們的市場佔有率,他們也不會這樣做,因為佔有率的提高並不能使他們在同樣的價格水準上維持利潤。"

    對大多數跨國高科技公司來説,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只是他們全球銷售額中很小的一部分。儘管中國市場的需求依然十分龐大,但是若以美元計算的話,中國市場也就沒有想像中那麼無窮無盡了。然而,分析師們坦言,在全球高科技産業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中國市場的一枝獨秀使得外國企業沒有其他選擇的餘地。

    英特爾、微軟以及摩托羅拉公司對中國市場義無反顧地投入以及上億美元的大手筆投資意味著,競爭對手們要麼選擇跟進,要麼就會錯失潛在的發展良機。

    "一些外國企業也坦言,他們擔心企業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也許都不會實現營利,企業的收益前景十分堪憂",海沃德先生如是説道。

    "儘管有不錯的銷售成績,但是市場價格不同,企業運營的成本也不相同,因此外國高科技企業並沒有獲得他們原來預期的收益"。

    中國網2002年9月23日


美網路設備商在中國尋求發展
性感的中國(1):中國股市在向我們招手
外國製造商擠身中國啤酒混戰
福布斯:國際潔具公司獻媚中國
國際穀物商爭奪中國大豆市場
西門子進軍中國又跨一大步
安利的中國夢:怎一個難字了得?
外國品牌在中國受歧視?
如何與“新”中國打交道?
外國煙草巨頭擠進中國
中國力——日本企業的新戰略(3):與中國國情的“苦鬥”
中國力——日本企業的新戰略(2):市場開拓中的人才競爭
中國力——日本企業的新戰略(1):“上海奇跡”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 webmaster @ china.org.cn 電話: 86-10-68326688